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思维演绎,而是获取并积累知识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大作的“小题”时常被忽略,结果造成学生读写基本功的缺失,亟需弥补。
【关键词】“小题” “大作” 画“眼睛” 写“写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55-01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组织的“真语文”大讨论上说:“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道具,把课堂当作舞台,要为学生服务。”他强调,语文教师要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从一字一句入手,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常有老师为了出彩,把课堂当做演戏的舞台,忽略了许多语文教学中最本真的东西,使文质兼美的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结果造成学生读写基本功的缺失。笔者就个人教学中的感悟,略举二例,稍作剖析,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画“眼睛”
好文章标上好题目,犹如“画龙点睛”,给人印象极深。可是,學完一册课本,能够说出各篇课文题目的学生并不多,而真正领悟题目妙处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名家的名篇往往有别出心裁的名题,它不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是文章丰厚意蕴的闪露。因此,如果不能深刻地领悟标题的内涵,就很难说真正掌握了文章的精髓。这个似乎是“小题”的“画眼睛”,实在值得“大作”。在讲读教学中,其“大作”之法有三:
一是由题入文。即在解题时充分挖掘题目的启示意义,诱导学生紧扣题意去探索全文,从而领悟命题的精妙所在。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写人叙事的纪实散文,题目本身就充溢着一种凝重的美,引人深思。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教师作这样的解题,不仅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索要求,而且会引起他们对命题的兴趣和重视。
二是掩卷思题。即读过文章后再回味题目,领略作者命题时的匠心独运,从而获得更深切的感受。比如黄蓓佳的小说《心声》,读完全文再加回味,方见命题之妙:小说以“心声”为题:既有李京京渴望亲情、友情和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并且还包括了其他人的心声。由此我们明白了这个命题与正文的水乳交融,委实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三是换题比较。即依据文章内容另拟标题,与原题相比较,从而领悟原题之妙。比如林莉的《小巷深处》,题目若改作《我的母亲》、《养母的爱》、《莉莉的回归》、《母女情》等等,改来换去,都不如原标题好。原题“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生活的所在,也是女儿情感寄托的地方。借助这个题目,我们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其实那路并不长,只因它是母亲的心路,所以是那么的绵长深远。长长的路,是母爱的延长线,无限延长。这种认识,是任何其他技巧无法代替的。
作文教学中,同样应该十分重视命题训练。一方面,教师的命题应该起示范作用,不能老是忆“一个什么人”,记“一件什么事”,“谈这个”,“谈那个”之类的陈旧题目;另一方面,应具体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在认真“画龙”的基础上“点”好传神之“睛”。“点睛”训练有种种方法,比如为无题文章加题,修改原作文题,一文多题筛选,等等。
写“写后”
一般说来,写了作文,看了批改,听了评讲,一篇作文的教学过程即告终结。然而,我觉得这样的告一段落实在可惜。应于写、看、听之后,指导学生再写一篇“写后”,从中总结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作文时借鉴。
“写后”的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可长可短,自由灵活。但要从实际出发,力戒空谈。这是写“写后”的基本原则。
“写后”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议所得:找出这次作文中的一“得”或几“得”,举例子作分析,总结可贵的经验,以便今后保持和发扬。
议所失:剖析这次作文中的一“失”或几“失”,说清道理,指明原因,引出必要的教训,提出防失的措施,以戒今后。
议启示:听教师评讲之后,由别人作文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启示,或由看教师对自己作文的批改而得到的启示,或从听评讲和看批改引出的有关写作方面的联想,等等。
提问题:包括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看批改听评讲时发现的问题等。如果对于老师的批改和评讲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商讨。有什么具体建议,也可以提出来。
语文教学中类似的“小题”还有许多,诸如记笔记、拟提纲、打腹稿、听写、快读、强记等等。可惜,这些在教学中随时应予注意的课题却时常被视作“小题”而忽略了;这些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常常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演”所代替。荀况在《劝学》里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还是把语文教学中的这些“小题”拾起来,有计划地“大作”一番吧。
【关键词】“小题” “大作” 画“眼睛” 写“写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55-01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组织的“真语文”大讨论上说:“教师不要把学生当作道具,把课堂当作舞台,要为学生服务。”他强调,语文教师要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从一字一句入手,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然而,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常有老师为了出彩,把课堂当做演戏的舞台,忽略了许多语文教学中最本真的东西,使文质兼美的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结果造成学生读写基本功的缺失。笔者就个人教学中的感悟,略举二例,稍作剖析,以就教于同行和专家们。
画“眼睛”
好文章标上好题目,犹如“画龙点睛”,给人印象极深。可是,學完一册课本,能够说出各篇课文题目的学生并不多,而真正领悟题目妙处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名家的名篇往往有别出心裁的名题,它不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是文章丰厚意蕴的闪露。因此,如果不能深刻地领悟标题的内涵,就很难说真正掌握了文章的精髓。这个似乎是“小题”的“画眼睛”,实在值得“大作”。在讲读教学中,其“大作”之法有三:
一是由题入文。即在解题时充分挖掘题目的启示意义,诱导学生紧扣题意去探索全文,从而领悟命题的精妙所在。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写人叙事的纪实散文,题目本身就充溢着一种凝重的美,引人深思。作者选择背向的特定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背影,恰似一道情感的闪电,照彻千千万万颗赤子之心。教师作这样的解题,不仅会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和探索要求,而且会引起他们对命题的兴趣和重视。
二是掩卷思题。即读过文章后再回味题目,领略作者命题时的匠心独运,从而获得更深切的感受。比如黄蓓佳的小说《心声》,读完全文再加回味,方见命题之妙:小说以“心声”为题:既有李京京渴望亲情、友情和渴望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愿望;并且还包括了其他人的心声。由此我们明白了这个命题与正文的水乳交融,委实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三是换题比较。即依据文章内容另拟标题,与原题相比较,从而领悟原题之妙。比如林莉的《小巷深处》,题目若改作《我的母亲》、《养母的爱》、《莉莉的回归》、《母女情》等等,改来换去,都不如原标题好。原题“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生活的所在,也是女儿情感寄托的地方。借助这个题目,我们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其实那路并不长,只因它是母亲的心路,所以是那么的绵长深远。长长的路,是母爱的延长线,无限延长。这种认识,是任何其他技巧无法代替的。
作文教学中,同样应该十分重视命题训练。一方面,教师的命题应该起示范作用,不能老是忆“一个什么人”,记“一件什么事”,“谈这个”,“谈那个”之类的陈旧题目;另一方面,应具体指导和训练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在认真“画龙”的基础上“点”好传神之“睛”。“点睛”训练有种种方法,比如为无题文章加题,修改原作文题,一文多题筛选,等等。
写“写后”
一般说来,写了作文,看了批改,听了评讲,一篇作文的教学过程即告终结。然而,我觉得这样的告一段落实在可惜。应于写、看、听之后,指导学生再写一篇“写后”,从中总结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作文时借鉴。
“写后”的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可长可短,自由灵活。但要从实际出发,力戒空谈。这是写“写后”的基本原则。
“写后”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议所得:找出这次作文中的一“得”或几“得”,举例子作分析,总结可贵的经验,以便今后保持和发扬。
议所失:剖析这次作文中的一“失”或几“失”,说清道理,指明原因,引出必要的教训,提出防失的措施,以戒今后。
议启示:听教师评讲之后,由别人作文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启示,或由看教师对自己作文的批改而得到的启示,或从听评讲和看批改引出的有关写作方面的联想,等等。
提问题:包括写作中遇到的问题,看批改听评讲时发现的问题等。如果对于老师的批改和评讲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商讨。有什么具体建议,也可以提出来。
语文教学中类似的“小题”还有许多,诸如记笔记、拟提纲、打腹稿、听写、快读、强记等等。可惜,这些在教学中随时应予注意的课题却时常被视作“小题”而忽略了;这些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常常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演”所代替。荀况在《劝学》里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还是把语文教学中的这些“小题”拾起来,有计划地“大作”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