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相对比较之启示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bowen25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人所谓的“普世价值”,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尖锐的,无非是他们所推崇的人权,其次就是他们的民主政治观念。西方有心人在向非西方国家推销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时,并没有事先做好文化比较工作。他们仅凭一股宗教热忱,试图将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好东西推诸别人,更对质疑者斥之为异端甚至大逆不道。我们对此种态度不能仅凭直觉反对。相反,我们必须对他们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来踪去路严加审视,将之与一个非西方文化相比较,方能得出可靠之结论。根据中西文化(与纵观的历史)比较,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結论:
  第一,中国不是没有民主,而是,它的“立体民主”与西方不一样。何况,在朝廷之内,有诸如祖制与御史对皇权的实际约束,以及皇帝通常必须有臣子之奏折方有机会批示以表达皇室“谕旨”之传统惯例,这等于是现代政治学中的一种横面之分权与牵制。而这种种形式上的差异,正好是由于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所致。而其民主实质与精神,不应因形式有异而否定它的存在。
  第二,同样,中国不是不注重人权,而是将人权概括于民族权之中。在这点上与西方人权相比,我们不妨将民族权称之为“宏观的人权”。这个与西方的差异,也是出于文化与历史差异所致。这不但是意义上的差异,而且是在形式上的表现不同。
  第三,依据以上两点结论,我们可以做出另一项结论,那就是西方人将他们微观的人权以及横面的民主政治定为“普世价值”,至少在中国的民族权(即宏观的人权)以及“立体民主”的对照下,他们的普世性出了严重问题。
  (摘自2017年3月6日《学习时报》)
其他文献
在不同气氛下进行激光熔覆Fe901修复40Cr实验,从微观组织、元素分析、力学性能等角度探讨不同气氛对修复的影响,研究野外环境下氮气替代氩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气氛下的
以风景园林理论为基础,阐述校园景观的含义,从校园景观的功能、生态、视觉的角度分析了华南农业大学的校园景观,解读校园景观的文化内涵,从而了解校园景观的同时促进校园景观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证明,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最有效的制度安排。但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不同国家却表现出迥异的经济绩效,早先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中,经济发达的也是少数几个。那么究竟怎样走向市场经济才是正确的路径?究竟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才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或许,从中国的成功实践中,我们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改革的基本逻辑和渐进转型方式  纵览中国改革开放全部过程,其基本逻辑是始终以
当前,农村村级不良债务大量增加,集体经济空虚,包袱沉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激化干群矛盾,影响农村稳定和基层政权巩固的严重问题.化解和防控其不良债务,是贯彻落实"三
庸,平常是也。“为官避事平生耻。”对于庸官,最典型的莫过于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所描摹的那位:生前为官,政绩未有,败笔亦少,自我感觉良好。然而阎王爷怒斥的甚有道理,要像你那样说,模仿你的形象,刻一木偶置于公堂,岂非连百姓的茶水也不必受用,更遑论朝廷按期下拨的优厚俸禄?时至今日,庸官照常有,稍加留意,便可知当下有几幅模样:  “太极拳”在手,“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者。这种人最大特点就是一副嘴脸
当前民事执行存在问题较多与我国监督制度的缺陷有很大关系。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专门性法律监督机关,能有效地优化组合监督方式,其对民事执行监督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