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者文之经。”作为独抒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更是以情感为生命。作家在创作散文时,或在宏阔的历史中撷取一个截面,或于绮丽的山水中截取一幅画面,或直视内心体悟心灵千变万化。不管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他们所着力表现的正是自己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与体验。散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字词品析、朗读、倾诉等手段,与作者一起共同经历文章情感的浸润,从而体验社会、人生之纷繁,获得精神的洗礼和智慧的提升。
一、感受语词的温度
语言具有打动人的力量,首先因为它饱含感情,无论这种感情是激昂还是深沉,是内隐还是外显。作家“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就能通过语言的敲打来聆听作者情感流淌的微妙之音。
我们来看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许珂老师教学张洁的《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一个片断:
联系前文,反复回旋,理解“坦然”。
(1)一次回旋,体验害怕后的“坦然”:
读第五、六自然段,体会可怜女孩的“坦然”。
(2)二次回旋,体验孤独后的“坦然”:
①品读第八自然段。
生:小女孩独自游荡在田野上,多么孤独无助。她在挖荠菜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孤独了,荠菜就是她的好朋友,会招呼她,欢迎她。
生:我也觉得这段很打动我,夜色越来越浓,乌鸦、羊儿都能回家,可小女孩却不敢回家。有了春天的荠菜,小女孩就能坦然地回家了。
师:是呀,这个小女孩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她本该扑到母亲的怀抱去痛哭一场啊,她为什么不敢,她怕什么?请你走进小女孩的心中,写写小女孩的怕。
生:我怕看到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生:我怕地主追到家里找我算账,怕妈妈看到我的狼狈样子伤心。
生:我怕地主报复妈妈,怕妈妈为自己不能让孩子吃饱而内疚。
师:是呀,书上的小女孩跟你们一样懂事啊,来自别人凶狠的追赶也许还可以承受,而让自己的亲人母亲哀愁忧伤这样的精神折磨让她更加害怕。
②体会懂事女孩的“坦然”,再读重点句:
师:理解了小女孩的怕后,你对她的坦然有了怎么样更深的理解?
生:小女孩的坦然就是不再孤独无助。
生:她的坦然就是让母亲不再哀愁,不再忧伤。
生:在和荠菜作伴的日子里,所有的怕都烟消云散了,她觉得特别坦然。
师:多么舒畅的坦然,多么懂事的坦然,让我们一起坦然地读这句。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师的敏锐与课堂的展开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的敏感与情感的呼应。他们通过想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艰难岁月里的女孩的害怕、痛苦和绝望,理解了那个女孩只有在春天挖荠菜的时候才有的那一种放松、自由的感觉与懂事、能干。于是,“坦然”一词,就在学生的情感观照下获得了更深的意蕴。情感的引入丰富了语词的意蕴,语词又使情感得到明晰和深化。在语言与情感的互动中,学生不仅发展了语言,而且实现了精神生命的成长。
二、聆听朗读的情蕴
文章的情感起伏是与语言相谐共振的,因为作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气势的变化来遣词造句,文章语言或长或短,声调或高或低,是与其情感相宜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来揣摩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对这种情感的感悟。
这是王崧舟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一个片段: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书上的一段话。随着老师的叙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朗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拿着斧子在砍树木,一棵一棵的大树被砍倒了。
师:不久,原来的那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剩下了一个个……
生:剩下了一个个树桩。
师:于是狂风来了,暴雨来了,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哗哗的大雨汇成了滚滚的洪水。
师:汇成滚滚的洪水,桥梁被怎样了?
生:桥梁被冲断了。
师:庄稼被怎样了?
生:被淹没了。
师:人们居住的房屋怎么样了?
生:倒塌了。
师: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满面愁容的老百姓怎么样了?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一幅可怜的画面!一幅可悲的画面!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们拿着锋利的刀正在凶残地宰杀一些小动物。
生:我仿佛看到沙尘暴正在袭击着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漂着垃圾、散发着臭气的河流。
……
师:同学们,这是贪婪的、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滔天罪行!想想这些,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愤慨之情,怎能不为她大声疾呼——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这里没有琐碎的分析,教师的朗读引发了学生对地球母亲的关切、担忧和面对生态破坏的痛苦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又化作了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深情朗诵,将这种愤慨、呼吁和关切之情传达了出来。情感的一引一发全在朗读之中,既可意会,又可“言”表。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说朗读:“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诚哉斯言。目视其文,口诵其音,耳闻其声,心思其义,朗读,是体悟散文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三、倾诉满腔的深情
我们通过进入语言的深处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对这种情感的理解。
周益民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
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生: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我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做天鹅的代言人”,代言什么?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对老天鹅破冰行动的理解,对老天鹅内心世界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了以身扑打撞击冰面的疼痛、痛苦,更领悟了老天鹅为了集体敢于牺牲、率先垂范的勇气。学生通过“代言”实现了与老天鹅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共生。
倾诉中的沉静思考,使奔腾的情感得到沉淀;语言的选择又可以促使情感的进一步明晰和深入;而交流又使情感得以弥散,从而构成一个情感场。学生在其中以情唤情,以情激情,此呼彼应,同受感染和启发。
四、品享情感的智性
散文常常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激荡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悉心析事品人,从情感出发追寻情感背后的意蕴,从而启迪学生品享情感蕴含的智性,实现情感与智慧的同构共生。
孙双金老师在《二泉映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仅仅如此?
生:他跪他勇敢地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情到深处生智慧。在学生了解了阿炳的苦难,感受了阿炳对音乐的挚爱后,师生一起进一步探寻这种情感的精神底蕴,追问这种情感的生活图景,于是苦难背后的不屈与抗争的精神、人格之美就彰显了出来。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情感更丰富,而且通过情智的相互转化让学生的智慧也更丰厚。
郭沫若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抓住了情感就扣住了散文中最动听的旋律,就把握住了散文教学的基本要义,学生也就能在感悟与品享情感中实现语言的发展、生命的滋养。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一、感受语词的温度
语言具有打动人的力量,首先因为它饱含感情,无论这种感情是激昂还是深沉,是内隐还是外显。作家“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就能通过语言的敲打来聆听作者情感流淌的微妙之音。
我们来看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许珂老师教学张洁的《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一个片断:
联系前文,反复回旋,理解“坦然”。
(1)一次回旋,体验害怕后的“坦然”:
读第五、六自然段,体会可怜女孩的“坦然”。
(2)二次回旋,体验孤独后的“坦然”:
①品读第八自然段。
生:小女孩独自游荡在田野上,多么孤独无助。她在挖荠菜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孤独了,荠菜就是她的好朋友,会招呼她,欢迎她。
生:我也觉得这段很打动我,夜色越来越浓,乌鸦、羊儿都能回家,可小女孩却不敢回家。有了春天的荠菜,小女孩就能坦然地回家了。
师:是呀,这个小女孩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她本该扑到母亲的怀抱去痛哭一场啊,她为什么不敢,她怕什么?请你走进小女孩的心中,写写小女孩的怕。
生:我怕看到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生:我怕地主追到家里找我算账,怕妈妈看到我的狼狈样子伤心。
生:我怕地主报复妈妈,怕妈妈为自己不能让孩子吃饱而内疚。
师:是呀,书上的小女孩跟你们一样懂事啊,来自别人凶狠的追赶也许还可以承受,而让自己的亲人母亲哀愁忧伤这样的精神折磨让她更加害怕。
②体会懂事女孩的“坦然”,再读重点句:
师:理解了小女孩的怕后,你对她的坦然有了怎么样更深的理解?
生:小女孩的坦然就是不再孤独无助。
生:她的坦然就是让母亲不再哀愁,不再忧伤。
生:在和荠菜作伴的日子里,所有的怕都烟消云散了,她觉得特别坦然。
师:多么舒畅的坦然,多么懂事的坦然,让我们一起坦然地读这句。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师的敏锐与课堂的展开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的敏感与情感的呼应。他们通过想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艰难岁月里的女孩的害怕、痛苦和绝望,理解了那个女孩只有在春天挖荠菜的时候才有的那一种放松、自由的感觉与懂事、能干。于是,“坦然”一词,就在学生的情感观照下获得了更深的意蕴。情感的引入丰富了语词的意蕴,语词又使情感得到明晰和深化。在语言与情感的互动中,学生不仅发展了语言,而且实现了精神生命的成长。
二、聆听朗读的情蕴
文章的情感起伏是与语言相谐共振的,因为作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气势的变化来遣词造句,文章语言或长或短,声调或高或低,是与其情感相宜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来揣摩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对这种情感的感悟。
这是王崧舟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一个片段: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书上的一段话。随着老师的叙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朗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拿着斧子在砍树木,一棵一棵的大树被砍倒了。
师:不久,原来的那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剩下了一个个……
生:剩下了一个个树桩。
师:于是狂风来了,暴雨来了,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哗哗的大雨汇成了滚滚的洪水。
师:汇成滚滚的洪水,桥梁被怎样了?
生:桥梁被冲断了。
师:庄稼被怎样了?
生:被淹没了。
师:人们居住的房屋怎么样了?
生:倒塌了。
师: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满面愁容的老百姓怎么样了?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一幅可怜的画面!一幅可悲的画面!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们拿着锋利的刀正在凶残地宰杀一些小动物。
生:我仿佛看到沙尘暴正在袭击着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漂着垃圾、散发着臭气的河流。
……
师:同学们,这是贪婪的、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滔天罪行!想想这些,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愤慨之情,怎能不为她大声疾呼——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这里没有琐碎的分析,教师的朗读引发了学生对地球母亲的关切、担忧和面对生态破坏的痛苦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又化作了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深情朗诵,将这种愤慨、呼吁和关切之情传达了出来。情感的一引一发全在朗读之中,既可意会,又可“言”表。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说朗读:“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诚哉斯言。目视其文,口诵其音,耳闻其声,心思其义,朗读,是体悟散文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三、倾诉满腔的深情
我们通过进入语言的深处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对这种情感的理解。
周益民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
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生: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我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做天鹅的代言人”,代言什么?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对老天鹅破冰行动的理解,对老天鹅内心世界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了以身扑打撞击冰面的疼痛、痛苦,更领悟了老天鹅为了集体敢于牺牲、率先垂范的勇气。学生通过“代言”实现了与老天鹅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共生。
倾诉中的沉静思考,使奔腾的情感得到沉淀;语言的选择又可以促使情感的进一步明晰和深入;而交流又使情感得以弥散,从而构成一个情感场。学生在其中以情唤情,以情激情,此呼彼应,同受感染和启发。
四、品享情感的智性
散文常常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激荡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悉心析事品人,从情感出发追寻情感背后的意蕴,从而启迪学生品享情感蕴含的智性,实现情感与智慧的同构共生。
孙双金老师在《二泉映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仅仅如此?
生:他跪他勇敢地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情到深处生智慧。在学生了解了阿炳的苦难,感受了阿炳对音乐的挚爱后,师生一起进一步探寻这种情感的精神底蕴,追问这种情感的生活图景,于是苦难背后的不屈与抗争的精神、人格之美就彰显了出来。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情感更丰富,而且通过情智的相互转化让学生的智慧也更丰厚。
郭沫若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抓住了情感就扣住了散文中最动听的旋律,就把握住了散文教学的基本要义,学生也就能在感悟与品享情感中实现语言的发展、生命的滋养。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