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经历情感的浸润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者文之经。”作为独抒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更是以情感为生命。作家在创作散文时,或在宏阔的历史中撷取一个截面,或于绮丽的山水中截取一幅画面,或直视内心体悟心灵千变万化。不管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他们所着力表现的正是自己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与体验。散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字词品析、朗读、倾诉等手段,与作者一起共同经历文章情感的浸润,从而体验社会、人生之纷繁,获得精神的洗礼和智慧的提升。
  
  一、感受语词的温度
  
  语言具有打动人的力量,首先因为它饱含感情,无论这种感情是激昂还是深沉,是内隐还是外显。作家“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情,沿坡讨源,虽幽必显”,就能通过语言的敲打来聆听作者情感流淌的微妙之音。
  我们来看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许珂老师教学张洁的《我盼春天的荠菜》的一个片断:
  联系前文,反复回旋,理解“坦然”。
  (1)一次回旋,体验害怕后的“坦然”:
  读第五、六自然段,体会可怜女孩的“坦然”。
  (2)二次回旋,体验孤独后的“坦然”:
  ①品读第八自然段。
  生:小女孩独自游荡在田野上,多么孤独无助。她在挖荠菜的时候就不用那么孤独了,荠菜就是她的好朋友,会招呼她,欢迎她。
  生:我也觉得这段很打动我,夜色越来越浓,乌鸦、羊儿都能回家,可小女孩却不敢回家。有了春天的荠菜,小女孩就能坦然地回家了。
  师:是呀,这个小女孩受了那么大的委屈,她本该扑到母亲的怀抱去痛哭一场啊,她为什么不敢,她怕什么?请你走进小女孩的心中,写写小女孩的怕。
  生:我怕看到妈妈那双哀愁的眼睛。
  生:我怕地主追到家里找我算账,怕妈妈看到我的狼狈样子伤心。
  生:我怕地主报复妈妈,怕妈妈为自己不能让孩子吃饱而内疚。
  师:是呀,书上的小女孩跟你们一样懂事啊,来自别人凶狠的追赶也许还可以承受,而让自己的亲人母亲哀愁忧伤这样的精神折磨让她更加害怕。
  ②体会懂事女孩的“坦然”,再读重点句:
  师:理解了小女孩的怕后,你对她的坦然有了怎么样更深的理解?
  生:小女孩的坦然就是不再孤独无助。
  生:她的坦然就是让母亲不再哀愁,不再忧伤。
  生:在和荠菜作伴的日子里,所有的怕都烟消云散了,她觉得特别坦然。
  师:多么舒畅的坦然,多么懂事的坦然,让我们一起坦然地读这句。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师的敏锐与课堂的展开能力,更可贵的是学生的敏感与情感的呼应。他们通过想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艰难岁月里的女孩的害怕、痛苦和绝望,理解了那个女孩只有在春天挖荠菜的时候才有的那一种放松、自由的感觉与懂事、能干。于是,“坦然”一词,就在学生的情感观照下获得了更深的意蕴。情感的引入丰富了语词的意蕴,语词又使情感得到明晰和深化。在语言与情感的互动中,学生不仅发展了语言,而且实现了精神生命的成长。
  
  二、聆听朗读的情蕴
  
  文章的情感起伏是与语言相谐共振的,因为作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气势的变化来遣词造句,文章语言或长或短,声调或高或低,是与其情感相宜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来揣摩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对这种情感的感悟。
  这是王崧舟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一个片段: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书上的一段话。随着老师的叙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朗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拿着斧子在砍树木,一棵一棵的大树被砍倒了。
  师:不久,原来的那一片茂密的森林,只剩下了一个个……
  生:剩下了一个个树桩。
  师:于是狂风来了,暴雨来了,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哗哗的大雨汇成了滚滚的洪水。
  师:汇成滚滚的洪水,桥梁被怎样了?
  生:桥梁被冲断了。
  师:庄稼被怎样了?
  生:被淹没了。
  师:人们居住的房屋怎么样了?
  生:倒塌了。
  师: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满面愁容的老百姓怎么样了?
  生:所有的房屋倒塌了,他们在祈求狂风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洪水流向了人类的家园,人们在向母亲求饶。
  师:一幅可怜的画面!一幅可悲的画面!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些人们拿着锋利的刀正在凶残地宰杀一些小动物。
  生:我仿佛看到沙尘暴正在袭击着我们这个美丽的城市。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条漂着垃圾、散发着臭气的河流。
  ……
  师:同学们,这是贪婪的、无知的人们对地球母亲犯下的滔天罪行!想想这些,我们怎能不油然而生愤慨之情,怎能不为她大声疾呼——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这里没有琐碎的分析,教师的朗读引发了学生对地球母亲的关切、担忧和面对生态破坏的痛苦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又化作了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深情朗诵,将这种愤慨、呼吁和关切之情传达了出来。情感的一引一发全在朗读之中,既可意会,又可“言”表。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评说朗读:“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诚哉斯言。目视其文,口诵其音,耳闻其声,心思其义,朗读,是体悟散文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三、倾诉满腔的深情
  
  我们通过进入语言的深处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对这种情感的理解。
  周益民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然而你们可明白它的心、它的情?你们就来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
  老天鹅啊老天鹅,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
  生:没有关系,为了大伙的生存,我愿意。
  生:我看到了,如果这白羽、血迹能够换来大家的食物,我心甘情愿。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难道真是钢铁之躯,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刺骨的寒冷?
  生:我像石头是因为我攒足了劲,要竭尽全力,我很疼,但我愿意!
  生:不,我也知道疼痛和寒冷,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我必须这么做!
  生:我心里只有破冰的念头,疼痛和寒冷已经顾不上了。
  师:老天鹅啊老天鹅,以你的声望,完全可以命令年轻天鹅行动,何苦要忍受这般苦痛?
  生:你错了,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号召大家投入战斗。
  生:正因为我德高望重,才更需要做个榜样!
  师:此时,老天鹅还仅仅是在同那冰面作斗争吗?
  生:他是在同命运抗争。
  “做天鹅的代言人”,代言什么?就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来表达对老天鹅破冰行动的理解,对老天鹅内心世界的体验。学生感受到了以身扑打撞击冰面的疼痛、痛苦,更领悟了老天鹅为了集体敢于牺牲、率先垂范的勇气。学生通过“代言”实现了与老天鹅的情感共鸣和心灵共生。
  倾诉中的沉静思考,使奔腾的情感得到沉淀;语言的选择又可以促使情感的进一步明晰和深入;而交流又使情感得以弥散,从而构成一个情感场。学生在其中以情唤情,以情激情,此呼彼应,同受感染和启发。
  
  四、品享情感的智性
  
  散文常常是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激荡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悉心析事品人,从情感出发追寻情感背后的意蕴,从而启迪学生品享情感蕴含的智性,实现情感与智慧的同构共生。
  孙双金老师在《二泉映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幻灯片打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师:小泽征尔认为应该怎么听《二泉映月》?
  生:跪下来听。
  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他要跪阿炳什么精神呢?你说。
  生:他要跪阿炳不怕苦难折磨。
  生:我觉得他要跪阿炳这种目标专一,坚持不懈,而且写出这么美妙的音乐。
  生:他要跪阿炳美丽的心灵和坎坷的经历。
  师:他要跪坎坷的经历,凄惨的人生。仅仅如此?
  生:他跪他勇敢地同病魔作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师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生:(齐读)对命运的抗争。
  生:他跪的是阿炳对光明的向往。(师板书:对光明的向往)
  师:(充满激情地)充满苦难人生的人太多了,度过凄惨人生的人太多了。但是有些人被苦难压倒了,在凄惨中潦倒了,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被小泽征尔跪的。小泽征尔跪的是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的精神!小泽征尔说要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去听《二泉映月》?
  情到深处生智慧。在学生了解了阿炳的苦难,感受了阿炳对音乐的挚爱后,师生一起进一步探寻这种情感的精神底蕴,追问这种情感的生活图景,于是苦难背后的不屈与抗争的精神、人格之美就彰显了出来。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情感更丰富,而且通过情智的相互转化让学生的智慧也更丰厚。
  郭沫若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抓住了情感就扣住了散文中最动听的旋律,就把握住了散文教学的基本要义,学生也就能在感悟与品享情感中实现语言的发展、生命的滋养。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
  
其他文献
(策划:李淳)  前苏联作家布罗茨基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读书是人类追求文明的象征,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它的阅读史。这层意义运用于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世界的教育史,从某个角度说就是教师读书、著书、传书的历史。  梳理新中国60年教师阅读的流变,聚焦教师书房故事,关注贯穿教育生活全过程的阅读行为对精神的滋养和对教学的助益,我们更加坚信,阅读是教师思想苏醒与生命更新的厚土
中国的大学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養“就业员”。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中是这样嘲笑中国大学的:“它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并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来源:《新周刊》,黄俊杰/文)
尽管每天在烈日炎炎下来来回回,但是在为期12天的心理健康B证培训过程中,在不断地聆听、记录、思索和感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很多蕴藏智慧的话语,让我眼前一亮,让我有所触动,让我觉得辛苦的来回奔波是绝对值得的。    一、乙武洋匡:快乐成功的人生源于积极、乐观的心态    首先讲课的是华南师范大学的田丽丽博士。快人快语的她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说自己最初读的是师范专科,后来从400多个同学中脱颖而出
【摘 要】加法概念与学生经验相符,容易建构;减法概念与原有经验偏离,较难建构。减法没有专属自己的概念词,是从“逆关系”的视角加以描述的。随着负数的引入,减法终将纳入加法体系。因此,加法模型是四则运算的基础,更是构筑数学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教学中,紧抓“逆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可以实现加减法的意义共同推进,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比翼齐飞。  【关键词】加法意义;减法意义;逆运算;加减关系  《加法和减法
【摘 要】构建基于学情、立足学生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结构化教学模式,可从了解学生的学情开始,基于学情顺势组织教学,构建结构教学。就“倍的认识”单元的整合与拓展教学来说,结构化单元教学是适应学生起点、顺应学生认知、力求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结构化;倍的认识  一、问题缘起  “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建立“倍”的概念,二是理解
请收起懵懂无知的尖刺,收起狗的狂吠、鹰的得意,收起瞬间的沮丧、叫嚣的疼痛感。  来,我们来山顶打坐,与时光对峙,与时空交谈。  换一身柔软蓬松的羽毛,白衣白袍,听风声起舞,万物诗一般吟唱。请望向远方,直至三维空间的地平线,那些风云变迁的层叠山水和绿。没有尽头的强大时光和明暗身影,足可安抚你的记忆和旧梦。  它们是荒谬诞生的故乡,也是你生命里琥珀色的霞光。  慢,继续慢,盛大的慢,几乎停顿的慢。像看
我的朋友心地很好。   有次,我们去外地开会,将要离开时,遇到一件不愉快的事。   我們背了大包小包,站在路边拦出租车去地铁口。等了十来分钟,没见一辆空车。这时候,一辆三轮车停在我们身边,开车的,是个五六十岁的男人,一脸风霜。   问去地铁口多少钱,他说十五元。我说,坐出租才十元,你怎么比出租还贵,不坐了,你走吧!   三轮司机狠狠地瞪了我们一眼,在发动车要走的一刹那,扔给我们一句粗鲁的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依据,而外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一个差教师给人们传授真理,而一个好教师能教会人们发现真理!”戴安邦先生的一生,正是践行着这样的教育思想,为培养新一代化学研究人才和化学教育人才不遗余力。  不知道是用化学家还是化学教育家来形容戴先生更加贴切,作为中国配位化学的奠基人,他在学生时代的博士论文《氧化铝水溶胶的研究》就受到学术界的瞩目,世界各国对胶体
中国逐渐进入“少子化”时代  中国的邻邦日本正在遭受“人口少子化”的困扰。1989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被称为“1.57危机”。2005年,这一数字下挫到1.08,日本媒体惊呼“少子化已达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与此同时,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少子化问题也日渐浮现。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总生育率仅仅为1.18。另据统计,今年高考报名人数900万人,是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
读台湾学者蒋勋的书,有一节写道:小时候,为了送一本同班同学忘掉的笔记本,曾经翻山越岭渡过淡水河去他家里,那时,淡水河桥很少,绕了很多路。至今,记忆很深。他说,这是生命中幸福的开始。  蒋先生的话,一下激发了我的同感。我去大兴安岭下乡第一次回上海探亲时,一位“插兄”的母亲来家,背了20多斤重的芋艿,委托我带给她的儿子,说是孩子特别喜欢吃芋艿。我母亲怔了一下,但没有拒绝,只是转身看着我,问:能背得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