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建筑奇观》是五洲传播中心(隶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Discovery亚洲电视网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是Discovery 全球摄制的纪录片系列《建筑奇观》中的一个子集。自2004年至今,《中国建筑奇观》系列已陆续推出《国家体育场——鸟巢》《打造北京T3航站楼》《青藏铁路》《中国西安古城》《中国北京古城》等10多部纪录片。借助Discovery电视网的平台,《中国建筑奇观》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国古今建筑的精湛技艺、璀璨成就、传承创新。尽管是中外联合制作,《中国建筑奇观》的投资、主创团队(导演、摄影、剪辑等)主要来自欧美。因而,作品系列以西方视角展现中国的地标景观、人文蕴含,影射出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全球崛起,显现出Discovery“全球化思考,区域化执行”的风格。
一、 西方视阈下的中国故事
叙述视点引导着观众观看的角度,并最终引向对叙述内容的基本理解,直接影响着叙述效果。故事的“作者”视点、“叙述人”视点、“叙述对象(人物)”视点多层交错,左右着“观者”视点,共同构成复杂的视网体系。
《中国建筑奇观》的主创团队来自欧美,如单集《北京轨道交通网》由英国著名导演Ben Smith执导、美国ABC电视台资深首席摄影师Rick Tullis 担任摄影。纪录片的屏幕形象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创作者来选择、拟定、阐述的,客体的内涵并不等同于其自身存在,而是创作者认知和理解的承载者和表现者。创作主体的体察与界定,直接决定着对象“形象”的外现手段、方式、结果及其所赋予的意义。“作者”视点决定了《中国建筑奇观》鲜明的西方视阈,体现为聚焦对象的选择,景别、角度、构图、光影色彩的操控,音乐、音响的渲染,剪辑技术的编织,以及贯通全片的解说词和采访同期声的阐述。如《中国西安古城》片头,从金色辉煌的天际俯望,宏阔视野中再现雄浑的古代长安城景,极尽对曾经的且遥远的“世界的中心”(片中同期声,笔者注)略带猎奇的想象描绘与叹为观止。片尾部分,西安真切的当下景象与再现的梦幻过往重叠,“中国的古老荣耀,在21世纪闪耀,照亮全世界”(片中解说词,笔者注),流露出不无艳羡的赞叹。
在这部具有专业工程学背景的纪录片中,大量西方专家加盟、释疑解惑,承担起主要的叙述角色,成为西方视阈的重要符号。《国家体育场——鸟巢》大量引用西方人士对鸟巢与中国的主观看法,采访了6 位设计师、建筑师、建筑学家、结构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专业人士。《北京轨道交通网》中一共有7位专家出现,其中3位是西方专家,2位是留學归国专家,他们无不以流利的英语出镜,侃侃而谈。他们依靠在各自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普及科学常识和建筑理念,尽量跨越与受众的“知沟”,大大提升了纪录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如建筑师Lord Norman Foster在《打造北京T3航站楼》中陈述其设计初衷:“3号航站楼同时捕捉了中国过去和未来的荣耀。”同时,他们又从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默会出发,阐发对工程本身,对建设过程,乃至对中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北京轨道交通网》中,中国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的专家Pascal Dupond 面对镜头说:“我一开始觉得他们疯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在我觉得不是中国人才会做不到。如果他们要做,就做得到。”《打造北京T3航站楼》中,在热火朝天的建造现场,以及国家大剧院“水煮蛋”、国家体育馆“鸟巢”、奥林匹克游泳馆“水立方”新奇夺目的影像之后,BNP公司的John Whitehead 说:“用这些庞大建筑和创新科技显示自己是世界领袖之一。”这样的品评,显然已逾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
《中国建筑奇观》一般采纳叙述者隐身的做法。但在一些特别的子集中,也出现了类似于主持人的存在。如《中国西安古城》中的考古学家Charles Higham 和Agnes Hsu。与一般专家的偶尔出场不同,这两位考古学家的身影几乎连贯全片,其言谈举止的作用也相当多元,以切身体验引领着观众的视线。美国著名纪实电视节目《60分钟》里的纪录片主持人主要扮演三种角色:侦探、游客、分析者。[1]这两位外籍考古学家在《中国西安古城》中的角色大致类同。Agnes Hsu既面对汉城墙,把汉代长安想象成集华盛顿、纽约、梵蒂冈于一体的超级首都,发出“此城可与罗马匹敌”的感喟;也来到砖窑制造地,魔术般摆弄窑烧转,陈述砖较之于之前干泥的种种益处;也亲临集市,摩挲丝路鼎盛时期从波斯传入的反光玻璃碗的仿制品,追忆古长安昔日的繁华与开放。同样,观众跟随着Charles Higham徜徉在西安城墙上,抚今思昔,大胆设想古罗马军团在城墙下大败于汉人的凄厉景象,以及守城将士以城墙为屏障击退各路敌人的英勇时刻;也跟随着Charles Higham来到建设中的博物馆,询问博物馆的设计者。观众很容易与外籍人士扮演的主持人产生身份认同,以外来的陌生视点窥探一番。
二、 全球格局中的中国定位
较之于本土出品的纪录片,《中国建筑奇观》将中国作为全球的一部分进行展示,刻画了融入世界的气象宏大的中国形象,突破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体系,衔接中国古老的历史建筑、现代化的城市面貌与世界建筑的历史与现实,从建筑所蕴含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透视中国的全球定位。
《中国建筑奇观》以宏阔的比较视野论证:中国建筑奇观也是世界建筑奇观。《青藏铁路》中反复提及“全球最险恶地区”“世界最高铁路”“世界最高车站”“世界第一高隧道”诸如此类的概念;《中国北京古城》将紫禁城界定为“全球最大宫殿建筑群”;《打造北京T3航站楼》断定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为“世界最先进的航站楼”“全球最大建筑”;《北京轨道交通网》认为北京地铁系统“打破了世界纪录”,是“全世界最大地铁系统”。
《中国建筑奇观》注重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建筑和建设事件,以全世界为背景参照,将其置于全球建筑和建设的维度中去考察。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引用了3个欧美案例,包括1999年密尔沃基体育馆倒塌事故,来说明体育场馆建设的危险性。《打造北京T3航站楼》则以美国塔科马海峡吊桥事故、巴黎戴高乐机场惨剧、雅典奥运开幕前的交通建设延期等案例来类比说明工程建设的难度与紧迫性。
一、 西方视阈下的中国故事
叙述视点引导着观众观看的角度,并最终引向对叙述内容的基本理解,直接影响着叙述效果。故事的“作者”视点、“叙述人”视点、“叙述对象(人物)”视点多层交错,左右着“观者”视点,共同构成复杂的视网体系。
《中国建筑奇观》的主创团队来自欧美,如单集《北京轨道交通网》由英国著名导演Ben Smith执导、美国ABC电视台资深首席摄影师Rick Tullis 担任摄影。纪录片的屏幕形象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创作者来选择、拟定、阐述的,客体的内涵并不等同于其自身存在,而是创作者认知和理解的承载者和表现者。创作主体的体察与界定,直接决定着对象“形象”的外现手段、方式、结果及其所赋予的意义。“作者”视点决定了《中国建筑奇观》鲜明的西方视阈,体现为聚焦对象的选择,景别、角度、构图、光影色彩的操控,音乐、音响的渲染,剪辑技术的编织,以及贯通全片的解说词和采访同期声的阐述。如《中国西安古城》片头,从金色辉煌的天际俯望,宏阔视野中再现雄浑的古代长安城景,极尽对曾经的且遥远的“世界的中心”(片中同期声,笔者注)略带猎奇的想象描绘与叹为观止。片尾部分,西安真切的当下景象与再现的梦幻过往重叠,“中国的古老荣耀,在21世纪闪耀,照亮全世界”(片中解说词,笔者注),流露出不无艳羡的赞叹。
在这部具有专业工程学背景的纪录片中,大量西方专家加盟、释疑解惑,承担起主要的叙述角色,成为西方视阈的重要符号。《国家体育场——鸟巢》大量引用西方人士对鸟巢与中国的主观看法,采访了6 位设计师、建筑师、建筑学家、结构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专业人士。《北京轨道交通网》中一共有7位专家出现,其中3位是西方专家,2位是留學归国专家,他们无不以流利的英语出镜,侃侃而谈。他们依靠在各自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普及科学常识和建筑理念,尽量跨越与受众的“知沟”,大大提升了纪录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如建筑师Lord Norman Foster在《打造北京T3航站楼》中陈述其设计初衷:“3号航站楼同时捕捉了中国过去和未来的荣耀。”同时,他们又从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默会出发,阐发对工程本身,对建设过程,乃至对中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北京轨道交通网》中,中国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的专家Pascal Dupond 面对镜头说:“我一开始觉得他们疯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在我觉得不是中国人才会做不到。如果他们要做,就做得到。”《打造北京T3航站楼》中,在热火朝天的建造现场,以及国家大剧院“水煮蛋”、国家体育馆“鸟巢”、奥林匹克游泳馆“水立方”新奇夺目的影像之后,BNP公司的John Whitehead 说:“用这些庞大建筑和创新科技显示自己是世界领袖之一。”这样的品评,显然已逾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
《中国建筑奇观》一般采纳叙述者隐身的做法。但在一些特别的子集中,也出现了类似于主持人的存在。如《中国西安古城》中的考古学家Charles Higham 和Agnes Hsu。与一般专家的偶尔出场不同,这两位考古学家的身影几乎连贯全片,其言谈举止的作用也相当多元,以切身体验引领着观众的视线。美国著名纪实电视节目《60分钟》里的纪录片主持人主要扮演三种角色:侦探、游客、分析者。[1]这两位外籍考古学家在《中国西安古城》中的角色大致类同。Agnes Hsu既面对汉城墙,把汉代长安想象成集华盛顿、纽约、梵蒂冈于一体的超级首都,发出“此城可与罗马匹敌”的感喟;也来到砖窑制造地,魔术般摆弄窑烧转,陈述砖较之于之前干泥的种种益处;也亲临集市,摩挲丝路鼎盛时期从波斯传入的反光玻璃碗的仿制品,追忆古长安昔日的繁华与开放。同样,观众跟随着Charles Higham徜徉在西安城墙上,抚今思昔,大胆设想古罗马军团在城墙下大败于汉人的凄厉景象,以及守城将士以城墙为屏障击退各路敌人的英勇时刻;也跟随着Charles Higham来到建设中的博物馆,询问博物馆的设计者。观众很容易与外籍人士扮演的主持人产生身份认同,以外来的陌生视点窥探一番。
二、 全球格局中的中国定位
较之于本土出品的纪录片,《中国建筑奇观》将中国作为全球的一部分进行展示,刻画了融入世界的气象宏大的中国形象,突破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体系,衔接中国古老的历史建筑、现代化的城市面貌与世界建筑的历史与现实,从建筑所蕴含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透视中国的全球定位。
《中国建筑奇观》以宏阔的比较视野论证:中国建筑奇观也是世界建筑奇观。《青藏铁路》中反复提及“全球最险恶地区”“世界最高铁路”“世界最高车站”“世界第一高隧道”诸如此类的概念;《中国北京古城》将紫禁城界定为“全球最大宫殿建筑群”;《打造北京T3航站楼》断定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为“世界最先进的航站楼”“全球最大建筑”;《北京轨道交通网》认为北京地铁系统“打破了世界纪录”,是“全世界最大地铁系统”。
《中国建筑奇观》注重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建筑和建设事件,以全世界为背景参照,将其置于全球建筑和建设的维度中去考察。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引用了3个欧美案例,包括1999年密尔沃基体育馆倒塌事故,来说明体育场馆建设的危险性。《打造北京T3航站楼》则以美国塔科马海峡吊桥事故、巴黎戴高乐机场惨剧、雅典奥运开幕前的交通建设延期等案例来类比说明工程建设的难度与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