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文化与滋味并重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c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料理文化
  日本料理多是接受海外的影响,后加以改造,从而成为独具日本风味的菜肴。虽然日本菜与中国菜风格完全不同,但日本菜肴从名称、内容到调味料,都可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子。
  室町时代(1338—1573),日本的禅僧为能够与寒冷饥饿抗衡,会将烤热的石头放在怀中,称为“怀石”。茶室提供的简单膳食,功能如同“怀石”,故名“怀石料理”。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中国人围着八仙桌吃饭的习俗传入日本,日本民族称其为“桌袱(也就是桌布)料理”。江户时代中期以后,工商业的发达带来了餐饮业的繁荣,日本出现了宴席菜,也就是我们说的“会席料理”。
  日本料理种类很多,各地方均有自己的地方风味,主要分为关东料理和关西料理两大流派。关东料理口味较重,炸天妇罗和四喜饭是其代表。这是因为地处关东的东京湾产一种小鱼和虾,无论是做天妇罗还是做四喜饭都特别好吃。关西菜以清淡、原汁原味著称,主要指京都、大阪有代表性的菜肴。京都由于水质特别好,加之是千年古都,寺庙多,比较擅长用蒸煮法做素菜,如汤豆腐等。
  
  美味刺身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若要追溯历史,它还是在唐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刺身现在泛指不经烹煮而佐以调料直接食用的海洋鱼肉片、软体类动物等生食料理。因为去皮后的生鱼片不易辨认其种类,所以日本渔民经常取一些鱼皮,用竹签将其刺在鱼片上,以便于识别。后来虽然不使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吃刺身也是有学问的,应该先食用味道较清淡及油脂较少的鱼片,而油脂较丰富或味道较重的,则后食用。
  日本人对于刺身的追求,达到极致的就是“活鱼料理”。它要求一条鲜鱼从被选中到完成加工,再到最后端到客人的餐桌,都要始终保证新鲜。
  
  自相矛盾的用餐礼仪
  日本料理被全世界美食家公认为一丝不苟的饮食,无论是餐桌上的摆设方式、餐具器皿的搭配还是整体用餐的气氛都极其严谨。料理师扮演一位联结享用者和食物原料的“红娘”,通过生、煮、烤、蒸、炸五法挖掘食材的原本味道和最大营养,让料理在享用者面前以白、黑、黄、红、绿五色呈现出视觉美感和天然美味。一个简单的“原”字,体现了日本料理最重要的精神,倾注了料理师对食物原料全部的认知和情感。客人在体会味觉之美之前,往往先要调动其他感官来享受一番——以此来了解即将享用的口中之物,尊重它的精神和内涵。就像一位日本料理师所说的“口感是需要训练的”。
  但与此同时,日本料理又主张“狼吞虎咽”:比如寿司用手抓,不用筷子;再比如吃面条时,日本人习惯直接从汤碗中把面吸啜入口,且必会发出响声,声音越大越能表示面条的美味以及对厨师的感谢。
  
  寿司也创新
  你听过桃太郎的故事吗?这个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最后打败怪兽靠的居然只是几个小小的饭团,这无疑说明了饭团在日本文化中的分量。而饭团正是寿司的原型。
  传统的日本饭团是用半碗饭团成三角状,饭团中裹上一颗腌制的酸梅,外面用一片干海苔包裹,既方便携带,又不失营养,所以至今为止,它仍深受日本人欢迎。
  现在,在很多的时尚餐厅里,流行吃“新派创意寿司卷”,它以东方的米食为主角,利用米饭与各种食材相互搭配,呈现出富有趣味且兼收并蓄的寿司文化。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其他文献
用五价锝标记的二巯基丁二酸(99mTc(v)-DMSA)作为肝癌的阳性显像剂,应用于119例包括98例肝癌和21例良性肝病的SPECT,结果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88.8%,特异性95.3%,准确性89.9%。而B超和X线CT的肝癌诊断敏感性各为54.3%和67.7。结论认为99mTc(v)-DMSA是一种良好的肝癌阳性显像剂。
应用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对40例乳腺癌细胞P53基因产物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的DNA异倍体率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53产物的表达量与组织学分级相关,并且与DNA倍体和细胞增殖活性相关。异倍体肿瘤的P53表达量明显高于二倍体肿瘤,P53表达阳性的肿瘤其PI值明显高于表达阴性的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