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美地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大基本内容,既能传承历史,凝聚社会共识,又能引领社会思潮,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基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基者。
1938年3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毛泽东说:要“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几个月后,他在《论新阶段》中,号召全党要“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1939年,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抢救负伤战士时不幸感染而去世。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与此同时,毛泽东始终强调坚持马列主义的重要性。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号召全党学习马列主义,“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这些包含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思想理念,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刻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核心价值观。不久,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主要内容的“全体国民的公德”正式确立。这些内容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1956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八大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共同理想。在这一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普及和提高,革命传统和理想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总之, 从我们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突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突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原则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1978年,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无忧虑地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为凝聚人心,组织力量,1979年,在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首次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之后,为了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巩固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他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从1981年开始领导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紧随其后,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也得到开展。1992年,邓小平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要思想。这些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重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为此,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到2001年1月,江泽民又将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建设提到了“以德治国”的高度。几个月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并印发,第一次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与此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正式确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首次对它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概括,认为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社会主义的社会体系、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从一般价值层面深入到核心价值层面,从而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式形成。
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式形成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虽然丰富厚重,其科学性、指导性不容置疑,但却面临不够通俗化的问题。因为,价值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才能产生凝聚力。而不够通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难以大众化、普及化,面临着难以增强自身说服力、感召力,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走进人们心灵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全国各族人民所认同、接受、践行和传承,从2010年以来,党和国家就组织社会各界特别是社科理论界开始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和概括。
党的十八大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从国家层次看,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特点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是从社会层次看,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于自由的保障,能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出来。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公正和法治则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强调社会公正、法治问题恰逢其时。
三是从公民个人层次看,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作为职业人,也必须热爱自己的岗位,爱岗才能敬业,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诚信和友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要求,只有诚信和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清晰、科学准确、通俗简明、易懂易记,能更好地为人民所认同、所传承、所践行,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继续探索、继续培育,就一定能确立起更加简洁明快、易懂、易记、易传为人民普遍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基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奠基者。
1938年3月12日,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毛泽东说:要“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几个月后,他在《论新阶段》中,号召全党要“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1939年,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抢救负伤战士时不幸感染而去世。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与此同时,毛泽东始终强调坚持马列主义的重要性。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号召全党学习马列主义,“在现时,毫无疑义,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这些包含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共同思想理念,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深刻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核心价值观。不久,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为主要内容的“全体国民的公德”正式确立。这些内容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1956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八大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共同理想。在这一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得到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普及和提高,革命传统和理想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开展。
总之, 从我们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突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突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原则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1978年,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无忧虑地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为凝聚人心,组织力量,1979年,在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他首次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之后,为了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巩固与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他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从1981年开始领导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紧随其后,1983年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也得到开展。1992年,邓小平石破天惊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等重要思想。这些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四大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重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为此,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到2001年1月,江泽民又将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建设提到了“以德治国”的高度。几个月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并印发,第一次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与此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正式确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6年,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首次对它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概括,认为其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社会主义的社会体系、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从一般价值层面深入到核心价值层面,从而也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式形成。
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反思和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式形成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虽然丰富厚重,其科学性、指导性不容置疑,但却面临不够通俗化的问题。因为,价值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才能产生凝聚力。而不够通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难以大众化、普及化,面临着难以增强自身说服力、感召力,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走进人们心灵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全国各族人民所认同、接受、践行和传承,从2010年以来,党和国家就组织社会各界特别是社科理论界开始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和概括。
党的十八大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从国家层次看,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这些特点显示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是从社会层次看,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于自由的保障,能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出来。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公正和法治则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强调社会公正、法治问题恰逢其时。
三是从公民个人层次看,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作为中国人,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祖国,有国才有家,国强才能民安。作为职业人,也必须热爱自己的岗位,爱岗才能敬业,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诚信和友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要求,只有诚信和友善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以看出,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次清晰、科学准确、通俗简明、易懂易记,能更好地为人民所认同、所传承、所践行,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继续探索、继续培育,就一定能确立起更加简洁明快、易懂、易记、易传为人民普遍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