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芜湖市鸠江区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背景,分析了鸠江区对于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调查与思考,包括坚持用发展区域经济的理念、用规划工业园区的方法和用推进工业载体的措施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推进;都市型农业;鸠江区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3-317-02
从2011年8月以来,鸠江区经过了三次大的区划调整,从江北划入沈巷、二坝、汤沟、白茆4个镇。针对区域面积扩大、人口增多、城乡结构明显变化等特点,如何认真贯彻落实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江发展战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鸠江区提出要加快全区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与配套机制,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新形式,探索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的新渠道,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提升江北农业经济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
1 背景情况
调整后的鸠江区分布江南和江北两个片区,江北片区辖沈巷、二坝、汤沟、白茆4镇和裕溪口街道办事处,江南片区辖官陡、湾里、清水、四褐山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国土面积820 km2,耕地面积接近2.67万hm2,水面0.62万hm2。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20万hm2,其中:水稻1.00万hm2,小麦0.97万hm2,油菜0.53万hm2,玉米0.47万hm2,棉花0.37万hm2,瓜果蔬菜1.87万hm2。
区划调整后的鸠江区,跨越长江南北两岸,境内有较长的长江岸线。江北片区属长江冲积平原,总体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海拔均小于20 m,区域内水网密布,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地势为平原圩田,具有良好的水绿网络型田园风貌。
江北四镇区划调整前均为所在县的农业大镇、重镇,农业生产仍然是以粮棉油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在芜湖市平均水平之下。在农民人均收入结构中,打工收入是主要来源,约占60%以上,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40%。和江南相比,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民增产、增收能力不强。一是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较为落后,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农村适应现代农业的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二是土地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土地经营碎片化严重,土地人均面积较小。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品牌效应较低。四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收后处理设施和交易市场建设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70%以上农户的农产品是由经销商上门收购,农产品价格完全由经销商决定。
2 主要做法
2.1 坚持用发展区域经济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农业
鸠江区江南片区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经济比重仅为1.1%。随着江北四镇陆续划入,鸠江区农村区域面积达到了551.4 km2,农业生产变成了以粮棉油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素称江北粮仓、水产蔬菜之乡。面对江南、江北经济结构的差异,如何加快区域经济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如何实现跨江发展战略性目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鸠江区一方面走出开展调研,借鉴学习外地好经验、好做法,邀请专家到江北四镇实地考察帮助论证;另一方面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三个方面开展大讨论。全区上下普遍认为,江北片区发展现代农业区位优势明显、土壤地力适宜、产业基础良好,跨江发展离不开“农”字,还要在“农”字上做好大文章,尤其面对新常态,正是 “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大好时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创新机制,立足“水乡”特征,体现“现代”要求,突出“高效”目标,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2.2 坚持用规划工业园区的方法来发展现代农业
借鉴鸠江区发展工业的成功经验,依托各镇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将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种养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集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仓储物流、质量监测、生物科技、农机农艺结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平台。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原则和“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聘请南京农业大学编制了《鸠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30)》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建设规划。充分发挥专家作用,进行科学论证,明确控规和详规,确保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产业突出。在规划布局上,将重点打造“两园两区三带”现代农业格局。在园区定位上,做到与城市功能配套相融合,突出发展以观光旅游、休闲体验为重点的休闲农业,以及以精品蔬菜瓜果、高档苗木花卉、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的高效农业,打造具有综合性产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发展区。
2.3 坚持用推进工业载体的措施来建设现代农业
鸠江区按照抓工业园区建设的做法,实行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个工作计划、一抓到底的四项具体措施,明确专门机构、专项经费抓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区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健全了指导协调机制,分别在白茆、沈巷两镇设立了园区管委会,落实专职人员,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了园区各项建设任务有效落实。沈巷高效农业示范园先期投入500多万元,将约6 km2范围,作为核心区启动建设。白茆都市农业示范区目前已投入1 100万元,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了一期核心区约477 hm2的一轴、两翼、一心、一村和五大片区的主要道路及园区内部循环路,以及同步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积极编制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招商项目,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吸收本地有头脑、有实力、有技能的能人大户入园经营规模农业。目前,沈巷农业示范园已引进2个亿元项目和5个3 000万农业项目。白茆农业示范区已有7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1.4亿元,芜湖硕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获部级蔬菜标准园。 2.4 坚持用扶持二、三产业的力度来支持现代农业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款专用的原则,有效整合涉农资金,鸠江区委、区政府2013年就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指导意见》,并配套出台了相关扶持办法,从2014年开始,区政府每年安排3 000万元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从事生态观光、特种水产、无公害蔬菜、精品瓜果和花卉苗木生产的农业企业等。对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品牌提升等分别给予以奖代补。
3 成效及问题
3.1 成效
通过大力推进,鸠江区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功能日趋完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一是规模效应不断放大。通过科学布局、推进建设、招商引资和示范引导,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水果、蔬菜、花卉等一批优势生产基地。2014年白茆农业示范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示范区内主要道路硬化、排灌便利、路网健全、农田平整、村庄整治,设施功能实现“四通一平”。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先后落户示范区,组织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攻关等服务。白茆农业示范区已与安农大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小老海特种水产养殖还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四是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成功入驻,“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逐步形成。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0.93万hm2,成立农业合作组织155个,新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29家。五是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示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7 642元,高于传统农业农民年收入3 207元。
3.2 问题
尽管如此,鸠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要素支撑不足。园区已投入近2 000万元,全力提升和改选了园区基础设施,但在要素对接上存在较多制约瓶颈。如:区级农业发展获得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的扶持远不如对县级的支持,园区农业企业争取生产周转流动资金贷款远比工业企业困难。此外,园区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启动建设用地,满足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的需要。但受基本农田保有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诸多因素限制,园区内建设用地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增加了产业发展难度。二是发展规模和竞争力有待增强。目前园区在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上,与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园区整体发展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较慢,类型单一,龙头企业经济总量偏小,主导产业的聚集度不高等。三是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园区内从事生产的农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必须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
4 下一步发展的思考
将鸠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成为 “生态、高效、休闲” 农业的样板区,还需要从政策、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入手,全面、均衡提高,形成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鸠江特色,带动芜湖市及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4.1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加大园区规划执行力度,增强产业引导和辐射能力。以创建省级、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突出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突出产业合理布局和功能配套,集聚更多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入驻。深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精品水产,高档水果、苗木花卉、蔬菜及其他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园区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品牌打造、招商引资、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循环经济等功能,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
4.2 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
对于落户园区的新型经营主体,除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本农田整治、标准化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外,对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大、市场前景好的经营主体,实行“一企一策”,给予更优惠的政策。积极探索、创新、制定一站式优质服务措施,培育一批产品质量有保证、有美誉度的农产品。对已形成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在创建区域性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和争创“中国名优农产品”、“中国原产地”和“中国驰名商标”,以提高他们在农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3 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
将以土地确权登记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园区内土地流转双方签订长期合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根据市场价格水平合理确定土地流转租金,并建立土地租金逐年递增的定价机制,确保农民通过土地取得财产性收入。积极组织农民进入园区自建或者承包设施大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进入园区务工,实现工资性收入。动员农民以土地要素到园区参股,获取经营性收入。
4.4 进一步加强科技引导
继续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管理人才、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优秀人才进园区。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奖励资金对技术成果研究、推广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企业家给予重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积极培育发展种子种苗、生物工程、科技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完善园区内现有的农业研究单位基础上,引进人才和科研设备。加强科研队伍、专业人才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着重培养本地技术骨干队伍,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农产品“农超对接”,打造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平台,推进“互联网+农业”建设,支持全区农业从业人员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拓宽鸠江区农产品销路,让“互联网+农业”成为农民增收新模式。
4.5 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在抓项目、增投资上下功夫,争取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投资额度大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园区在建项目工程建设力度,促其早投产早见效。完善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在生产、加工农产品和质量、环境管理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从土壤环境质量到生产过程,从收获、加工到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可实现追溯机制的生产流程,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园区的市场占有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园区内企业的自主生存能力,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有年,王忠份.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要[J].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关键词 推进;都市型农业;鸠江区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33-317-02
从2011年8月以来,鸠江区经过了三次大的区划调整,从江北划入沈巷、二坝、汤沟、白茆4个镇。针对区域面积扩大、人口增多、城乡结构明显变化等特点,如何认真贯彻落实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跨江发展战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鸠江区提出要加快全区农业转型升级步伐,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与配套机制,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探索社会化服务的新形式,探索实现农业多功能性的新渠道,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提升江北农业经济质量的重要措施来抓。
1 背景情况
调整后的鸠江区分布江南和江北两个片区,江北片区辖沈巷、二坝、汤沟、白茆4镇和裕溪口街道办事处,江南片区辖官陡、湾里、清水、四褐山4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国土面积820 km2,耕地面积接近2.67万hm2,水面0.62万hm2。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5.20万hm2,其中:水稻1.00万hm2,小麦0.97万hm2,油菜0.53万hm2,玉米0.47万hm2,棉花0.37万hm2,瓜果蔬菜1.87万hm2。
区划调整后的鸠江区,跨越长江南北两岸,境内有较长的长江岸线。江北片区属长江冲积平原,总体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海拔均小于20 m,区域内水网密布,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光、热、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地势为平原圩田,具有良好的水绿网络型田园风貌。
江北四镇区划调整前均为所在县的农业大镇、重镇,农业生产仍然是以粮棉油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在芜湖市平均水平之下。在农民人均收入结构中,打工收入是主要来源,约占60%以上,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40%。和江南相比,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农民增产、增收能力不强。一是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较为落后,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农村适应现代农业的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二是土地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土地经营碎片化严重,土地人均面积较小。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品牌效应较低。四是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收后处理设施和交易市场建设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70%以上农户的农产品是由经销商上门收购,农产品价格完全由经销商决定。
2 主要做法
2.1 坚持用发展区域经济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农业
鸠江区江南片区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经济比重仅为1.1%。随着江北四镇陆续划入,鸠江区农村区域面积达到了551.4 km2,农业生产变成了以粮棉油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素称江北粮仓、水产蔬菜之乡。面对江南、江北经济结构的差异,如何加快区域经济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如何实现跨江发展战略性目标,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鸠江区一方面走出开展调研,借鉴学习外地好经验、好做法,邀请专家到江北四镇实地考察帮助论证;另一方面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三个方面开展大讨论。全区上下普遍认为,江北片区发展现代农业区位优势明显、土壤地力适宜、产业基础良好,跨江发展离不开“农”字,还要在“农”字上做好大文章,尤其面对新常态,正是 “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大好时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创新机制,立足“水乡”特征,体现“现代”要求,突出“高效”目标,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此来推动区域经济大发展。
2.2 坚持用规划工业园区的方法来发展现代农业
借鉴鸠江区发展工业的成功经验,依托各镇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将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种养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集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仓储物流、质量监测、生物科技、农机农艺结合为一体的综合型平台。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原则和“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聘请南京农业大学编制了《鸠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30)》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建设规划。充分发挥专家作用,进行科学论证,明确控规和详规,确保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产业突出。在规划布局上,将重点打造“两园两区三带”现代农业格局。在园区定位上,做到与城市功能配套相融合,突出发展以观光旅游、休闲体验为重点的休闲农业,以及以精品蔬菜瓜果、高档苗木花卉、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的高效农业,打造具有综合性产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发展区。
2.3 坚持用推进工业载体的措施来建设现代农业
鸠江区按照抓工业园区建设的做法,实行一套班子、一笔经费、一个工作计划、一抓到底的四项具体措施,明确专门机构、专项经费抓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区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健全了指导协调机制,分别在白茆、沈巷两镇设立了园区管委会,落实专职人员,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了园区各项建设任务有效落实。沈巷高效农业示范园先期投入500多万元,将约6 km2范围,作为核心区启动建设。白茆都市农业示范区目前已投入1 100万元,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了一期核心区约477 hm2的一轴、两翼、一心、一村和五大片区的主要道路及园区内部循环路,以及同步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时,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积极编制投资回报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农业招商项目,加大招商推介力度,吸收本地有头脑、有实力、有技能的能人大户入园经营规模农业。目前,沈巷农业示范园已引进2个亿元项目和5个3 000万农业项目。白茆农业示范区已有7家企业入驻,累计投资1.4亿元,芜湖硕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获部级蔬菜标准园。 2.4 坚持用扶持二、三产业的力度来支持现代农业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款专用的原则,有效整合涉农资金,鸠江区委、区政府2013年就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指导意见》,并配套出台了相关扶持办法,从2014年开始,区政府每年安排3 000万元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从事生态观光、特种水产、无公害蔬菜、精品瓜果和花卉苗木生产的农业企业等。对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品牌提升等分别给予以奖代补。
3 成效及问题
3.1 成效
通过大力推进,鸠江区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功能日趋完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示范效应开始显现。一是规模效应不断放大。通过科学布局、推进建设、招商引资和示范引导,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水果、蔬菜、花卉等一批优势生产基地。2014年白茆农业示范区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示范区内主要道路硬化、排灌便利、路网健全、农田平整、村庄整治,设施功能实现“四通一平”。三是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得到有效应用和推广。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先后落户示范区,组织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攻关等服务。白茆农业示范区已与安农大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小老海特种水产养殖还成立了院士工作站。四是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成功入驻,“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逐步形成。全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0.93万hm2,成立农业合作组织155个,新发展各类家庭农场129家。五是农民增收能力不断增强。示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已达17 642元,高于传统农业农民年收入3 207元。
3.2 问题
尽管如此,鸠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要素支撑不足。园区已投入近2 000万元,全力提升和改选了园区基础设施,但在要素对接上存在较多制约瓶颈。如:区级农业发展获得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的扶持远不如对县级的支持,园区农业企业争取生产周转流动资金贷款远比工业企业困难。此外,园区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启动建设用地,满足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的需要。但受基本农田保有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等诸多因素限制,园区内建设用地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增加了产业发展难度。二是发展规模和竞争力有待增强。目前园区在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上,与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园区整体发展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较慢,类型单一,龙头企业经济总量偏小,主导产业的聚集度不高等。三是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园区内从事生产的农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要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必须提高园区的科技含量。
4 下一步发展的思考
将鸠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成为 “生态、高效、休闲” 农业的样板区,还需要从政策、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入手,全面、均衡提高,形成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鸠江特色,带动芜湖市及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4.1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加大园区规划执行力度,增强产业引导和辐射能力。以创建省级、国家级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突出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突出产业合理布局和功能配套,集聚更多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入驻。深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精品水产,高档水果、苗木花卉、蔬菜及其他特色产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园区高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品牌打造、招商引资、休闲观光、科技示范、循环经济等功能,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
4.2 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
对于落户园区的新型经营主体,除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本农田整治、标准化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外,对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社会影响大、市场前景好的经营主体,实行“一企一策”,给予更优惠的政策。积极探索、创新、制定一站式优质服务措施,培育一批产品质量有保证、有美誉度的农产品。对已形成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在创建区域性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和争创“中国名优农产品”、“中国原产地”和“中国驰名商标”,以提高他们在农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3 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
将以土地确权登记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园区内土地流转双方签订长期合同。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根据市场价格水平合理确定土地流转租金,并建立土地租金逐年递增的定价机制,确保农民通过土地取得财产性收入。积极组织农民进入园区自建或者承包设施大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进入园区务工,实现工资性收入。动员农民以土地要素到园区参股,获取经营性收入。
4.4 进一步加强科技引导
继续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管理人才、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优秀人才进园区。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奖励资金对技术成果研究、推广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专家、企业家给予重奖。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吸收,积极培育发展种子种苗、生物工程、科技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完善园区内现有的农业研究单位基础上,引进人才和科研设备。加强科研队伍、专业人才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着重培养本地技术骨干队伍,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同时,加强农产品“农超对接”,打造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平台,推进“互联网+农业”建设,支持全区农业从业人员开设农产品销售网店,拓宽鸠江区农产品销路,让“互联网+农业”成为农民增收新模式。
4.5 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在抓项目、增投资上下功夫,争取引进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投资额度大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园区在建项目工程建设力度,促其早投产早见效。完善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在生产、加工农产品和质量、环境管理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从土壤环境质量到生产过程,从收获、加工到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可实现追溯机制的生产流程,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园区的市场占有率和农产品的竞争力。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园区内企业的自主生存能力,为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有年,王忠份.都市型现代农业概要[J].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