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越来越多的中学已经将“实施素质教育”由空头口号转变为实际行动,切实加强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诸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我们在为这种转变欢呼叫好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谈论的、付诸实施较多的往往是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教育,人们对这些素质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心理素质教育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似乎心理素质不能和其他素质相提并论。有的教育者也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无关大局,关键是要抓好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甚至只是智力素质的培养。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加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关键词:中学生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一、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即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的解释,心理健康可概括为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健康状况,即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应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容不得半点虚假。
(2)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3)差别性原则。
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地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
二、实施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与心理品质混同起来,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例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评价能力,但又未能摆脱单纯、幼稚的一面,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独立性、自主性与幼稚性、盲目性交织在一起,许多心理矛盾、心理障碍由此产生。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经常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1)开展心理卫生教育
心理卫生教育,就是以人的心理健康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方法,维护和发展青少年健康的心理,预防心理失衡,消除心理污染,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心理卫生教育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一切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情绪不稳定,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教师应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消除因家庭、社会等因素所造成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学习、生活。 ②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这里所指的个性,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聪明才智。中学教育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娱、体育、科技、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振奋精神,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④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场合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重大的比赛、升学考试时,有些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出现怯场现象。心理训练首先要确定教育与训练的总目标和实施计划。心理教育与训练的成功关键在于内容和方法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要求,使他们自觉地针对自己的心理缺陷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他素质教育之中。
素质教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体。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心理素质和和其他各素质联系起来,并渗入其中。在进行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切实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3)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耐挫能力的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并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99年暑假,北京举行了一个名为“学会生存”的夏令营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野外远行、野炊、帮助同伴穿越障碍,以及同步跨越障碍物(左右脚分别固定于两块木板上,一起行走)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训练了营员的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类似这样的活动,学校如能有计划地适当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一、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即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一词的解释,心理健康可概括为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健康状况,即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乐观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应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容不得半点虚假。
(2)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3)差别性原则。
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地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
二、实施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与心理品质混同起来,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例如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评价能力,但又未能摆脱单纯、幼稚的一面,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独立性、自主性与幼稚性、盲目性交织在一起,许多心理矛盾、心理障碍由此产生。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经常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1)开展心理卫生教育
心理卫生教育,就是以人的心理健康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方法,维护和发展青少年健康的心理,预防心理失衡,消除心理污染,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在心理卫生教育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一切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情绪不稳定,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教师应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消除因家庭、社会等因素所造成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下学习、生活。 ②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这里所指的个性,是在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聪明才智。中学教育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学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娱、体育、科技、旅游、参观访问等活动,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振奋精神,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④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场合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在重大的比赛、升学考试时,有些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出现怯场现象。心理训练首先要确定教育与训练的总目标和实施计划。心理教育与训练的成功关键在于内容和方法要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要激发学生的自我要求,使他们自觉地针对自己的心理缺陷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他素质教育之中。
素质教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体。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心理素质和和其他各素质联系起来,并渗入其中。在进行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切实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3)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耐挫能力的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并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99年暑假,北京举行了一个名为“学会生存”的夏令营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野外远行、野炊、帮助同伴穿越障碍,以及同步跨越障碍物(左右脚分别固定于两块木板上,一起行走)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训练了营员的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意识。类似这样的活动,学校如能有计划地适当开展,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