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属高压脊发展型,偏于亚洲地区的一侧极涡中心携带大量强冷空气南下移向亚洲地区,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脊前偏北气流引导作用以及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极地冷空气出现积聚、加强并南下,我国暴发了大范围寒潮降温天气。
关键词 寒潮;冷平流;强降温;内蒙古凉城;2016年1月20—24日
中图分类号 P458.1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195-01
寒潮是北方冬春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多由强冷空气快速南下引起,常伴随强降温、大风、沙尘暴和暴雪等天气[1]。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阴山南麓和黄土高原东北缘,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凉城县冬春季常出现寒潮降温天气。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出现强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并伴随≥6级大风,此次寒潮天气属于大风型寒潮。本文针对此次寒潮天气500 hPa高度场、风场和850 hPa温度场形势进行分析,以探讨寒潮天气主要影响系统及成因。
1 天气实况
受南下极地涡旋的影响,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境内出现1股强冷空气,带来强降温天气。其中,20—24日气温整体下降,23日凉城站最低气温降至-26.2 ℃,与20日相比降了11.2 ℃,成为历史同期最低点,24日持续低温,之后气温有所回升,寒潮天气结束。
2 天气过程分析
2.1 高空形势
影响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寒潮天气的中短期形势为横槽型,21日20:00,形成东亚倒Ω流型,极涡西伸形成一东—西走向的槽,槽前后为偏北风与偏西风的切变,极涡中心为516 dgpm,冷中心-48 ℃,此时温度平流还不明显,随着冷空气向南暴发,横槽转成竖型,贝加尔湖以南为横槽,槽后有一阻塞高压,高压中心位于中西波利亚地区,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南下,堆积在贝加尔湖以南横槽内,与极寒冷空气汇合并一举南下,见图1(a)。在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下,21—22日凉城县气温发生急剧下降。22日,阻塞高压后部转为冷平流,高压减弱,这时东—西走向的大槽出现了转变,成为东北—西南走向,槽内的冷空气不断南下,见图1(b)。23日,极地涡旋主体处在我国东北地区,在外围冷空气控制下,凉城县气温突降[2]。
2.2 地面形势
地面场上,蒙新高地的冷高压中心持续不变,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 080 hPa,冷高压整体趋于南压,受地形阻碍,22日高压前沿寒潮冷锋到达大兴安岭—太行山脉以东,23日移至黄土高原东南部,凉城县在高压前沿及冷锋后气流控制下,出现温度骤降及偏北大风。24日20:00,冷高压中心强度减弱,影响凉城县的降温过程结束,气温逐步开始回升。
3 主要影响系统
3.1 极涡
在寒潮天气过程出现之前,200 hPa极涡分裂形成2个中心,极涡中心分别位于北美洲、亚洲附近,并呈现出偶极型的分布形势。随后,偏于亚洲的极涡中心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南下向亚洲地区移动,受其影响,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寒潮降温天气[3]。
3.2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鄂霍茨克海高压
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寒潮降温天气过程呈现高压脊发展型[4],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形成期间,极地冷空气沿脊前的偏北气流不断南下,同时又受到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作用,致使东北冷涡持续加强并携带大量冷空气南下。
3.3 蒙古冷高压
在高空引导气流和负涡度平流的影响下,极低冷气团不断南压、加强,并移至蒙古地区,形成强大的蒙古冷高压,在2016年1月20—24日期间,最强冷高压中心值达1 082.5 hPa。
3.4 寒潮冷锋
受不断南下的极地冷空气以及脊前负涡度平流的影响,蒙古冷高压不断发展并向南扩散,与此同时,位于冷高压外围的冷锋和副冷锋也逐渐形成并随之南下[5-6],导致寒潮天气的出现。
4 结论
(1)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寒潮降温天气属高压脊发展型,偏于亚洲地区的一侧极涡中心携带大量强冷空气南下移向亚洲地区,乌山高压脊不断发展,引导极低冷空气持续下滑,冷高压持续加强并向南扩散,凉城县受到影响出现了寒潮降温天气过程。
(2)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脊前偏北气流引导作用以及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极地冷空气出现积聚、加强并南下,导致寒潮天气的出现。
(3)冷平流较强与近地面存在的弱上升运动对降温起辅助作用,是出现强降温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5 参考文献
[1] 顾润源,孙永刚,韩经纬,等.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2]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3] 张韬,张乐琪,闫海丹,等.乌兰察布市2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232.
[4] 佟莎仁.内蒙古初冬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3(1):20-23.
[5] 刘宪锋,朱秀芳,潘耀忠,等.近53年内蒙古寒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69(7):1013-1024.
[6] 高玲,王永清,梁凤娟,等.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天氣的环流背景及成因[J].内蒙古气象,2006(4):21-23.
关键词 寒潮;冷平流;强降温;内蒙古凉城;2016年1月20—24日
中图分类号 P458.1 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195-01
寒潮是北方冬春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多由强冷空气快速南下引起,常伴随强降温、大风、沙尘暴和暴雪等天气[1]。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阴山南麓和黄土高原东北缘,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凉城县冬春季常出现寒潮降温天气。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出现强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并伴随≥6级大风,此次寒潮天气属于大风型寒潮。本文针对此次寒潮天气500 hPa高度场、风场和850 hPa温度场形势进行分析,以探讨寒潮天气主要影响系统及成因。
1 天气实况
受南下极地涡旋的影响,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境内出现1股强冷空气,带来强降温天气。其中,20—24日气温整体下降,23日凉城站最低气温降至-26.2 ℃,与20日相比降了11.2 ℃,成为历史同期最低点,24日持续低温,之后气温有所回升,寒潮天气结束。
2 天气过程分析
2.1 高空形势
影响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寒潮天气的中短期形势为横槽型,21日20:00,形成东亚倒Ω流型,极涡西伸形成一东—西走向的槽,槽前后为偏北风与偏西风的切变,极涡中心为516 dgpm,冷中心-48 ℃,此时温度平流还不明显,随着冷空气向南暴发,横槽转成竖型,贝加尔湖以南为横槽,槽后有一阻塞高压,高压中心位于中西波利亚地区,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南下,堆积在贝加尔湖以南横槽内,与极寒冷空气汇合并一举南下,见图1(a)。在南下的强冷空气影响下,21—22日凉城县气温发生急剧下降。22日,阻塞高压后部转为冷平流,高压减弱,这时东—西走向的大槽出现了转变,成为东北—西南走向,槽内的冷空气不断南下,见图1(b)。23日,极地涡旋主体处在我国东北地区,在外围冷空气控制下,凉城县气温突降[2]。
2.2 地面形势
地面场上,蒙新高地的冷高压中心持续不变,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 080 hPa,冷高压整体趋于南压,受地形阻碍,22日高压前沿寒潮冷锋到达大兴安岭—太行山脉以东,23日移至黄土高原东南部,凉城县在高压前沿及冷锋后气流控制下,出现温度骤降及偏北大风。24日20:00,冷高压中心强度减弱,影响凉城县的降温过程结束,气温逐步开始回升。
3 主要影响系统
3.1 极涡
在寒潮天气过程出现之前,200 hPa极涡分裂形成2个中心,极涡中心分别位于北美洲、亚洲附近,并呈现出偶极型的分布形势。随后,偏于亚洲的极涡中心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南下向亚洲地区移动,受其影响,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寒潮降温天气[3]。
3.2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鄂霍茨克海高压
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寒潮降温天气过程呈现高压脊发展型[4],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形成期间,极地冷空气沿脊前的偏北气流不断南下,同时又受到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作用,致使东北冷涡持续加强并携带大量冷空气南下。
3.3 蒙古冷高压
在高空引导气流和负涡度平流的影响下,极低冷气团不断南压、加强,并移至蒙古地区,形成强大的蒙古冷高压,在2016年1月20—24日期间,最强冷高压中心值达1 082.5 hPa。
3.4 寒潮冷锋
受不断南下的极地冷空气以及脊前负涡度平流的影响,蒙古冷高压不断发展并向南扩散,与此同时,位于冷高压外围的冷锋和副冷锋也逐渐形成并随之南下[5-6],导致寒潮天气的出现。
4 结论
(1)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寒潮降温天气属高压脊发展型,偏于亚洲地区的一侧极涡中心携带大量强冷空气南下移向亚洲地区,乌山高压脊不断发展,引导极低冷空气持续下滑,冷高压持续加强并向南扩散,凉城县受到影响出现了寒潮降温天气过程。
(2)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脊前偏北气流引导作用以及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极地冷空气出现积聚、加强并南下,导致寒潮天气的出现。
(3)冷平流较强与近地面存在的弱上升运动对降温起辅助作用,是出现强降温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5 参考文献
[1] 顾润源,孙永刚,韩经纬,等.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2]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3] 张韬,张乐琪,闫海丹,等.乌兰察布市2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232.
[4] 佟莎仁.内蒙古初冬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J].内蒙古气象,2013(1):20-23.
[5] 刘宪锋,朱秀芳,潘耀忠,等.近53年内蒙古寒潮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4,69(7):1013-1024.
[6] 高玲,王永清,梁凤娟,等.河套地区一次寒潮天氣的环流背景及成因[J].内蒙古气象,2006(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