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边常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经济和个人能力虽然有限,却对朋友有求必应,对家人无微不至,对陌生人慷慨解囊,即便自己遭受再大委屈,付出再多辛劳,甚至遭到无端伤害,也不会吐出一个“不”字。这些人被奉为“无私”的榜样,得到人们的赞美。
然而,英国心理学专家露西·泰勒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这种对他人毫不保留自己友善的无私性格,其实是一种严重的病态。
露西是在和一位女性密友长期交往中得出的这一结论。露西密友的父母都是学者,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密友灌输了与人为善的观念,使她从小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取悦和给予成为了她的习惯,赞美和满足别人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她的记忆中,从未拒绝过别人提出的要求,脑海里根本没有“不”的概念。结婚生子后,她包揽了家里大小事务,丝毫没有怨言;上司分配的工作量再大,即使已超过承受能力,她也全盘接受,经常加班,甚至累倒;朋友向她借钱,尽管她已经有了安排,仍慷慨解囊,导致自己囊中羞涩。于是,在抚育两个孩子和照顾生病的母亲之余,她不得不找了一份兼职护士的工作,贴补家用。
亲友们也看准了露西密友的好性格,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欢向她求助。她的侄女和侄女的丈夫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吵闹不休,每天都要给她打电话,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怨声载道,一说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她有许多事要做,但每次还是会耐心地给侄女解疑,可第二天,她还是会接到侄女内容相似的电话……
一些同事也经常找露西密友倾诉烦恼,她总能想出许多主意和办法。如此循环,找她倾诉的同事越来越多。
终于,一次露西密友听完同事的烦恼之后,感到身心俱疲,十分需要释放心头的压力,便约了露西一起喝咖啡。她对露西说:“当我表面上礼貌应对别人的倾诉,还不断安慰对方时,实际上我早已经难以忍受了,我真想让对方闭嘴或滚开,甚至想狠狠地扇他一个大耳光。”
露西在发表的文章中说:“密友已经患上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友善病’,她极端无私性格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当她的忍耐度达到极限时,就有可能走上极端。”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对露西·泰勒的观点持赞同态度,他說,无私的性格就像是一个面具,是一种不值得赞美的性格。他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大多数具有无私性格的人,对拒绝和敌意都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了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他们只希望感到被人需要。而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想成为圣徒可能是致命的。当给予成为活着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
对此,英国另一名心理学专家苏珊娜·阿布斯说:“极端无私性格的人,没有自己的声音,往往会受到别人的欺负,这种性格需要改变。而要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不但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恐惧和担忧,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尝试对别人说‘我要’和‘我不’。”
在回应别人的需求時,并不应该违背自己的意愿。换句话说,首先要做到爱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然而,英国心理学专家露西·泰勒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这种对他人毫不保留自己友善的无私性格,其实是一种严重的病态。
露西是在和一位女性密友长期交往中得出的这一结论。露西密友的父母都是学者,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密友灌输了与人为善的观念,使她从小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取悦和给予成为了她的习惯,赞美和满足别人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她的记忆中,从未拒绝过别人提出的要求,脑海里根本没有“不”的概念。结婚生子后,她包揽了家里大小事务,丝毫没有怨言;上司分配的工作量再大,即使已超过承受能力,她也全盘接受,经常加班,甚至累倒;朋友向她借钱,尽管她已经有了安排,仍慷慨解囊,导致自己囊中羞涩。于是,在抚育两个孩子和照顾生病的母亲之余,她不得不找了一份兼职护士的工作,贴补家用。
亲友们也看准了露西密友的好性格,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欢向她求助。她的侄女和侄女的丈夫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吵闹不休,每天都要给她打电话,时而痛哭流涕,时而怨声载道,一说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她有许多事要做,但每次还是会耐心地给侄女解疑,可第二天,她还是会接到侄女内容相似的电话……
一些同事也经常找露西密友倾诉烦恼,她总能想出许多主意和办法。如此循环,找她倾诉的同事越来越多。
终于,一次露西密友听完同事的烦恼之后,感到身心俱疲,十分需要释放心头的压力,便约了露西一起喝咖啡。她对露西说:“当我表面上礼貌应对别人的倾诉,还不断安慰对方时,实际上我早已经难以忍受了,我真想让对方闭嘴或滚开,甚至想狠狠地扇他一个大耳光。”
露西在发表的文章中说:“密友已经患上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友善病’,她极端无私性格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当她的忍耐度达到极限时,就有可能走上极端。”
美国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对露西·泰勒的观点持赞同态度,他說,无私的性格就像是一个面具,是一种不值得赞美的性格。他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用来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大多数具有无私性格的人,对拒绝和敌意都有着根深蒂固的畏惧和焦虑,从小就学习如何尽力避免拒绝他人引起敌意,因此戴上了友善的面具,只考虑他人而忽略自己,他们只希望感到被人需要。而友善无私的背后通常是痛苦、孤立、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想成为圣徒可能是致命的。当给予成为活着的理由,那人就不再是人。”
对此,英国另一名心理学专家苏珊娜·阿布斯说:“极端无私性格的人,没有自己的声音,往往会受到别人的欺负,这种性格需要改变。而要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不但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恐惧和担忧,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尝试对别人说‘我要’和‘我不’。”
在回应别人的需求時,并不应该违背自己的意愿。换句话说,首先要做到爱自己,然后才能更好地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