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企业并购存在并购主体“双元化”、并购配套政策不完善、并购资金来源匮乏等外部制度不足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与经营多元化、受“强弱”并购模式影响深刻、财务并购弊端突出等内部操作不足。应采取提高企业并购市场化程度、建立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发展培植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等宏观对策和提高横向并购的力度、注意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企业并购由财务型发展为战略型、推进企业并购“走出去”等微观对策,以改善我国企业并购的内外部环境。
关键词:企业并购;现状;对策
一、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并购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从而达到规模经济,企业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企业成本并取得规模经济,还会给企业带来制度的变迁,因而并购活动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的。
(一)企业并购的涵义
1、什么是“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M&A)是企业合并(Merger)与企业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一般认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依当事人所制定的契约关系,并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及权利义务关系而归并为一家企业的行为;企业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企业合并可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情形,由于新设合并涉及的法律程序较为复杂而在实践中极少使用,一般的合并大都是吸收合并。狭义地比较,合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的收购并不需要将双方企业合并为一个法人主体,原企业仍然存续。广义上合井与收购除了在法律程序和财务处理上区别明显以外,并无根本的区别,收购也看成是广一义合并行为的一种,一般研究都习惯将合并与收购合在一起,即统称为“并购”。
2、“企业并购”与“产权重组”、“资产重组”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谈到“企业并购”几乎都是与企业的“产权重组”或企业的“资产重组”联系在一起的。“产权重组”和“资产重组”是两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至少笔者在所见的西方文献或国内对西方文献的引用中没有发现与其对应的概念表述)。产权重组就是指通过产权关系的变化使产权结构以及由产权结构所决定的产权具体实现形态在不同权利主体间重新组合和构造。资产重组是指在社会范围内或企业范围内,资产的权利主体对资产进行重新配置的行为。
(二)购的有关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是组织经济理论、企业理论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交易费用理论、信息论和博弈论等的长足发展,使得并购理论的进展非常韧带,成为目前西方国经济学应用理论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对企业并购的考察,主要是对企业并购所能产生的效应的探讨。
二、企业并购的成因
(一)形成规模经济,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规模经济,亦称“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节约”,指合理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因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使用大型现代化设备,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种平均成本的降低,称为规模经济。但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超越合理规模限度,经济效益反而下降。规模经济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
(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强强联合
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资源是企业经营的对象、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由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资源占有的排他性和资源经营的长期性,再加上有些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原因,所以说,资源紧张和短缺问题,己成为全球性问题,在我国显得更为严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存量资源,充分利用相关企业拥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实现企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共享,进而形成强强联合则成为企业并购的又一主要动因。
(三)实现多元化经营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产品、市场或服务类型,在保持原有经营领域的同时,进入新的经营领域。使企业同时涉及多个经营领域的经营战略,从外部经营的因素来说,多元化经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产业规模、市场规模的限制,产品市场成长率长期徘徊不前,乃至有下降趋势,企业必须向新的产品领域扩张。二是主导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发生了新的变化,高集中度产业的企业,为了寻求更高的成长率、收益率,不能只在原有市场上打主意,而要在原产业外的新领域想办法。三是对已有的产品未来的市场需求难以把握,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要考虑向其他产品领域扩展,这也需要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同时由于受各国经济的经济周期的影响,也促使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将高成长的产业或产品与低成长的产业或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摆脱单一产业或产品经营带来的长期低成长或下降的困境,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我国企业并购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部分对策
1、提高企业并购市场化程度。由政府主导实现的企业并购,“包办”色彩浓厚,政府的大包大揽背离市场原则,使企业并购后虽表面合一,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本运营处于混乱状态。政府应当积极为企业并购穿针引线,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企业并购中起积极协调作用;对并购投资导向与企业并购规模加以科学引导,以促进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和并购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尽量减少行政的直接干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产评估和优化结合上的重要作用。产权转让实际上是资产商品化的典型形式,企业并购和产权转让双方,需要一定的场合表明各自的意向,需要市场引导和调节,应加强企业并购市场化力度,增加双方自主选择、独立交易的自由度。
2、建立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企业并购的基础,首先要建立企业并购基本法》,明确并购程序、并购合同条款、职工安置、并购后企业生质与产权归属、涉外企业并购等内容。其次要加快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配套体制的改革,使产权交易市场秩序化、政策法规明确化、政府行为规范化、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化、金融体制完善化和收购程序合理化等。第三要建立健全外资并购法律规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使资产重组行为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健康有序地发展。 3、发展培植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各种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尤其是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为企业并购提供咨询融资、评估、法律顾问等服务,对企业并购的完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市場化程度不高,证券公司、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服务能力远没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积极稳妥地培育从事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把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劣势企业的调整改组与市场联系起来,通过中介机构的作用,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使国有资产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状况,规范、引导中介机构的发展,使其在并购发起、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都有所作为。
(二)微观部分对策
1、提高横向并购的力度。企业要发展和壮大,特别是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应该实现行业内的横向并购,然后是纵向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产业的整合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而在产业集中度上,我国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小,对于中小企业只能通过产业整合,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而通过并购的产业整合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有效地消灭了竞争对手,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优化了产业组织结构,使产业组织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产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同一产业中的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集中度偏低,因而规模经济效率普遍偏差,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因此,对于选择兼并战略的企业来说,稳定具有相对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兼并的前提,专业化生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应意识到兼并之初格外需要稳定的保障和雄厚的主营业务支持,这既是并购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避免并购风险的客观要求。
2、注意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萨德沙纳姆在《兼并与收购》中指出:“收购与兼并通常使两个相互独立的具有不同公司特性、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组织包容在一起。所以,成功的收购与兼并取决于不同组织之间如何有效的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之后,必然涉及到企业文化的融合、高后,必然涉及到企业文化的融合、高层领导的调整、组织结构改变、工作人员重新评价、定岗及富余人员的去留等问题。企业必须意识到这不是仅仅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要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努力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
3、企业并购由财务型发展为战略型。战略并购是指并购双方以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适度范围内继续强化核心竞争力,并产生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的并购活动。战略并购弥补了财务并购的不足,财务并购改变的是现有社会有限资源存量分配的并购方式,没有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是典型的1+1=2,而战略并购达到了管理协同效应,使1+1>2。所以,战略并购必将成为一种大的发展趋势。
4、推进企业并购“走出去”。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企业并购的规模和范围需要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我国企业大致要经过区域内企业并购和组建集团到跨经济区域的企业并购,以及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形成跨国集团这样三个阶段。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我国企业应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开放力度,继续在国内进行跨经济区域的整合,进一步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迅速扩大自己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为进入国际并购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积蓄能量跨国并购是企业拓展疆土的必由之路“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国际经营的两个方面,在国内经济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市场竞争日益激化、内需拉动乏力等情况下,“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企业并购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汪德帆(1989-)男,籍贯:河南省新县,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单位:恒赫鼎富(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关键词:企业并购;现状;对策
一、企业并购的理论基础
并购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实现方式,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从而达到规模经济,企业通过规模经济降低企业成本并取得规模经济,还会给企业带来制度的变迁,因而并购活动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的。
(一)企业并购的涵义
1、什么是“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M&A)是企业合并(Merger)与企业收购(Acquisition)的合称。一般认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在相互自愿的基础上,依当事人所制定的契约关系,并根据法律所规定的法律程序及权利义务关系而归并为一家企业的行为;企业收购则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其他企业的资产或股权从而取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的行为。从法律的角度,企业合并可分为新设合并和吸收合并两种情形,由于新设合并涉及的法律程序较为复杂而在实践中极少使用,一般的合并大都是吸收合并。狭义地比较,合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在于企业的收购并不需要将双方企业合并为一个法人主体,原企业仍然存续。广义上合井与收购除了在法律程序和财务处理上区别明显以外,并无根本的区别,收购也看成是广一义合并行为的一种,一般研究都习惯将合并与收购合在一起,即统称为“并购”。
2、“企业并购”与“产权重组”、“资产重组”
目前在我国理论界,谈到“企业并购”几乎都是与企业的“产权重组”或企业的“资产重组”联系在一起的。“产权重组”和“资产重组”是两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至少笔者在所见的西方文献或国内对西方文献的引用中没有发现与其对应的概念表述)。产权重组就是指通过产权关系的变化使产权结构以及由产权结构所决定的产权具体实现形态在不同权利主体间重新组合和构造。资产重组是指在社会范围内或企业范围内,资产的权利主体对资产进行重新配置的行为。
(二)购的有关理论
企业并购理论是组织经济理论、企业理论以及公司财务理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由于交易费用理论、信息论和博弈论等的长足发展,使得并购理论的进展非常韧带,成为目前西方国经济学应用理论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对企业并购的考察,主要是对企业并购所能产生的效应的探讨。
二、企业并购的成因
(一)形成规模经济,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规模经济,亦称“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节约”,指合理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因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使用大型现代化设备,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这种平均成本的降低,称为规模经济。但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超越合理规模限度,经济效益反而下降。规模经济体现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
(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共享、强强联合
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要素的总称。资源是企业经营的对象、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由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资源占有的排他性和资源经营的长期性,再加上有些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等原因,所以说,资源紧张和短缺问题,己成为全球性问题,在我国显得更为严重。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存量资源,充分利用相关企业拥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实现企业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共享,进而形成强强联合则成为企业并购的又一主要动因。
(三)实现多元化经营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的产品、市场或服务类型,在保持原有经营领域的同时,进入新的经营领域。使企业同时涉及多个经营领域的经营战略,从外部经营的因素来说,多元化经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受产业规模、市场规模的限制,产品市场成长率长期徘徊不前,乃至有下降趋势,企业必须向新的产品领域扩张。二是主导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发生了新的变化,高集中度产业的企业,为了寻求更高的成长率、收益率,不能只在原有市场上打主意,而要在原产业外的新领域想办法。三是对已有的产品未来的市场需求难以把握,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要考虑向其他产品领域扩展,这也需要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同时由于受各国经济的经济周期的影响,也促使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将高成长的产业或产品与低成长的产业或产品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摆脱单一产业或产品经营带来的长期低成长或下降的困境,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我国企业并购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部分对策
1、提高企业并购市场化程度。由政府主导实现的企业并购,“包办”色彩浓厚,政府的大包大揽背离市场原则,使企业并购后虽表面合一,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本运营处于混乱状态。政府应当积极为企业并购穿针引线,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企业并购中起积极协调作用;对并购投资导向与企业并购规模加以科学引导,以促进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和并购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但要尽量减少行政的直接干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产评估和优化结合上的重要作用。产权转让实际上是资产商品化的典型形式,企业并购和产权转让双方,需要一定的场合表明各自的意向,需要市场引导和调节,应加强企业并购市场化力度,增加双方自主选择、独立交易的自由度。
2、建立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企业并购的基础,首先要建立企业并购基本法》,明确并购程序、并购合同条款、职工安置、并购后企业生质与产权归属、涉外企业并购等内容。其次要加快财税、金融、社会保障等配套体制的改革,使产权交易市场秩序化、政策法规明确化、政府行为规范化、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化、金融体制完善化和收购程序合理化等。第三要建立健全外资并购法律规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使资产重组行为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健康有序地发展。 3、发展培植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各种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和律师事务所,尤其是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为企业并购提供咨询融资、评估、法律顾问等服务,对企业并购的完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我国市場化程度不高,证券公司、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服务能力远没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是积极稳妥地培育从事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把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劣势企业的调整改组与市场联系起来,通过中介机构的作用,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使国有资产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状况,规范、引导中介机构的发展,使其在并购发起、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都有所作为。
(二)微观部分对策
1、提高横向并购的力度。企业要发展和壮大,特别是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首先应该实现行业内的横向并购,然后是纵向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产业的整合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而在产业集中度上,我国产业分散、企业规模小,对于中小企业只能通过产业整合,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而通过并购的产业整合不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有效地消灭了竞争对手,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优化了产业组织结构,使产业组织朝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产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同一产业中的企业数量过多,规模过小,集中度偏低,因而规模经济效率普遍偏差,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因此,对于选择兼并战略的企业来说,稳定具有相对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兼并的前提,专业化生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应意识到兼并之初格外需要稳定的保障和雄厚的主营业务支持,这既是并购成功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避免并购风险的客观要求。
2、注意企业并购后的整合。萨德沙纳姆在《兼并与收购》中指出:“收购与兼并通常使两个相互独立的具有不同公司特性、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组织包容在一起。所以,成功的收购与兼并取决于不同组织之间如何有效的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之后,必然涉及到企业文化的融合、高后,必然涉及到企业文化的融合、高层领导的调整、组织结构改变、工作人员重新评价、定岗及富余人员的去留等问题。企业必须意识到这不是仅仅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必须要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努力发挥并购的协同效应。
3、企业并购由财务型发展为战略型。战略并购是指并购双方以各自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适度范围内继续强化核心竞争力,并产生一体化的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的并购活动。战略并购弥补了财务并购的不足,财务并购改变的是现有社会有限资源存量分配的并购方式,没有优化配置现有资源,是典型的1+1=2,而战略并购达到了管理协同效应,使1+1>2。所以,战略并购必将成为一种大的发展趋势。
4、推进企业并购“走出去”。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企业并购的规模和范围需要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我国企业大致要经过区域内企业并购和组建集团到跨经济区域的企业并购,以及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形成跨国集团这样三个阶段。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我国企业应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开放力度,继续在国内进行跨经济区域的整合,进一步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迅速扩大自己的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为进入国际并购市场,进行跨国并购积蓄能量跨国并购是企业拓展疆土的必由之路“请进来”与“走出去”是国际经营的两个方面,在国内经济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市场竞争日益激化、内需拉动乏力等情况下,“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企业并购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汪德帆(1989-)男,籍贯:河南省新县,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单位:恒赫鼎富(苏州)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