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倡导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致力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68-1
一、注重质疑,启发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打破道听途说的迷雾,通过详实的史料记载与逻辑严密的分析,来得出可靠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用新的角度、带着创新意识去学习历史,深入历史,真正把历史学活。
案例:在进行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材内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并重点阐述他的足智多谋。但在教学中,教师认为可在此挖掘不同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鼓励学生去多找资料进行人物形象的丰富与完善,根据资料得出自己新的看法。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与任务布置下,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不同于课本上的观点,纷纷在课堂中,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积极发表了自己对于诸葛亮的各种看法。有的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在用人方面存在瑕疵,不仅任人唯亲,同时还相当忌惮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所以,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专治与狭隘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人唯贤。说到此处,另一位同学马上表示有补充,并举例说明了诸葛亮对于改过自新的人不予重用,其对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蜀汉局面对于诸葛亮个人的完全依赖形成了除诸葛亮以外,没有一个人可以承担起政权接替的局面,并造成大批谋士与将士独立性不足,谋略不足,能力不足,最终导致诸葛亮一死,无人能继续维护与壮大蜀汉政权……
在这样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大胆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寻找、搜集史料并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理性表达与思辨。
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与看待问题,摆脱了传统历史课堂上,对于教材的机械式背诵和重复性教学。也通过尊重与深入学习历史,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理性评价与客观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活跃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自主,提高创新
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发现新观点,提出新问题,找出新依据。学生能否在初中历史中学会创新,学会探索的根本性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感受与观点去发现与学习。如在世界史学习中,对于日本大化改新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联系俄国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对比,把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归纳。以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处于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普通人,你会发现身边有什么变化么?”通过此类感同身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学习,从大局上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总结出大化改新让日本从过去的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为后期的“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而历史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劳动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治维新”中,又是什么促使了其改革,又是什么决定着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而与“大化维新”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环扣一环的历史链条就必然会带领着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思考这两者的区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归纳。如大化维新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造成,而明治维新则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内忧外困引发。这样的对比性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变革的原因,而且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总结,通过纷繁的历史现象看透其本质:落后的生产制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时,必然会导致变革。
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过去被动性接受变成了主动性思考,教师教法也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效模式,角色也相应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可以顺利学会如何去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发现与探索,教师也从过去的“授之以鱼”转换到了“授之以渔”。这样的历史教学不仅体现了创新,更体现了对于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庆满.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1).
[2]任建安.谈谈中学历史教学方法[N].延安日报,2010.
[3]谭海鹏.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几个问题[N].学知报,2011.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68-1
一、注重质疑,启发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打破道听途说的迷雾,通过详实的史料记载与逻辑严密的分析,来得出可靠的结论,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用新的角度、带着创新意识去学习历史,深入历史,真正把历史学活。
案例:在进行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材内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并重点阐述他的足智多谋。但在教学中,教师认为可在此挖掘不同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鼓励学生去多找资料进行人物形象的丰富与完善,根据资料得出自己新的看法。在教师的有效启发与任务布置下,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了不同于课本上的观点,纷纷在课堂中,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积极发表了自己对于诸葛亮的各种看法。有的认为,诸葛亮作为一个军事家,在用人方面存在瑕疵,不仅任人唯亲,同时还相当忌惮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所以,诸葛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专治与狭隘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人唯贤。说到此处,另一位同学马上表示有补充,并举例说明了诸葛亮对于改过自新的人不予重用,其对人才的培养与提高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整个蜀汉局面对于诸葛亮个人的完全依赖形成了除诸葛亮以外,没有一个人可以承担起政权接替的局面,并造成大批谋士与将士独立性不足,谋略不足,能力不足,最终导致诸葛亮一死,无人能继续维护与壮大蜀汉政权……
在这样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大胆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如何去寻找、搜集史料并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理性表达与思辨。
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与看待问题,摆脱了传统历史课堂上,对于教材的机械式背诵和重复性教学。也通过尊重与深入学习历史,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理性评价与客观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过程里,学会了独立思考,提高了创新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活跃度,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大大提高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自主,提高创新
要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发现新观点,提出新问题,找出新依据。学生能否在初中历史中学会创新,学会探索的根本性因素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贯彻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以自身的感受与观点去发现与学习。如在世界史学习中,对于日本大化改新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联系俄国的改革,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对比,把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归纳。以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如果你是处于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普通人,你会发现身边有什么变化么?”通过此类感同身受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学习,从大局上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总结出大化改新让日本从过去的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为后期的“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而历史是不断向前推进的,劳动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明治维新”中,又是什么促使了其改革,又是什么决定着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而与“大化维新”相比,又有什么区别呢。一环扣一环的历史链条就必然会带领着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去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思考这两者的区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归纳。如大化维新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造成,而明治维新则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内忧外困引发。这样的对比性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得出变革的原因,而且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总结,通过纷繁的历史现象看透其本质:落后的生产制度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时,必然会导致变革。
在这样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过去被动性接受变成了主动性思考,教师教法也从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高效模式,角色也相应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可以顺利学会如何去用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世界观去发现与探索,教师也从过去的“授之以鱼”转换到了“授之以渔”。这样的历史教学不仅体现了创新,更体现了对于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庆满.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1).
[2]任建安.谈谈中学历史教学方法[N].延安日报,2010.
[3]谭海鹏.论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的几个问题[N].学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