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解决”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教育研究热点,是教育发展的趋势。“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教学活动。并且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策略上有所创新。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
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并不只是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真正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用“问题解决”的意识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让课堂充满问题,让课堂变成探索知识的场所。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对事实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发现新问题。这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许多现象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这时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为什么”的疑虑。这种心理就是发现问题的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例如,在《浮力》课上,我先取出一小铁块,向学生展示,同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下,如果我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后铁块会怎样运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到:“下沉。”我松手后,铁块果然下沉了。我接着问:“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铁块为什么会下沉呢?”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是因为铁块受到了重力的作用。”然后我又取出一块与铁块相同体积的小木块,问:“那如果我将铁块换作这小木块,结果又会怎样呢?”我演示了小木块在水中松手后浮了起来的实验。“你们认为铁块在水里下沉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那木块在水里却上浮,难道它不受重力作用吗?”这时有的同学意识到了问题。“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有同学说:“是因为铁块受到了重力大,而木块受的重力小。”有同学反驳说:“很重的木头在水里也会浮着。”又有同学说:“是因为木块受到的浮力大,而铁块受到的浮力小。”立即有同学反对:“铁块和木块的体积相等,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应该也相等。”这时我建议同学们分别对铁块、木块单独受力分析试试。同学们经过又一轮积极讨论,终于找到了原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进行积极的思考,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二、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
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氛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同时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上《声音》一课时,课堂上我请学生们站起来表演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对物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纷纷举手要求表演。有的用嘴发出声音,有的用脚跺地,有的拍巴掌,有的吹口哨,有的打响指……对于学生的表演我都予以肯定。在《声音的特征》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取出自己的直尺,分别利用直尺来探究声音的三要素。学生积极动手探究,探究热情非常高涨,问题解决的氛围非常浓厚。
三、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问题一个个呈现给学生,然后将问题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听老师讲授,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让出舞台,还给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
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准备—实施—结束。这就需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指导者的角色,把主要精力用在创设情境的问题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才能,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四、贯穿“问题解决”于全程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思考,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过程与体验。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观察,体验和探究,在自己头脑中“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应全程注重让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能把“问题解决”片面地理解为学生完全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共同获得知识的教学过程。例如: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只,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自行推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和发展。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营造热烈的问题解决的氛围,才可以驱使学生想问、爱问;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才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解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才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
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并不只是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真正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用“问题解决”的意识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让课堂充满问题,让课堂变成探索知识的场所。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从对事实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发现新问题。这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通过观察,发现许多现象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这时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为什么”的疑虑。这种心理就是发现问题的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
例如,在《浮力》课上,我先取出一小铁块,向学生展示,同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下,如果我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后铁块会怎样运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到:“下沉。”我松手后,铁块果然下沉了。我接着问:“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铁块为什么会下沉呢?”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答:“是因为铁块受到了重力的作用。”然后我又取出一块与铁块相同体积的小木块,问:“那如果我将铁块换作这小木块,结果又会怎样呢?”我演示了小木块在水中松手后浮了起来的实验。“你们认为铁块在水里下沉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那木块在水里却上浮,难道它不受重力作用吗?”这时有的同学意识到了问题。“请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有同学说:“是因为铁块受到了重力大,而木块受的重力小。”有同学反驳说:“很重的木头在水里也会浮着。”又有同学说:“是因为木块受到的浮力大,而铁块受到的浮力小。”立即有同学反对:“铁块和木块的体积相等,在水里受到的浮力应该也相等。”这时我建议同学们分别对铁块、木块单独受力分析试试。同学们经过又一轮积极讨论,终于找到了原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进行积极的思考,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二、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
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行为。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氛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同时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上《声音》一课时,课堂上我请学生们站起来表演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刚接触物理的学生对物理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纷纷举手要求表演。有的用嘴发出声音,有的用脚跺地,有的拍巴掌,有的吹口哨,有的打响指……对于学生的表演我都予以肯定。在《声音的特征》一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取出自己的直尺,分别利用直尺来探究声音的三要素。学生积极动手探究,探究热情非常高涨,问题解决的氛围非常浓厚。
三、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问题一个个呈现给学生,然后将问题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听老师讲授,教师控制着教学的全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与合作。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牵线木偶”,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让出舞台,还给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
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准备—实施—结束。这就需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与探索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当好指导者的角色,把主要精力用在创设情境的问题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才能,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四、贯穿“问题解决”于全程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探究和思考,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过程与体验。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观察,体验和探究,在自己头脑中“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应全程注重让学生自行获得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不能把“问题解决”片面地理解为学生完全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共同获得知识的教学过程。例如:在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电流、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和待测电阻各一只,自己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测量电路如何选择?②控制电路如何选项择?③电源如何选择?等等。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总结,自行推导出规律,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问题的参与,否则无法进行探究和发展。培养“问题解决”的意识,营造热烈的问题解决的氛围,才可以驱使学生想问、爱问;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才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解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才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