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sdb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D4T淋巴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核心组成部分,间充质干细胞(MSC)可通过直接抑制CD4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从而负调控机体免疫调节平衡。MSC免疫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细胞间直接接触、诱导CD4T淋巴细胞增殖周期停滞、诱导前列腺素(PG)E2产生、诱导半乳凝素生成、增加腺苷水平、活化T淋巴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 B及调控CD4T淋巴细胞亚型比例。深入研究MSC免疫抑制CD4T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对于进一步探索以不同来源MSC为基础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血小板于机体止凝血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随着对出凝血疾病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相关研究结果证实,血小板特异性受体糖蛋白(GP)Ⅵ与GPⅠb-Ⅸ-Ⅴ复合物中的主要配体结合亚基GPⅠb,在血小板生理功能,如血栓与止凝血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其表达水平或功能异常与诸多出凝血疾病发生相关。深入研究血小板特异性受体GPⅠb与GPⅥ的调节机制,有助于评估或预测相关疾病患者出凝血倾向,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
唐氏综合征(DS)患儿于婴儿期常发生暂时性骨髓增殖失调(TMD),随后其罹患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几率显著增高,DS相关暂时性骨髓增殖失调(DS-TMD)与DS相关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DS-AMKL)二者间存在相同GATA1基因突变体类型。第21号染色体三体性(T21)与GATA1基因突变体的获得及额外的基因事件构成DS相关白血病发病机制的"三次打击"学说;"静默型" TMD概念的提出及结
造血微环境可通过释放可溶性调控因子,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黏附因子等促使造血干细胞(HSC)定位于造血微环境内,平衡HSC自我更新与分化状态,并使HSC维持相对稳态。可溶性调控因子可促使HSC黏附于造血微环境,这在HSC增殖与分化中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笔者拟就目前参与HSC功能调控的可溶性调控因子及其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
神经纤毛蛋白(NRP)是信号素(Sema)家族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的共同受体。通过Sema家族和VEGF家族,NRP分别在神经元和心血管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NRP通过与其配体的其他受体结合,形成复合体,如Sema家族的神经丛蛋白和VEGF家族的VEGF受体(VEGFR)2,进而加强其信号传导,从而调节一些生理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为胞迁移。研究证实,NRP在一些疾病病理相关过程中亦起着重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为一组以自身抗体产生与纤维化形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cGVHD疾病发生与自身免疫形成及胸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过程中胸腺功能严重受损,T淋巴细胞免疫重建迟缓,并可导致allo-HSCT后受者体内产生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allo-HSCT中胸腺功能受损为cGVHD疾病发生的潜在重要诱因,保护胸腺功能并促进其功能恢
DNA氧化损伤可引起机体功能的改变及疾病的发生。机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修复DNA氧化损伤,而碱基切除修复(BER)方式是DNA氧化损伤修复最为重要的途径。参与DNA氧化损伤修复的代表酶为8-羟基鸟嘌呤核苷酸酶,即MutT同源酶(MTH)1和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OGG)1。DNA氧化损伤及其修复酶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生长关系密切。笔者拟就DNA氧化损伤及其修复酶与肿瘤的发生、肿瘤细胞的生长及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及血小板生成不良为特征。原发性ITP的初始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及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而脾切除术、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等常被用于治疗难治性及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笔者拟就利妥昔单抗在成年人原发性ITP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其中活化B细胞样(ABC)亚型DLBCL患者复发率高、生存率低,预后差。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持续过度活化,是区分ABC亚型DLBCL与其他亚型DLBCL的显著特征之一,亦为导致ABC亚型DLBCL疾病发生的关键信号通路。近年,多项研究结果证实CARMA1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进而在ABC亚型DLBCL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拟
骨髓脂肪组织(MAT)是骨髓腔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骨髓外脂肪组织不完全相同。目前对MAT功能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被动填充骨髓腔的作用。骨髓脂肪细胞(BMA)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可分泌瘦素、脂联素等多种脂肪因子,从而参与调节骨髓微环境,并对成骨细胞形成及骨髓造血等生理过程产生影响。BMA还与部分骨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的多种病理过程相关。笔者拟就BMA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
血小板输注作为包括血液病在内的多种内、外科疾病的重要支持疗法,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一直受到广泛关注。ABO血型非同型血小板输注在紧急情况下难以避免,关于其利弊的争论已持续半个多世纪,且至今尚无关于ABO血型非同型血小板输注的统一意见。笔者拟就ABO血型非同型血小板输注存在的风险与降低风险的可行性措施等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