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疼痛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feng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蛛网膜下腔注射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市肛肠医院肛肠外科择期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罗哌卡因9 mg,Ⅱ组在Ⅰ组基础上+舒芬太尼3 μg,Ⅲ组在Ⅰ组基础上+芬太尼5 μg。所有患者均使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进行术后镇痛,镇痛泵药物配方:舒芬太尼0.1 mg+托烷司琼10 mg,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持续输注1 ml/h,PCIA单次剂量1.5 ml,锁定时间20 min,镇痛泵持续至术后24 h。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Bromage)分级,麻醉效果分级,术后2、4、6、12、24 h时VAS评分情况,首次自控的时间,24 h自控按压次数,24 h舒芬太尼总用量以及不良反应。

结果

3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和麻醉效果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 h和4 h时VAS评分,Ⅰ组为(0.5±0.3)分和(3.2±0.6)分,Ⅱ组为0分和(2.3±0.3)分,Ⅲ组为0分和(2.1±0.4)分;Ⅱ组和Ⅲ组VAS评分均较Ⅰ组降低(P均<0.05);术后6 h和12 h时VAS评分,Ⅲ组为(2.3±0.5)分和(2.7±0.3)分,Ⅱ组为(3.3±0.5)和(3.4±0.6)分,Ⅲ组VAS评分均较Ⅱ组低(P均<0.05);余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组、Ⅱ组和Ⅲ组首次自控镇痛时间分别为(3.1±0.4)h、(5.9±0.8)h和(7.9±0.5)h;Ⅰ组、Ⅱ组和Ⅲ组24 h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分别为(24.1±5.3)次、(12.6±3.8)次和(6.4±1.4)次;Ⅰ组、Ⅱ组和Ⅲ组24 h舒芬太尼总用量分别为(59±11)ml、(35±8)ml和(26±6)ml;Ⅱ组和Ⅲ组首次自控镇痛的时间、24 h自控镇痛按压次数、24 h舒芬太尼总用量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Ⅲ组首次自控镇痛时间、24 h自控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总用量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罗哌卡因9 mg复合舒芬太尼3 μg或5 μ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麻醉,可明显增强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并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用量,且不良反应未见增多;复合舒芬太尼5 μg较3 μg术后镇痛时间长。

其他文献
膝骨关节炎(KOA)导致的膝部疼痛非常常见,尤其中老年人群。基础治疗很关键,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局部糖皮质激素,均是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局部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可以促进损伤的组织修复,但其快速镇痛作用不明显。而射频等介入治疗的镇痛作用有待进一步临床摸索和观察。
目的评价以膝关节内上、内下神经和隐神经髌下支为靶点行超声引导下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64例,年龄≥60岁,性别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射频组(PRF组)和神经阻滞组(NB组),每组32例,分别实施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内上、内下神经和隐神经髌下支射频和神经阻滞。NB组每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