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社会身份往往可以从他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看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婴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識,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例如冬天,教师可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白菜头、胡萝卜根。萝卜挖空后,可在里面种蒜,上水后撒上小麦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绿油油的麦苗"。在下雪天,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像白糖。""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带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教师选几种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改变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瀚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多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幼儿说:"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妈妈有宝宝--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 "等等,幼儿列举了许许多多他们生活中的经验,幼儿兴趣很高。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欲想发挥图书作用,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具体指导。如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页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联想组合成故事。如《小蚂蚁坐汽车》是由10幅画组成。让幼儿按顺序找好每一幅画,看完(一),看(二)……第二步让幼儿看里面有谁?第三步让幼儿看它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看完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讲述故事。如此,幼儿虽一个字都不认识,却能看出画中的内容,并能根据图画内容讲述,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听。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 给幼儿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像,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三)多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与幼儿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幼儿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幼儿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幼儿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
一、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一)通过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
婴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識,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例如冬天,教师可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白菜头、胡萝卜根。萝卜挖空后,可在里面种蒜,上水后撒上小麦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嫩绿的叶子","绿油油的麦苗"。在下雪天,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像白糖。""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春天,教师可带幼儿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丰富的印象。带幼儿松土、选种、种植、移植……在做每一项工作时,都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这种劳动叫什么,相应地丰富幼儿词汇。教师选几种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桔子瓣……"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在幼儿直接感知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
(二)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思维能力。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在思维活动中的主要职能是参与形成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无法进行,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改变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内容,表达新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在实际观察中,幼儿得出了结论,丰富了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分析比较和判断的能力。另外,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教育手段较好地达到教育目标。
二、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使他们知道在浩瀚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还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启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索,扩大和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多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给幼儿多创造条件。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大树、天气、人、花、草、小动物呀,都有一些变化。一看到这些变化,就知道春天到了,你们找一找,看一看,春天到了有些什么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回家之后,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他们:"除了故事里大树、小草、小动物的变化外,还怎样知道春天到了?"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幼儿说:"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妈妈有宝宝--小蝌蚪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 "等等,幼儿列举了许许多多他们生活中的经验,幼儿兴趣很高。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粮食,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欲想发挥图书作用,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具体指导。如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先教幼儿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幼儿先看页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联想组合成故事。如《小蚂蚁坐汽车》是由10幅画组成。让幼儿按顺序找好每一幅画,看完(一),看(二)……第二步让幼儿看里面有谁?第三步让幼儿看它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看完后,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讲述故事。如此,幼儿虽一个字都不认识,却能看出画中的内容,并能根据图画内容讲述,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听。培养幼儿注意地倾听,这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准确,听得懂,然后才有条件正确地模仿--说。讲故事是向幼儿介绍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幼儿不识字,他们是文学作品的听众。将不识字的幼儿引入文学世界,就需要给幼儿讲,让幼儿认真地倾听,达到教育目的。 给幼儿积极创设听的环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给幼儿听录音故事、听别人讲故事;邀请幼儿谈话,互相倾听并交谈;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像,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让幼儿多听,是为了发展倾听和区别周围声响的能力,发展幼儿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的声音结构分析。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幼儿会听,听得懂,认真听不打断别人的话,这也是文明习惯的一种表现。
(三)多说。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进行交谈,在交谈中建立感情,使他们无拘无束,愿意讲出来。当幼儿用语不当时,教师及时予以纠正。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幼儿来园、饭后、游戏、离园等分散时间,有计划有目的与幼儿交谈。在交谈中,教师和幼儿易于进行感情交流,关系可更加亲密,幼儿有什么事就都愿意告诉老师。这不论对幼儿发展语言能力,还是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在组织幼儿集体学习时,更要注意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给每个幼儿"说"的机会。幼儿学习语言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说"的环境,让孩子练习"说",学习"说",在说中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