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时说的话……”语言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既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则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整体的培训:
第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因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二, 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培养学生将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第三, 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 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 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那么说话应该怎样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
一、积极鼓励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口语能力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达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采取鼓励性的谈心,消除他们恐惧说话的心理障碍,讲清口才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一位哲学家说的一个人如果不表白自己,别人就会把你忘掉。使他们由我怕说到我想说,适时抓住这一契机,课堂及时提问,给他们创造在人面前说话的机会,一旦有所进步,便不吝鼓励,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老师的关心。
二、多形式的训练
课堂口语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都有其阶段性和针对性特点,如果应用得当,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1、新学期的姓名介绍。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教师渴望了解学生,同样学生也渴望了解教师,这为口语训练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因为是第一次表白自己,大家都想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训练效果是很成功的。我们的做法是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并说出取这个名字的原因。
2、课前美文欣赏。课前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一篇优美的诗歌或散文,在台前朗读,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然后让一位学生复述美文中自己认为最好的语句。由此生发出一篇口头作文,这样既训练了口语,也提高了作文水平和美的鉴赏能力。
3、品味语言,模仿创作。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往往根据课文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尽量的让学生评议,我从不越俎代庖,让说话匆匆而过。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另外,利用教材中的“听说训练”进行训练,如:读标准音、绕口令等,每次都进行及时的总结,能大大提高说的能力。
第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因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二, 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
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培养学生将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第三, 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
“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 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 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那么说话应该怎样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
一、积极鼓励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口语能力的基础上,对一些表达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采取鼓励性的谈心,消除他们恐惧说话的心理障碍,讲清口才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正如一位哲学家说的一个人如果不表白自己,别人就会把你忘掉。使他们由我怕说到我想说,适时抓住这一契机,课堂及时提问,给他们创造在人面前说话的机会,一旦有所进步,便不吝鼓励,让他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老师的关心。
二、多形式的训练
课堂口语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都有其阶段性和针对性特点,如果应用得当,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下面就此谈谈笔者的一些尝试。
1、新学期的姓名介绍。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教师渴望了解学生,同样学生也渴望了解教师,这为口语训练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同时因为是第一次表白自己,大家都想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训练效果是很成功的。我们的做法是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并说出取这个名字的原因。
2、课前美文欣赏。课前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一篇优美的诗歌或散文,在台前朗读,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然后让一位学生复述美文中自己认为最好的语句。由此生发出一篇口头作文,这样既训练了口语,也提高了作文水平和美的鉴赏能力。
3、品味语言,模仿创作。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往往根据课文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尽量的让学生评议,我从不越俎代庖,让说话匆匆而过。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另外,利用教材中的“听说训练”进行训练,如:读标准音、绕口令等,每次都进行及时的总结,能大大提高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