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整个短跑训练体系中到底涵盖了多少个因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专家指导提出“短跑训练应以速度能力为主”;另一些指导又以重技术—节奏、节奏—技术的超常规训练思路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有侧重专项力量的,也有注重加速能力的。在体育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中,笔者形成了对短跑训练的观念和看法,本文针对短跑速度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在训练中科学有效地应用这些因素,以期为短跑训练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短跑 速度 专项 技术
一、对短跑运动员技术成因的分析
1. 对技术外部状态的分析
(1)步频。影响步频的因素主要是:受每步时间、步时的影响,步时的长短受到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的制约,因此,加快步频必须要缩短支撑时间,同时要缩短腾空时间。
(2)步幅。影响步幅的因素很多,它受到后蹬状态(包括后蹬的速度、力量、角度)、腾空的状态(包括重心腾起的初速度、腾起角、腾起的高度和空气阻力等)和摆动腿着地的影响。
2. 技术内在成因的构成
在目前的短跑训练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外在因素的改变,缺少对人体内部成因的考虑,或考虑不够,针对性不强,因为每个运动员在其步长和步频的匹配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也和运动员本身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在训练中我们不能避开有些相关因素,如:身高、下肢长、力量、柔韧素质和遗传等单纯地去追求步长和步频。
二、放松技术对提高短跑速度的作用
1. 放松是掌握基本技术的前提
放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肌肉的伸展性、关节的灵活性、全身动作的协调性以及柔韧性构成了放松能力的基础。从生理学上讲,运动技术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协调放松能力好,就能合理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技能储备,使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很快建立起来,加快对新技术的掌握。从运动学上讲,运动技术的形成是运动员按照运作的空间、时间、节奏等动作要素的要求,进行练习的结果。
2. 放松技术对短跑速度的作用
百米全程跑包括起跑后的加速跑(0~30m)、途中跑(30~90m)和冲刺跑(90~100m)。加速跑阶段所有优秀运动员差别不大,世界级运动员途中跑速度明显高于普通运动员,而途中跑快慢正是获胜的关键。
心理调节对放松技术的作用有:
(1)心理放松是短跑放松技术的重要特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影响身体、技术、战术的发挥程度。短跑是一个极限强度的项目,在运动过程中,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交替速度是很快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瞬息变化直接关系到运动的效果,心理状态相对稳定能加强对体能状态的调节能力,有利于建立短跑的“速度感”、“节奏感”,提高放松能力。
(2)放松技术对短跑运动员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短跑是在最短时间内要求完成最大“速率”的活动,从而导致生理上的强烈变化。此时适度的放松可以降低运动员的初期疲劳现象,减少畏惧、恐慌心理,克服各种内心困惑,从而取得好成绩。从心理因素来说,放松能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向,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三、提高短跑速度的具体措施
1. 短跑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专项力量练习
当前,我国短跑技术理论重视后蹬,认为“后蹬力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快”。这种认识破坏了人体高速跑动中跑的动力的连续性和各运动环节用力的共济性和系统性,忽视了摆动动作的主导作用。我们认为,现代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应摆脱以垂直面用力为主的大负荷杠铃练习。随着塑胶跑道的出现和对短跑技术理论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人们认识到短跑是一个连续的周期性运动过程,过分地强调蹬踏式着地方法,必定影响跑的连惯性,使身体重心产生跳跃式波动,重心前进时轨迹的起伏必将影响跑速。据最新报道,在现代塑胶跑道上,人体在跑的周期性运动中的耗能分析,支撑耗能只占20%,而摆腿占到80%。又有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而前摆时间却占77.9%,两者相比为1︰3.5。从耗能和耗时的角度看来,运动员跑进中的重点应该是前摆,而不是后蹬。
(1)大腿积极前摆技术可以减少跑进中的制动阻力
第一,现代短跑技术强调以髋为轴的摆腿动作,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以髋关节为轴的大腿高抬前摆,是髋腰肌和股直肌等髋部肌肉积极收缩,大腿加速向前上方摆动,小腿放松自然下垂,大腿摆动至水平后,股后肌群爆发式收缩,大腿快速制动,随后积极下压,直至前脚掌着地。由于送髋摆腿,把髋、腿的重心前移,人体整个重心也前靠,虽然摆腿增大了步幅,但没有拉长着地点与总重心投影间的距离。有资料显示:“一般高水平运动员跑进时脚的着地点距总重心投影点约27-37cm”,这与运动生物力学揭示的“减少着地时制动阻力的方法是缩小着地点与总重心垂直线的距离”的原理是相符的。从优秀短跑运动员下肢的形态结构上看,多为大腿粗壮,特别是大腿的后部肌群发达,膝围、踝围较小,小腿近乎细小。再从正常人体下肢各关节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可知,人体天生就是髋关节肌肉生理横断面大于膝、踝。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的施力原理,运动首先由大肌群发力,再依次传导到小肌群,前者的力量是主要力量。
第二,大腿积极前摆技术完善了着地的“扒地”动作。由于强调了以髋关节为轴的摆动,整个腿就好像在作一个半圆动作,滚动式地前进。规范正确的摆腿技术,形成了优越的“扒地式”技术。据人体在腾空运动时人体各个环节的运动速度与人体质点运动的关系可知:“在脚着地的瞬间,脚向下运动的垂直速度快于人体质点向下运动的垂直速度。”可以认为,人体在腾空运动时摆动腿积极向下后方的摆动及“扒地”动作,减小了地面对人体的反向水平制动力,无明显的速度损失,这一技术保证了跑进中的平稳性和连惯性。
(2)以肩为轴的上肢摆动力量练习
上肢摆动力量是我国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薄弱环节。国外短跑运动员上肢肩带肌群都十分发达,这不是练跑练出来的,而是通过专门的力量练习练出来的。我国运动员与国外短跑运动员在這方面有明显差距。教练员应充分认识到上肢摆动对下肢运动效果的影响,上肢摆动的主导作用和领先作用。
2. 短跑训练基本观念
(1)技术是基础
从起跑、加速、途中跑到终点跑各环节的动作合理,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及运动员自身的特点。
各阶段技术动作的过渡或单周期动作各环节的连接没有制动点,全程跑具有良好的体力分配和动力节奏。
“松、大、快、前”的途中跑技术是当代优秀短跑运动员共有的技术特征。
稳定的技术发挥是运动员能否赢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2)力量是保障
短跑训练,力量和速度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我国的短跑运动员和欧美运动员相比缺乏力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短跑力量训练的理论认识和方法、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而且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具体解决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并没有质的飞跃。刘翔在110米栏上的成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至少表明中国的短跨运动员灵敏协调、技术节奏、动作频率等方面的能力不比欧美运动员差。然而在比110米栏更需力量或速度力量及力量能力的100~400米跑的项目上,我们处于明显的劣势。
(3)三者及其所涵盖或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并围绕着短跑的生理生化过程在训练中有序展开,构成了整个短跑训练体系
技术、速度、力量是短跑训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训练过程中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必须有一个整体观念:
①技术训练离不开一定的强度(即速度要求),脱离强度谈技术是徒劳的,毕竟比赛是高强度的;而且技术的改进更多时候是受到专项力量因素的制约,如前所述,没有强大的专项力量就无法在高速行进中控制合理的技术动作,降速过快在所难免。
②充分认识专项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水平的关系是训练中贯穿一元化理论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就是单一甚至是全部的专项素质提高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专项成绩的提高。如同人体,某一器官的病变征候着整个机体内环境的改变。
短跑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科学训练是提高短跑速度的关键。但是影响短跑速度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焦虑情绪、比赛期间的饮食营养、平时的耐力培养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现代短跑技术,是有效地设计和选择短跑专项力量练习的保证。正确地理解影响短跑速度的各种因素,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才能将它们有效地应用于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训练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许月云.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新途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3).
[2]洪涛等.髋受力下肢技术力量训练法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运动技术和关键专项力量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短跑 速度 专项 技术
一、对短跑运动员技术成因的分析
1. 对技术外部状态的分析
(1)步频。影响步频的因素主要是:受每步时间、步时的影响,步时的长短受到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的制约,因此,加快步频必须要缩短支撑时间,同时要缩短腾空时间。
(2)步幅。影响步幅的因素很多,它受到后蹬状态(包括后蹬的速度、力量、角度)、腾空的状态(包括重心腾起的初速度、腾起角、腾起的高度和空气阻力等)和摆动腿着地的影响。
2. 技术内在成因的构成
在目前的短跑训练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技术外在因素的改变,缺少对人体内部成因的考虑,或考虑不够,针对性不强,因为每个运动员在其步长和步频的匹配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也和运动员本身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在训练中我们不能避开有些相关因素,如:身高、下肢长、力量、柔韧素质和遗传等单纯地去追求步长和步频。
二、放松技术对提高短跑速度的作用
1. 放松是掌握基本技术的前提
放松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肌肉的伸展性、关节的灵活性、全身动作的协调性以及柔韧性构成了放松能力的基础。从生理学上讲,运动技术是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协调放松能力好,就能合理运用已掌握的各种技能储备,使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很快建立起来,加快对新技术的掌握。从运动学上讲,运动技术的形成是运动员按照运作的空间、时间、节奏等动作要素的要求,进行练习的结果。
2. 放松技术对短跑速度的作用
百米全程跑包括起跑后的加速跑(0~30m)、途中跑(30~90m)和冲刺跑(90~100m)。加速跑阶段所有优秀运动员差别不大,世界级运动员途中跑速度明显高于普通运动员,而途中跑快慢正是获胜的关键。
心理调节对放松技术的作用有:
(1)心理放松是短跑放松技术的重要特征。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影响身体、技术、战术的发挥程度。短跑是一个极限强度的项目,在运动过程中,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交替速度是很快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瞬息变化直接关系到运动的效果,心理状态相对稳定能加强对体能状态的调节能力,有利于建立短跑的“速度感”、“节奏感”,提高放松能力。
(2)放松技术对短跑运动员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短跑是在最短时间内要求完成最大“速率”的活动,从而导致生理上的强烈变化。此时适度的放松可以降低运动员的初期疲劳现象,减少畏惧、恐慌心理,克服各种内心困惑,从而取得好成绩。从心理因素来说,放松能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向,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三、提高短跑速度的具体措施
1. 短跑运动员必须重视的专项力量练习
当前,我国短跑技术理论重视后蹬,认为“后蹬力量越大,产生的加速度越大,速度越快”。这种认识破坏了人体高速跑动中跑的动力的连续性和各运动环节用力的共济性和系统性,忽视了摆动动作的主导作用。我们认为,现代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应摆脱以垂直面用力为主的大负荷杠铃练习。随着塑胶跑道的出现和对短跑技术理论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人们认识到短跑是一个连续的周期性运动过程,过分地强调蹬踏式着地方法,必定影响跑的连惯性,使身体重心产生跳跃式波动,重心前进时轨迹的起伏必将影响跑速。据最新报道,在现代塑胶跑道上,人体在跑的周期性运动中的耗能分析,支撑耗能只占20%,而摆腿占到80%。又有研究表明:优秀运动员一侧腿的支撑时间仅占一个复步时间的22.1%,而前摆时间却占77.9%,两者相比为1︰3.5。从耗能和耗时的角度看来,运动员跑进中的重点应该是前摆,而不是后蹬。
(1)大腿积极前摆技术可以减少跑进中的制动阻力
第一,现代短跑技术强调以髋为轴的摆腿动作,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以髋关节为轴的大腿高抬前摆,是髋腰肌和股直肌等髋部肌肉积极收缩,大腿加速向前上方摆动,小腿放松自然下垂,大腿摆动至水平后,股后肌群爆发式收缩,大腿快速制动,随后积极下压,直至前脚掌着地。由于送髋摆腿,把髋、腿的重心前移,人体整个重心也前靠,虽然摆腿增大了步幅,但没有拉长着地点与总重心投影间的距离。有资料显示:“一般高水平运动员跑进时脚的着地点距总重心投影点约27-37cm”,这与运动生物力学揭示的“减少着地时制动阻力的方法是缩小着地点与总重心垂直线的距离”的原理是相符的。从优秀短跑运动员下肢的形态结构上看,多为大腿粗壮,特别是大腿的后部肌群发达,膝围、踝围较小,小腿近乎细小。再从正常人体下肢各关节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可知,人体天生就是髋关节肌肉生理横断面大于膝、踝。依据运动生物力学的施力原理,运动首先由大肌群发力,再依次传导到小肌群,前者的力量是主要力量。
第二,大腿积极前摆技术完善了着地的“扒地”动作。由于强调了以髋关节为轴的摆动,整个腿就好像在作一个半圆动作,滚动式地前进。规范正确的摆腿技术,形成了优越的“扒地式”技术。据人体在腾空运动时人体各个环节的运动速度与人体质点运动的关系可知:“在脚着地的瞬间,脚向下运动的垂直速度快于人体质点向下运动的垂直速度。”可以认为,人体在腾空运动时摆动腿积极向下后方的摆动及“扒地”动作,减小了地面对人体的反向水平制动力,无明显的速度损失,这一技术保证了跑进中的平稳性和连惯性。
(2)以肩为轴的上肢摆动力量练习
上肢摆动力量是我国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薄弱环节。国外短跑运动员上肢肩带肌群都十分发达,这不是练跑练出来的,而是通过专门的力量练习练出来的。我国运动员与国外短跑运动员在這方面有明显差距。教练员应充分认识到上肢摆动对下肢运动效果的影响,上肢摆动的主导作用和领先作用。
2. 短跑训练基本观念
(1)技术是基础
从起跑、加速、途中跑到终点跑各环节的动作合理,符合生物力学的原理及运动员自身的特点。
各阶段技术动作的过渡或单周期动作各环节的连接没有制动点,全程跑具有良好的体力分配和动力节奏。
“松、大、快、前”的途中跑技术是当代优秀短跑运动员共有的技术特征。
稳定的技术发挥是运动员能否赢得胜利的先决条件。
(2)力量是保障
短跑训练,力量和速度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我国的短跑运动员和欧美运动员相比缺乏力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短跑力量训练的理论认识和方法、手段的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问题,而且也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具体解决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并没有质的飞跃。刘翔在110米栏上的成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至少表明中国的短跨运动员灵敏协调、技术节奏、动作频率等方面的能力不比欧美运动员差。然而在比110米栏更需力量或速度力量及力量能力的100~400米跑的项目上,我们处于明显的劣势。
(3)三者及其所涵盖或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密不可分并围绕着短跑的生理生化过程在训练中有序展开,构成了整个短跑训练体系
技术、速度、力量是短跑训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训练过程中三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必须有一个整体观念:
①技术训练离不开一定的强度(即速度要求),脱离强度谈技术是徒劳的,毕竟比赛是高强度的;而且技术的改进更多时候是受到专项力量因素的制约,如前所述,没有强大的专项力量就无法在高速行进中控制合理的技术动作,降速过快在所难免。
②充分认识专项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水平的关系是训练中贯穿一元化理论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就是单一甚至是全部的专项素质提高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专项成绩的提高。如同人体,某一器官的病变征候着整个机体内环境的改变。
短跑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科学训练是提高短跑速度的关键。但是影响短跑速度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焦虑情绪、比赛期间的饮食营养、平时的耐力培养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现代短跑技术,是有效地设计和选择短跑专项力量练习的保证。正确地理解影响短跑速度的各种因素,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才能将它们有效地应用于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训练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许月云.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新途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3).
[2]洪涛等.髋受力下肢技术力量训练法对青少年短跑运动员运动技术和关键专项力量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3]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