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师教材《法律常识》第二课中有一例文:在一次小学语文课上,有位名叫郝学的学生没能回答提问,老师就说:“郝学,你不配取这个名字,最好改名为厌学。”小郝本来学习就吃力,自从受到老师挖苦后,特别害怕上语文课,而被迫转学。在新的学校,老师针对这一情况,特地找到他说:“古人云‘文如其人’,我认为人如其名,你应该象你的名字那样,勤奋好学,越学越好。”小郝自从受到鼓励,信心倍增,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从文中体现的师生关系来分析: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它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研究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索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处理师生的准则,可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例文中反映了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位老师滥施惩罚,对学生冷漠、粗暴、不公正,伤害了学生幼小纯洁的心灵,不公正的处罚会使学生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教师把自己置于中心地位,用威吓来维护自身的权威,这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蔑视和自主性、独立性的践踏,它贬低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孩子的自信心骂没了。自信心是对一个人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相反地,第二位老师以尊重、信任、激励的方式,激发小郝的自信心,使他克服困难取得显著的学习进步。老师正是保护了孩子宝贵的自信心和做人的尊严,把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人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尊劣之分。在教学中出现类似小郝的情况,老师应正面诱导、民主协商等释疑。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尊重、信任、合作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促成孩子有决心、勤奋、富有想象力和责任感,自行学习、尝试困难、独立沉思而不盲从等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具备这种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基础。
二、教师应注重情感沟通以达成心理相容,促进教学相长
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之间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层次的要求提升,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倾向性的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情感隔膜,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如因特网、电视等)在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在缩小的趋势。据《中国教育报》报载,中小学师生关系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所以,要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爱生,就会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教好学生;学生爱师尊师,对教师本人的接受就会转变为对其所教学科知識的认同,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师生情感的互动是达成心理相容的动因和支柱,创设一个充满情爱的人际空间,激发孩子的自我引导能力,保护孩子自由的心灵,让自信心与创新精神在孩子的心中发芽、成长,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古淑红是邵公庄小学一位普通的青年教师,校长、老师都曾认为她的“能力”不强。一个偶然的机会,校长发现她教的学生在集体观念、自理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名列前茅。究其原因,是她非常尊重学生,和孩子们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应试教育着眼点是教师的能力、智力,而现代教育既注重能力、智力,更强调非智力因素(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顽强的意志力等)。德国的第斯德在其《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用真情挚爱在师生之间架设一架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桥梁。这样,学生自然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密朋友,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实现从情感交往的互动到对教师所授学科知识的认识互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坚持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目标是“升学”,只面向少数优生,单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教育课程上发生不正常的倾斜,不重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发展。为了升学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出现政治上软、业务上死、体质上弱、生活上靠的现象。由于教育目标单一、方法单调、负担过重,造成学生厌学和逆反心理,学生处于依附地位,教育中强制因素多;教育竞争使师生感觉压力大,双双负担过重,影响情绪稳定;而且教育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学生成了教师挣钱的工具,致使师生关系处于疏离状态,加之教师偏爱尖子生,排斥后进生,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而素质教育则可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非是重建一种理想的教育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也并不排斥升学考试。
素质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培养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作风,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有科学知识和强健体魄的国民,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从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实行合格水平考试,全面地、合理地、科学地评价学生,取消所谓的“重点学科”。评价学生学得好不好,不仅仅看考试分数,更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心理生理等素质的提高;评价教师,坚持以教育人的整体效果来衡量,注重教师是否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将取代应试教育。教师应坚持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应重普及意识,而少选拔意识。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差异的存在。但教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选拔千里马,而淘汰其余。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重视个体,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做到后进生有“饭”吃、优秀生吃得“饱”。在普及的基础上,使智力好、智商高的学生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从文中体现的师生关系来分析: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人际关系,它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教育力量,研究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改革、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索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处理师生的准则,可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例文中反映了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第一位老师滥施惩罚,对学生冷漠、粗暴、不公正,伤害了学生幼小纯洁的心灵,不公正的处罚会使学生偏离正常的人生轨道。教师把自己置于中心地位,用威吓来维护自身的权威,这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蔑视和自主性、独立性的践踏,它贬低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精神,把孩子的自信心骂没了。自信心是对一个人所具有的自我肯定意识,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成绩的优劣、事业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相反地,第二位老师以尊重、信任、激励的方式,激发小郝的自信心,使他克服困难取得显著的学习进步。老师正是保护了孩子宝贵的自信心和做人的尊严,把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人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尊劣之分。在教学中出现类似小郝的情况,老师应正面诱导、民主协商等释疑。同时,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尊重、信任、合作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的积极体验,引导学生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生成与确立。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促成孩子有决心、勤奋、富有想象力和责任感,自行学习、尝试困难、独立沉思而不盲从等良好个性特征的形成,具备这种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基础。
二、教师应注重情感沟通以达成心理相容,促进教学相长
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之间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知识层次的要求提升,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表现出倾向性的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学,学生负担过重,师生情感隔膜,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如因特网、电视等)在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在缩小的趋势。据《中国教育报》报载,中小学师生关系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理想的师生关系是“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所以,要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教师爱生,就会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教好学生;学生爱师尊师,对教师本人的接受就会转变为对其所教学科知識的认同,使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师生情感的互动是达成心理相容的动因和支柱,创设一个充满情爱的人际空间,激发孩子的自我引导能力,保护孩子自由的心灵,让自信心与创新精神在孩子的心中发芽、成长,这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古淑红是邵公庄小学一位普通的青年教师,校长、老师都曾认为她的“能力”不强。一个偶然的机会,校长发现她教的学生在集体观念、自理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名列前茅。究其原因,是她非常尊重学生,和孩子们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应试教育着眼点是教师的能力、智力,而现代教育既注重能力、智力,更强调非智力因素(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顽强的意志力等)。德国的第斯德在其《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用真情挚爱在师生之间架设一架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桥梁。这样,学生自然会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最可亲近的人,视为自己的亲密朋友,就会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思想、谈理想、谈学习、谈感觉,而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实现从情感交往的互动到对教师所授学科知识的认识互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坚持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应试教育是一种淘汰教育,目标是“升学”,只面向少数优生,单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教育课程上发生不正常的倾斜,不重视德育、美育、体育、劳动等方面的发展。为了升学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出现政治上软、业务上死、体质上弱、生活上靠的现象。由于教育目标单一、方法单调、负担过重,造成学生厌学和逆反心理,学生处于依附地位,教育中强制因素多;教育竞争使师生感觉压力大,双双负担过重,影响情绪稳定;而且教育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学生成了教师挣钱的工具,致使师生关系处于疏离状态,加之教师偏爱尖子生,排斥后进生,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而素质教育则可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
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非是重建一种理想的教育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也并不排斥升学考试。
素质教育是国民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培养勤于思考、努力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作风,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有科学知识和强健体魄的国民,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从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实行合格水平考试,全面地、合理地、科学地评价学生,取消所谓的“重点学科”。评价学生学得好不好,不仅仅看考试分数,更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心理生理等素质的提高;评价教师,坚持以教育人的整体效果来衡量,注重教师是否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将取代应试教育。教师应坚持教改,推进素质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中,应重普及意识,而少选拔意识。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差异的存在。但教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选拔千里马,而淘汰其余。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重视个体,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做到后进生有“饭”吃、优秀生吃得“饱”。在普及的基础上,使智力好、智商高的学生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