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画家父亲的影响,
他对书画艺术分外着迷,
於是,便有了兴趣与事业的融合,
他为文化而行。
满卷墨香,循着香气,
他找到了作品背後的故事,
以及作品折射出来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
他为艺术而喜。
兴趣与事业邂逅
当兴趣与事业邂逅,是一件多麽美好的事情,又是一件多麽幸运的事情。陈勇先生就是这个幸运的人。
他是“藏二代”,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也喜好收藏,受父亲影响,他也着迷收藏。较早时候,他就帮父亲经营藏品,自己也参与买卖,主要将字画作品销往台湾。“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台湾经济发展很好,但是到了九四年之後,这种经济优势有了些逆转,於是便停止了。”陈勇先生说。
作为子承父业的“藏二代”,他可以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更纯粹、更专业地看待收藏,期间,虽然也曾面临多种选择和压力而走进了不同的行业领域,但是,不变的是,他一直深受收藏艺术的影响。
於是在2005年底来到香港之後,他又重新拾起这个“旧”行业。他没有从家乡带来收藏字画,算是“两手空空”地来到香港,靠着淘一些名家名作,转手卖出赚些差价起步。2008年,距离他来港两年多的时间,他开办了“翰香苑”。
上环一端荷李活道附近的嚤啰街,是著名的古董和怀旧物品集中地,有大大小小众多古董店,铺陈着许许多多上好的中国古物,种类繁多,可谓无所不有。陈勇先生的“翰香苑”就坐落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主营古代、近代名家书画、古籍善本、碑帖,以藏养藏。
千里马与伯乐的相遇
“世有伯乐,而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赏识,只会成为寻常之马。在古董字画界,藏家与古董字画艺术之间便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係,一幅好的作品遇上了懂它的人,会发挥其艺术价值,如果遇不到,也许就会被永远地封存,抑或被棄之如敝屣。陈勇先生就是那个伯乐。
民国时期,安定的香港是内地许多人的避风港,很多文人避难来到香港,带来了许多书画作品,以及收藏的传统风俗;中国解放之後,又一批人来到了香港,又一次为香港注入了收藏之风;之後,艺术作品外贸出口,途径香港,许多好的东西留在了香港。儘管後来内地经济腾飞,艺术品市场兴起,艺术品价格逐渐由与香港持平到高於香港,许多文物、艺术品回流至内地。
陈勇先生的“翰香苑”藏品或卖品大部分来自於香港,小部分来自於海外,“淘宝”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2009年,他在嚤啰街看中一幅汪精卫为当时香港文化界名流所写的对联,花费三万港币买下。一日,一位行家在店中看见这幅对联,告知陈勇先生他曾出价一万七,在考虑了一些时日後,欲前往买下时,发现这幅对联已经被买走。那时,陈勇先生亦曾为自己出价过高而懊恼过,因为在当时,汪精卫作为中华民族的汉奸,其作品无人购买。
後来,这幅对联被一位文化界的人花费五万买下了。“文化界人看东西的角度与常人不一样,文化界人看的是作品背後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而非创作者的身份和政治背景。”陈勇先生说。在第二年香港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这幅对联出现在大众视野,起拍价为10万元,那是一场汪伪政权为主题的藏品拍卖,这幅作品作为压轴出现,在拍卖会上掀起了高潮,最後以32万元落锤。艺术品在不同收藏家手上体现的价值也不同,这也正是艺术品的魅力所在。
一幅作品,因为懂它的人的赏识,所以有了它的价值。
追寻艺术背後的价值
一幅画、一幅字背後的故事、其若隐若现的文化内涵、艺术的价值,是陈勇先生购买的标準。所以,他收藏的不一定是市场上最抢手的艺术大家的作品,更多的是历史名人的作品。他所收藏的每一幅画、每一幅字,都是有背景、有故事的。
他喜欢並善於去探寻一幅作品背後的故事。不少作品的署名是草书,粗看不知是谁?又出自哪个时代?於是,便卯足了劲,下足了工夫去探寻,去辨知真伪,去考证作者。很多时候,在开始之时,只觉得某位大家的作品大致如此,价格合适,便先出手买下,回去之後再做细细研究,常常研究越深入,越有滋味。“可以透过这幅字,找寻到过去发生的故事,名人间交往的故事,这个过程让人快乐。”陈勇先生十分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他从事这一行业享受的最大乐趣。
有时候,他想买一幅作品,在去拍卖行之前,已经对自己想买之作品研究了许多,之後去拍卖行寻找契机。也许到最後,这幅作品依然与自己无缘,花落他家,於陈勇先生而言,也只有得,而无失。因为他至少已经对这个人有了了解,在脑海中将这个人记住,下次在遇到这个人更好的作品的时候,自己便因为“近水楼台”而比别人多了一丝“先得月”机会。
收藏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收藏的乐趣,是探秘的乐趣。陈勇先生最重艺术作品本身,而非创作者,也许,某位大家的一幅作品深得其心,但並非这位大家的所有作品都让其爱不释手;也许这个人,在行家中排名並不靠前,其优秀的作品,依然会让其念念不忘。“这些字画都是国粹,有它自己专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它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於收藏的每一幅书画作品,陈勇先生如此认为。
他是一个淳朴的人,他的内心澄澈透明,无论世界多麽浮躁、多喧嚣、多诱惑,都能看见艺术品的本真,从而不会忘记自己为什麽而出发,又为什麽而抵达。
不知道从何时起,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已經凌驾於金钱至上,这似乎是字画经营者的“大忌”,卻又是从事文化工作者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不可否认,做这一行业,以藏养藏,赚取利润是理所应当之事,但是,选择做这一行,已经不是完全处於商业立场,而是要从文化、历史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这一行最大的意义和责任是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这是一种超越了金钱的行为。”陈勇先生说。
他说,书画艺术玩家、藏家、卖家,大多有这样的一个“怪癖”,花费不菲的价格将作品买回来,费尽心思对那些被虫蛀或老化的作品进行修复。这个过程很繁琐,很费心,很多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花费的金钱已经超出了它售卖的价格,这种在许多人眼中“费力不牟利”的“蠢事”,包括陈勇先生自己在内,大家卻都做得甘之如饴。因为大家对艺术有一种保护的欲望,有一颗保护文化之心。
陈勇先生一心一意地经营着这一行,儘管有时候也会看走眼,犯点错,但是他卻热衷着,因为他对中华书画艺术真的喜爱,因为他赋予了自己传承中华文化艺术的责任。
艺术与服务的融合
紧随时代的潮流,陈勇先生建立了自己的微信交流平台,他的朋友圈大部分是年轻人。不时地,他会发表一些对书画作品的评论,或者名家作品,以微信为媒,从文化入手,在青年中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一个信息——作为中国人,首先要认同自己的祖国,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要有自信。陈勇先生说:“我们不排外,我们亦不崇洋媚外,厚重的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化,让我自豪,我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信心。”
他在诸多青年社团中担任公职,在青年工作中,摒棄“说教”的模式,深入了解青年人的想法,在潛移默化中,以一种柔和的、能被青年人接受的方式,引导青年。不久前,他所在的香港福建同乡会联合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组织两百多位青年去福建交流,历时八天,陈勇先生作为总领队,参与了这次活动,促进两地间的相互了解,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乐意去做这样的服务工作。
行走於世,陈勇先生常怀感恩心、慈悲心、济世心,他希望多服务社会,多帮助人,多传扬中华文化艺术……
陈勇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翰香苑东主
主营古代、近代名家书画、古籍善本、碑帖
兼任福建省侨联青年总会常委
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会董
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副主任
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团团长
他对书画艺术分外着迷,
於是,便有了兴趣与事业的融合,
他为文化而行。
满卷墨香,循着香气,
他找到了作品背後的故事,
以及作品折射出来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
他为艺术而喜。
兴趣与事业邂逅
当兴趣与事业邂逅,是一件多麽美好的事情,又是一件多麽幸运的事情。陈勇先生就是这个幸运的人。
他是“藏二代”,他的父亲是一名画家,也喜好收藏,受父亲影响,他也着迷收藏。较早时候,他就帮父亲经营藏品,自己也参与买卖,主要将字画作品销往台湾。“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台湾经济发展很好,但是到了九四年之後,这种经济优势有了些逆转,於是便停止了。”陈勇先生说。
作为子承父业的“藏二代”,他可以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更纯粹、更专业地看待收藏,期间,虽然也曾面临多种选择和压力而走进了不同的行业领域,但是,不变的是,他一直深受收藏艺术的影响。
於是在2005年底来到香港之後,他又重新拾起这个“旧”行业。他没有从家乡带来收藏字画,算是“两手空空”地来到香港,靠着淘一些名家名作,转手卖出赚些差价起步。2008年,距离他来港两年多的时间,他开办了“翰香苑”。
上环一端荷李活道附近的嚤啰街,是著名的古董和怀旧物品集中地,有大大小小众多古董店,铺陈着许许多多上好的中国古物,种类繁多,可谓无所不有。陈勇先生的“翰香苑”就坐落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主营古代、近代名家书画、古籍善本、碑帖,以藏养藏。
千里马与伯乐的相遇
“世有伯乐,而後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赏识,只会成为寻常之马。在古董字画界,藏家与古董字画艺术之间便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係,一幅好的作品遇上了懂它的人,会发挥其艺术价值,如果遇不到,也许就会被永远地封存,抑或被棄之如敝屣。陈勇先生就是那个伯乐。
民国时期,安定的香港是内地许多人的避风港,很多文人避难来到香港,带来了许多书画作品,以及收藏的传统风俗;中国解放之後,又一批人来到了香港,又一次为香港注入了收藏之风;之後,艺术作品外贸出口,途径香港,许多好的东西留在了香港。儘管後来内地经济腾飞,艺术品市场兴起,艺术品价格逐渐由与香港持平到高於香港,许多文物、艺术品回流至内地。
陈勇先生的“翰香苑”藏品或卖品大部分来自於香港,小部分来自於海外,“淘宝”是件十分愉快的事情。2009年,他在嚤啰街看中一幅汪精卫为当时香港文化界名流所写的对联,花费三万港币买下。一日,一位行家在店中看见这幅对联,告知陈勇先生他曾出价一万七,在考虑了一些时日後,欲前往买下时,发现这幅对联已经被买走。那时,陈勇先生亦曾为自己出价过高而懊恼过,因为在当时,汪精卫作为中华民族的汉奸,其作品无人购买。
後来,这幅对联被一位文化界的人花费五万买下了。“文化界人看东西的角度与常人不一样,文化界人看的是作品背後的文化意义和内涵,而非创作者的身份和政治背景。”陈勇先生说。在第二年香港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这幅对联出现在大众视野,起拍价为10万元,那是一场汪伪政权为主题的藏品拍卖,这幅作品作为压轴出现,在拍卖会上掀起了高潮,最後以32万元落锤。艺术品在不同收藏家手上体现的价值也不同,这也正是艺术品的魅力所在。
一幅作品,因为懂它的人的赏识,所以有了它的价值。
追寻艺术背後的价值
一幅画、一幅字背後的故事、其若隐若现的文化内涵、艺术的价值,是陈勇先生购买的标準。所以,他收藏的不一定是市场上最抢手的艺术大家的作品,更多的是历史名人的作品。他所收藏的每一幅画、每一幅字,都是有背景、有故事的。
他喜欢並善於去探寻一幅作品背後的故事。不少作品的署名是草书,粗看不知是谁?又出自哪个时代?於是,便卯足了劲,下足了工夫去探寻,去辨知真伪,去考证作者。很多时候,在开始之时,只觉得某位大家的作品大致如此,价格合适,便先出手买下,回去之後再做细细研究,常常研究越深入,越有滋味。“可以透过这幅字,找寻到过去发生的故事,名人间交往的故事,这个过程让人快乐。”陈勇先生十分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他从事这一行业享受的最大乐趣。
有时候,他想买一幅作品,在去拍卖行之前,已经对自己想买之作品研究了许多,之後去拍卖行寻找契机。也许到最後,这幅作品依然与自己无缘,花落他家,於陈勇先生而言,也只有得,而无失。因为他至少已经对这个人有了了解,在脑海中将这个人记住,下次在遇到这个人更好的作品的时候,自己便因为“近水楼台”而比别人多了一丝“先得月”机会。
收藏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收藏的乐趣,是探秘的乐趣。陈勇先生最重艺术作品本身,而非创作者,也许,某位大家的一幅作品深得其心,但並非这位大家的所有作品都让其爱不释手;也许这个人,在行家中排名並不靠前,其优秀的作品,依然会让其念念不忘。“这些字画都是国粹,有它自己专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它存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於收藏的每一幅书画作品,陈勇先生如此认为。
他是一个淳朴的人,他的内心澄澈透明,无论世界多麽浮躁、多喧嚣、多诱惑,都能看见艺术品的本真,从而不会忘记自己为什麽而出发,又为什麽而抵达。
不知道从何时起,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已經凌驾於金钱至上,这似乎是字画经营者的“大忌”,卻又是从事文化工作者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不可否认,做这一行业,以藏养藏,赚取利润是理所应当之事,但是,选择做这一行,已经不是完全处於商业立场,而是要从文化、历史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做这一行最大的意义和责任是将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这是一种超越了金钱的行为。”陈勇先生说。
他说,书画艺术玩家、藏家、卖家,大多有这样的一个“怪癖”,花费不菲的价格将作品买回来,费尽心思对那些被虫蛀或老化的作品进行修复。这个过程很繁琐,很费心,很多时候在这个过程中花费的金钱已经超出了它售卖的价格,这种在许多人眼中“费力不牟利”的“蠢事”,包括陈勇先生自己在内,大家卻都做得甘之如饴。因为大家对艺术有一种保护的欲望,有一颗保护文化之心。
陈勇先生一心一意地经营着这一行,儘管有时候也会看走眼,犯点错,但是他卻热衷着,因为他对中华书画艺术真的喜爱,因为他赋予了自己传承中华文化艺术的责任。
艺术与服务的融合
紧随时代的潮流,陈勇先生建立了自己的微信交流平台,他的朋友圈大部分是年轻人。不时地,他会发表一些对书画作品的评论,或者名家作品,以微信为媒,从文化入手,在青年中传播中华文化,传递一个信息——作为中国人,首先要认同自己的祖国,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要有自信。陈勇先生说:“我们不排外,我们亦不崇洋媚外,厚重的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化,让我自豪,我对我们的国家充满信心。”
他在诸多青年社团中担任公职,在青年工作中,摒棄“说教”的模式,深入了解青年人的想法,在潛移默化中,以一种柔和的、能被青年人接受的方式,引导青年。不久前,他所在的香港福建同乡会联合香港国民教育促进会,组织两百多位青年去福建交流,历时八天,陈勇先生作为总领队,参与了这次活动,促进两地间的相互了解,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他乐意去做这样的服务工作。
行走於世,陈勇先生常怀感恩心、慈悲心、济世心,他希望多服务社会,多帮助人,多传扬中华文化艺术……
陈勇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翰香苑东主
主营古代、近代名家书画、古籍善本、碑帖
兼任福建省侨联青年总会常委
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会董
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部副主任
香港福建同乡会青年团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