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的目标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科学课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形式。本文探讨在初中科学课教学活动中,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知识的形成基于学生的自主建构,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科学课的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Train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to study the biggest goal which the scientific ability the teaching strategy exploration
Qi Shaoxia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 is changes traditional the study way and the teaching way. Let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participate in the scientific class study is one kind of quite good teaching for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cientific class teaching activity,how promotes the student through the teaching way transformation to study the way the transformation,enhances independency,activity and creativity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lets the knowledge the formation independently construct th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tudent,thus raise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 learning capability,enhances the scientific class the teaching actual effect,promotes the student to be comprehensive,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tific teaching;Study way;Independent study;Teach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1-0102-03
新课程所推崇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所追求的是“学生高度的主体精神体现”的价值观,所期待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这些充分体现“人文与科学、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教育实效。而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然科学实验现象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形成自然科学概念、巩固自然科学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训练方法的源泉所在。在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很多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努力为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做出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实验探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如何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1 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主体意识,重要的是问题情景的创设。自然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创设,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从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得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同时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创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内容时,笔者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烧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水中的蜡烛在燃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你能解释吗?科学情景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再如,对“光的折射”的教学,笔者不再直接用课本的插图——变弯了的筷子,而是准备了一个装水的大水槽、一个塑料杯、一根筷子、一块硬币。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观察各实验都有什么现象。没多久,学生就列举:放在水里的杯子(杯子的一部分露在水面外),水里的杯口比水面上的宽;浸入一半在水里的硬币变形了;水里的筷子变折了;从容器侧面看到水中的筷子变粗了等等。不少学生因为预习过课本知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此时可以提问:你如何证明它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呢?这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上来.因此我们就可以进入新课的学习,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被较好地调动起来了。
2 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仅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给学生,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既学会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又学会教师没交给的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自然科学的主人,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2.1 指导学生听课,渗透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听课的方法不当,成绩也不会很好。听课不是只指学生用耳朵静静吸收教师传来的信息,它要求动静结合,应该是接受、思考和理解的心理过程,是靠耳听、脑想、手动等多种感官共同活动来完成的。
2.1.1 耳听:是听教师和同学们发出的信息,具体地说是听教师如何阐明观点,怎样理解教材;此外还要听同学的发言,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来启发自己。
2.1.2 脑想:就是多问为什么。自然科学中的概念、规律有的相似,但是有局限性,还有些是有条件的。因此讲解知识后要引导他们思考:①举正例,印证它们的正确性;举反例,说明它们的局限性和使用条件。②想它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1.3 手动:就是记笔记,记笔记是不能只记下教师的板书,要让他们着重记下教师讲解中阐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下人家对问题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法;还要记下自己不懂的间题,然后不懂的问题还要请教同学或老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听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必须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只有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2.2 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出自然科学规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尽可能地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实验。
例如对“声音的特性”的学习,笔者把“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事先在每组桌面上摆出一些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让学生针对这些器材进行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我们用硬塑料片拨动疏密不同的木梳齿,拨动密齿时塑料片振动快,发声音调高;我们把橡皮筋拉紧后拨动它,发现橡皮筋被拉得越细时振动越快,发声音调越高;我们按书上的方法,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伸出桌边较长时振动较快,发声音调越高。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发表见解的意识和愿望。
当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但是不能代替他们。应该让学生亲身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此外,笔者还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安排在习题中的设计性的小实验。例如观察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把一杯花生和一杯米混合,观察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者之和?把一瓶水和一瓶酒精混合,观察所得体积是否等于两瓶? 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如何除去家用茶壶中的水垢?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把学习和生活联在了一起,增加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渐渐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意志。
2.3 探究实验的教学要灵活多样: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由于新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在课堂教学时难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对实验的内容进行详细地研究;在实验的组织上进行分层分点处理。
例如学习“光的传播”的内容,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1)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观察激光手电所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进行光在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获得光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
(2)在课堂上演示光在不均匀的糖水和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得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他们进行猜想,提出假设,然后引导他们再做光在不均匀玻璃中的实验,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介质。
(3)课后布置学生做一个“小孔成像”的小制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把自然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这样分层处理,不仅发挥了新教材的优势,而且使课堂教学从容不迫,师生交流恰如其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与协调
由于科学实验所涉及的知识面宽,容量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就必须突破自然科学学科的本位主义,做好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及协调工作。
例如探究“班内100m跑冠军成功因素”时,需要采取室外上课的方式。课前笔者就与体育老师联系、协调,准备好皮尺、秒表等器材,与体育老师共同组织教学了这节课。对“眼睛和眼镜”以及“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教学,就与学校的生物实验员一起备课,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实验。实验中涉及眼睛内部神经系统原理等问题,可从生物学角度解释。这样既可以为学生补充生物知识,也为物理实验教学扫清了障碍,达到了初中自然科学的整合一致。
总之,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尽可能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切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水平;切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端正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菊.初中科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 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借鉴篇[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7-11-10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Train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to study the biggest goal which the scientific ability the teaching strategy exploration
Qi Shaoxia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s is changes traditional the study way and the teaching way. Let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participate in the scientific class study is one kind of quite good teaching form.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cientific class teaching activity,how promotes the student through the teaching way transformation to study the way the transformation,enhances independency,activity and creativity which the student studies,lets the knowledge the formation independently construct th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tudent,thus raise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 learning capability,enhances the scientific class the teaching actual effect,promotes the student to be comprehensive,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tific teaching;Study way;Independent study;Teach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50X(2007)11-0102-03
新课程所推崇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所追求的是“学生高度的主体精神体现”的价值观,所期待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这些充分体现“人文与科学、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教育实效。而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然科学实验现象具有生动、新奇、鲜明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形成自然科学概念、巩固自然科学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训练方法的源泉所在。在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很多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努力为小组学习任务的完成做出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实验探究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如何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1 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主体意识,重要的是问题情景的创设。自然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景创设,主要是从自然科学现象的观察,从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得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同时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创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内容时,笔者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烧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水中的蜡烛在燃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你能解释吗?科学情景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探索之中。
再如,对“光的折射”的教学,笔者不再直接用课本的插图——变弯了的筷子,而是准备了一个装水的大水槽、一个塑料杯、一根筷子、一块硬币。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观察各实验都有什么现象。没多久,学生就列举:放在水里的杯子(杯子的一部分露在水面外),水里的杯口比水面上的宽;浸入一半在水里的硬币变形了;水里的筷子变折了;从容器侧面看到水中的筷子变粗了等等。不少学生因为预习过课本知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此时可以提问:你如何证明它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呢?这时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上来.因此我们就可以进入新课的学习,而且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被较好地调动起来了。
2 改进教法,指导学法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仅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教给学生,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既学会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又学会教师没交给的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自然科学的主人,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2.1 指导学生听课,渗透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听课的方法不当,成绩也不会很好。听课不是只指学生用耳朵静静吸收教师传来的信息,它要求动静结合,应该是接受、思考和理解的心理过程,是靠耳听、脑想、手动等多种感官共同活动来完成的。
2.1.1 耳听:是听教师和同学们发出的信息,具体地说是听教师如何阐明观点,怎样理解教材;此外还要听同学的发言,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来启发自己。
2.1.2 脑想:就是多问为什么。自然科学中的概念、规律有的相似,但是有局限性,还有些是有条件的。因此讲解知识后要引导他们思考:①举正例,印证它们的正确性;举反例,说明它们的局限性和使用条件。②想它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1.3 手动:就是记笔记,记笔记是不能只记下教师的板书,要让他们着重记下教师讲解中阐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下人家对问题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法;还要记下自己不懂的间题,然后不懂的问题还要请教同学或老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听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必须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只有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
2.2 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总结出自然科学规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增加了很多学生实验,尽可能地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实验。
例如对“声音的特性”的学习,笔者把“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事先在每组桌面上摆出一些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让学生针对这些器材进行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很快就有学生回答:我们用硬塑料片拨动疏密不同的木梳齿,拨动密齿时塑料片振动快,发声音调高;我们把橡皮筋拉紧后拨动它,发现橡皮筋被拉得越细时振动越快,发声音调越高;我们按书上的方法,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发现钢尺伸出桌边较长时振动较快,发声音调越高。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设计能力,也增强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发表见解的意识和愿望。
当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但是不能代替他们。应该让学生亲身参加活动,实验,讨论而自主构建知识。此外,笔者还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安排在习题中的设计性的小实验。例如观察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把一杯花生和一杯米混合,观察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者之和?把一瓶水和一瓶酒精混合,观察所得体积是否等于两瓶? 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如何除去家用茶壶中的水垢?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把学习和生活联在了一起,增加了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渐渐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意志。
2.3 探究实验的教学要灵活多样: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由于新教材内容多,涉及面广,在课堂教学时难以面面俱到。因此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对实验的内容进行详细地研究;在实验的组织上进行分层分点处理。
例如学习“光的传播”的内容,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1)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观察激光手电所发出的光的传播路径,进行光在水、玻璃等透明物质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获得光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
(2)在课堂上演示光在不均匀的糖水和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得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他们进行猜想,提出假设,然后引导他们再做光在不均匀玻璃中的实验,从而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同种均匀介质。
(3)课后布置学生做一个“小孔成像”的小制作,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把自然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这样分层处理,不仅发挥了新教材的优势,而且使课堂教学从容不迫,师生交流恰如其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与协调
由于科学实验所涉及的知识面宽,容量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就必须突破自然科学学科的本位主义,做好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及协调工作。
例如探究“班内100m跑冠军成功因素”时,需要采取室外上课的方式。课前笔者就与体育老师联系、协调,准备好皮尺、秒表等器材,与体育老师共同组织教学了这节课。对“眼睛和眼镜”以及“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教学,就与学校的生物实验员一起备课,和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实验。实验中涉及眼睛内部神经系统原理等问题,可从生物学角度解释。这样既可以为学生补充生物知识,也为物理实验教学扫清了障碍,达到了初中自然科学的整合一致。
总之,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尽可能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切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水平;切实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端正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价值观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陈菊.初中科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4] 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革借鉴篇[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