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的历史倒退去抱守自己的残缺,而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到今天,不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还要跟开放的多元文明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在比较中承认差异,在差异中学习对方的优长,再让优长不止于简单的物理累积,而形成化合反应。这种化合反应就是“文而化之”。
孔子的思想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信仰
人民论坛: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席孔子诞辰2565年纪念大会并讲话,表明了中央领导及全社会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视。您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正处于起步期、需要鼓励,还是尚处于低谷期、需要激发?
于丹:孔子的儒学和中国的关系应该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要看上个世纪和当前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人对于孔子思想的推崇是深入骨髓的。孔子的思想在今天看起来应该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角度是关系到整个宗法社会的秩序,这就是历代统治者都在倡导的国家和社会的综合治理;而另一个角度就是君子的修身养性。我们今天谈论孔子的思想,更多是放在个人修养这个角度。我们最近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大家也知道,中国人在整个20世纪,从“反右”到“文革”一直到“批林批孔”,可以说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一个全面的颠覆、斩断。而我们在整个价值观的废墟上还没有建立体系的时候,拜金大潮就进来了,所以我们在遭到物质主义袭击的时候,可以说人的精神故乡就更没有安顿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讨论孔子的思想,才能看到其今天为什么会受到空前的重视。
中国人在今天正好处于要向国际化靠拢的时期,但是还存在众多和国际不接轨的现实问题,存在众多的困惑。在今天怎么样去安身立命、找到中国人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这显然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所以,从国家层面上的重视来讲,我认为它既不是说处于一个低谷去扶持,也不意味着它处于一个高潮去颂扬,准确地来说,这是一件接续中国文化血脉的事情。我看到习主席出席国际儒联大会时,讲话的内容和精神,其实是非常心平气和地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国际文化中的一个位置、一个角度上来讨论的。我们既不能唯我独尊地认为只要有了孔子的思想,我们就万事大吉;也不能说,有了孔子的思想,我们今天先进的思想就全部抛弃,不按国际规则来做事情。我觉得现在应该用一种中国人自己的语法去进行国际语言的沟通。孔子的思想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以文化的信仰替代了宗教的信仰。你会看到,西方是有上帝的,它有自己的宗教,对于民族的凝聚力,有一种个人生命的安顿感;但是中国人的方式不是向西方式宗教里去追寻,而是回到我们的伦理秩序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融合于世界的一张通行证
人民论坛:儒家思想所构建的伦理秩序和文化逻辑对现代中国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于丹:首先,儒家思想的伦理起点是符合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人原来所讲的家庭的安稳、“家和万事兴”,对于今天仍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现在,大家会看到,我们算家庭财产的时候往往看的都是有形的财富数字,最忽略的就是家教和门风。现在多少人家里面物质生活非常富裕,但是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而这一点其实过去中国的农民都非常重视。这些东西,我们今天正在失去。我们越来越忽略中国家庭伦理的凝聚力,而这一点恰是孔子思想文化里的一个伦理起点。
第二点,对于我们很有现实价值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反腐为何查出这么多的贪官?这些贪官的行为为何如此地放纵?我们回头看中国过去“士大夫”的人格结构,他们都是在家修为,先做好一个“士”,然后再上朝去做“大夫”。中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家”到“国”的,也就是说在家里要做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个人的自律操守,能够“君子日三省乎己”,然后上朝做大夫的时候,才有对于国家责任的担当。现在很多后来成为贪官的人,其实他在做官之前就缺少了君子的自律人格。我们今天都说,人要追求自由,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律”呢?我认为这是三个阶段: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律的话,他会反省,他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标准和有所不为的底线,他就用不着“他律”;如果是一个自律很差的人,那别人会批评你、议论你,“他律”如果能够得到警觉,然后回头来自律,那这也还不错;但最怕的是,“他律”都管不住的话,第三层就是法律,那就是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到法律“说话”的时候,那就要进监狱、就要服刑了。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人避开法律的制裁,那自律、他律、法律这三个层级就要往前推导。从自律开始是最好的,而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的就是君子的自省和自律。这个对于人格建设、人格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点,对今天来讲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就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仁、义、礼、智、信这种核心价值是过去小孩子都要学的,而且小孩子应该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到学校去念书这个事,是“行有余力”最后的一个环节。前面要做到在家孝顺、出门言语谨慎、做事一定要守信用,而且心中要博爱大众,要有“信义”的认同。如果做到了这一切的话,他以后才可能担负得起“大任”,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能现在想一想就说,我以后要当一个大富商,我要做上市公司的总裁,我要当大官……都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不从脚下做好自律,我们青少年的价值观就肯定要出问题。特别是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孩子还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在学校,只要学习好就是一切好,全家围绕着一个孩子的时间表来牺牲大人的个人发展、个人空间。孩子觉得一切天经地义,这样的孩子到了大学完全无法跟别人相处,要求别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打转转,他又怎么会融入社会呢?
第四点就是改善现在的社会风气。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戾气”,人动不动就冲突、攻击,动不动就宣泄自己的不满,这说明中国的社会还需要完善,我们的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建设的地方,但是心平气和才是制度建设的前提。人人都在发泄不满的话,这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吗?所以,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一个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怕的是我自己无能,这是最主要的,别人不了解我,那又有什么呢?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能否给一个字来化解生活的不如意,孔子说“恕”。宽容别人,然后才可以有一个好的社会关系。2014年汤一介先生去世的时候,我去送他,我当时特别感慨。汤先生彰显了一个世纪的沧桑,他们经历了多少常人想象不到的不公平。但是以我和汤先生的交往,无论公开场合还是私底下,他永远是儒雅、慈祥、一派端庄,我从没听过汤先生抱怨任何一个字。那真叫“不怨天,不尤人”。之所以能做到不抱怨、宽以待人,是因为他们把中国儒家精神渗透到骨髓里、流淌到行动中了。如果这个社会都有这点认同的话,那就不是自己忍着委屈让别人,而是心里真能理解别人,因为他把自己的心胸养宽了。 第五点,儒家思想是中国融合于社会、融合于世界的一张通行证。各国文化不是拿着别人的文化去做护照的,大家都是拿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去贡献自己文明的核心价值。其实正像习主席在国际上所讲的,我们要致力于对“仁义”、对“大同”、对我们核心价值的弘扬。我觉得这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融合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然后在全球范围内让它化合反应为一种有效的全球文化生态。现在有个现象,很多中国精英都去美国,很多孩子留学北美,我觉得美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我们肯定要学的;在制度层面上,也是有一些需要我们虚心求教的。但如果说全球文化就是美国最好,你怎样用两百多年的文化去说服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全连根斩尽自己去学习人家年轻的新文化。这就好像一个老人家,他的运动方式可以打打太极,全身的血脉都可以流通起来,但你现在让他去蹦极,那显然是不适合他的。文化这件事情,是需要注重“根性”的。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浓缩了西方上百年的文明进程,我们有自己的经济、社会治理方式,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语法。所以真想融入世界的话,要以一种不轻易挑剔、苛刻指责别人的方式,以一种虚心谦和的态度去理解、去融合,要抱着拿得起“真东西”的态度。完全的民族虚无主义就等于完全的狂妄自大。这两个极端其实都是毁我们自己的形象,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只有自己了解了儒家的核心价值,才有可能融合于当世。
中国文化的自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人民论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于丹: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体系比较驳杂,文化自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渐生渐长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核心价值的优化及其时代性。所以,我们既不能斩断历史的血脉,又能在现行的制度情况下去完成核心价值的转化,这个过程就是自觉化的过程。
中国文化的自觉会一直在路上。因为中国的社会形态会经历不同的变化,百姓人心也有多元的需求。我们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百姓的文化信念一定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这条路上,我们一直从自发走向自觉,但让自觉一下子到位是不现实的。我们的文化自觉首先取决于百姓人心认为自己老祖宗说的东西在当下还是有价值的,并且把这种价值有效地化入今天的个人生活,而且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向世界学习。完成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不仅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还要跟开放的多元文明融合
人民论坛: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要善于借鉴外来多元的文明。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充实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于丹:近来,我总是在国外讲学。我去国外讲学,通常首先要让国外的学生们提问,以便了解他们想知道中国的哪些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喜欢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比如中国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它是群体建筑,表现的是一种伦理的结构关系;而西方特别是西欧的很多建筑是哥特式的风格,它是一个单体建筑,是延展到天空的。再如,西方的芭蕾舞,往往是一个大托举,它会将人向天空伸展,要挣脱大地的羁绊;但是中国,无论昆曲、京剧、跑圆场、拉山膀、卧鱼、兰花指等,都是圆润的,是俯抱向大地的。通过这种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文明是大地的文明,而西方的文明是个体与天空的、神的联系。
西方人曾经问过我:“你们过节和我们过节有何区别?”我说:“你们的节庆,无论是圣诞节、感恩节等,很多都是有关神的,是从天上下来的,是个体对神、对天空的绝对地致敬。而我们的节日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我们过的是二十四节气,节序如流。”所以,中国人对于大地的认同就归结到我们的伦理上。所有的这些都是对文明的比较。我觉得文明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是在开放对话的语境中完成新的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的历史倒退去抱守自己的残缺,而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到今天,不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还要跟开放的多元文明去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在比较中承认差异,在差异中学习对方的优长,再让优长不止于简单的物理累积,而形成化合反应。这种化合反应就是“文而化之”。文化,在我的理解中是个动词,《周易》上也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化育人心、化生的过程一定是各种优秀文化的碰撞所生成的最新的文化生态。中国文化在理清自我价值时,有这种开放态度,其实就能在比较中承认优势并且催生一个新文化生态的形成。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记者手记】
采访于丹教授时,她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马上飞往俄罗斯,即将要开启一次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之旅。“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东、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一定是各种优秀文化碰撞并生成最新的文化生态的过程。她说,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从来都需要沟通和交流,交流需要桥梁,而她愿意成为这座桥梁。
采访她之前,有关她的标签可谓占满了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学术超女、心灵鸡汤厨师、国学桥梁……然而,当我直面她、开始采访时,她大气、从容、优雅、幽默的气质深深打动了我。大师之大也许不限于其思想之深、智慧之渊,却在乎她无法抗拒的魅力和独特的气场。在访谈中,我时时刻刻感受到她恰如其分的言谈、温文尔雅的气度、以己度人的宽容,甚至是对记者事无巨细的嘘寒问暖。我开始怀疑在我面前接受采访的究竟是不是那个叱咤文化界的学术超女?采访结束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个真正研究儒学的专家,应该是圆润、通透的,应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给传播者们一种温暖的感悟、一番深切的教育,让人们明白儒家学说这一中华的精髓远远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科律,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般的力量。
本次访谈意在探讨以孔子为首的儒学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阐述儒家思想所构建的伦理秩序和文化逻辑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和谐共生、相互学习。我想,每位读者都能在这一访谈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孔子的思想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一种文化的信仰
人民论坛:2014年习近平主席出席孔子诞辰2565年纪念大会并讲话,表明了中央领导及全社会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视。您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在中国正处于起步期、需要鼓励,还是尚处于低谷期、需要激发?
于丹:孔子的儒学和中国的关系应该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还要看上个世纪和当前它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人对于孔子思想的推崇是深入骨髓的。孔子的思想在今天看起来应该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个角度是关系到整个宗法社会的秩序,这就是历代统治者都在倡导的国家和社会的综合治理;而另一个角度就是君子的修身养性。我们今天谈论孔子的思想,更多是放在个人修养这个角度。我们最近这一个世纪的历史,大家也知道,中国人在整个20世纪,从“反右”到“文革”一直到“批林批孔”,可以说传统文化的血脉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一个全面的颠覆、斩断。而我们在整个价值观的废墟上还没有建立体系的时候,拜金大潮就进来了,所以我们在遭到物质主义袭击的时候,可以说人的精神故乡就更没有安顿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们讨论孔子的思想,才能看到其今天为什么会受到空前的重视。
中国人在今天正好处于要向国际化靠拢的时期,但是还存在众多和国际不接轨的现实问题,存在众多的困惑。在今天怎么样去安身立命、找到中国人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这显然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所以,从国家层面上的重视来讲,我认为它既不是说处于一个低谷去扶持,也不意味着它处于一个高潮去颂扬,准确地来说,这是一件接续中国文化血脉的事情。我看到习主席出席国际儒联大会时,讲话的内容和精神,其实是非常心平气和地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国际文化中的一个位置、一个角度上来讨论的。我们既不能唯我独尊地认为只要有了孔子的思想,我们就万事大吉;也不能说,有了孔子的思想,我们今天先进的思想就全部抛弃,不按国际规则来做事情。我觉得现在应该用一种中国人自己的语法去进行国际语言的沟通。孔子的思想于我们而言,其实是以文化的信仰替代了宗教的信仰。你会看到,西方是有上帝的,它有自己的宗教,对于民族的凝聚力,有一种个人生命的安顿感;但是中国人的方式不是向西方式宗教里去追寻,而是回到我们的伦理秩序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融合于世界的一张通行证
人民论坛:儒家思想所构建的伦理秩序和文化逻辑对现代中国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于丹:首先,儒家思想的伦理起点是符合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人原来所讲的家庭的安稳、“家和万事兴”,对于今天仍然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现在,大家会看到,我们算家庭财产的时候往往看的都是有形的财富数字,最忽略的就是家教和门风。现在多少人家里面物质生活非常富裕,但是孩子没有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而这一点其实过去中国的农民都非常重视。这些东西,我们今天正在失去。我们越来越忽略中国家庭伦理的凝聚力,而这一点恰是孔子思想文化里的一个伦理起点。
第二点,对于我们很有现实价值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反腐为何查出这么多的贪官?这些贪官的行为为何如此地放纵?我们回头看中国过去“士大夫”的人格结构,他们都是在家修为,先做好一个“士”,然后再上朝去做“大夫”。中国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家”到“国”的,也就是说在家里要做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有个人的自律操守,能够“君子日三省乎己”,然后上朝做大夫的时候,才有对于国家责任的担当。现在很多后来成为贪官的人,其实他在做官之前就缺少了君子的自律人格。我们今天都说,人要追求自由,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个“律”呢?我认为这是三个阶段:一个人如果能够自律的话,他会反省,他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标准和有所不为的底线,他就用不着“他律”;如果是一个自律很差的人,那别人会批评你、议论你,“他律”如果能够得到警觉,然后回头来自律,那这也还不错;但最怕的是,“他律”都管不住的话,第三层就是法律,那就是国家层面、制度层面。到法律“说话”的时候,那就要进监狱、就要服刑了。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人避开法律的制裁,那自律、他律、法律这三个层级就要往前推导。从自律开始是最好的,而中国的儒家文化讲的就是君子的自省和自律。这个对于人格建设、人格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点,对今天来讲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就是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仁、义、礼、智、信这种核心价值是过去小孩子都要学的,而且小孩子应该是“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到学校去念书这个事,是“行有余力”最后的一个环节。前面要做到在家孝顺、出门言语谨慎、做事一定要守信用,而且心中要博爱大众,要有“信义”的认同。如果做到了这一切的话,他以后才可能担负得起“大任”,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能现在想一想就说,我以后要当一个大富商,我要做上市公司的总裁,我要当大官……都想这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不从脚下做好自律,我们青少年的价值观就肯定要出问题。特别是现在中国绝大多数孩子还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在学校,只要学习好就是一切好,全家围绕着一个孩子的时间表来牺牲大人的个人发展、个人空间。孩子觉得一切天经地义,这样的孩子到了大学完全无法跟别人相处,要求别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打转转,他又怎么会融入社会呢?
第四点就是改善现在的社会风气。我们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戾气”,人动不动就冲突、攻击,动不动就宣泄自己的不满,这说明中国的社会还需要完善,我们的制度还有很多需要建设的地方,但是心平气和才是制度建设的前提。人人都在发泄不满的话,这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吗?所以,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一个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怕的是我自己无能,这是最主要的,别人不了解我,那又有什么呢?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能否给一个字来化解生活的不如意,孔子说“恕”。宽容别人,然后才可以有一个好的社会关系。2014年汤一介先生去世的时候,我去送他,我当时特别感慨。汤先生彰显了一个世纪的沧桑,他们经历了多少常人想象不到的不公平。但是以我和汤先生的交往,无论公开场合还是私底下,他永远是儒雅、慈祥、一派端庄,我从没听过汤先生抱怨任何一个字。那真叫“不怨天,不尤人”。之所以能做到不抱怨、宽以待人,是因为他们把中国儒家精神渗透到骨髓里、流淌到行动中了。如果这个社会都有这点认同的话,那就不是自己忍着委屈让别人,而是心里真能理解别人,因为他把自己的心胸养宽了。 第五点,儒家思想是中国融合于社会、融合于世界的一张通行证。各国文化不是拿着别人的文化去做护照的,大家都是拿着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去贡献自己文明的核心价值。其实正像习主席在国际上所讲的,我们要致力于对“仁义”、对“大同”、对我们核心价值的弘扬。我觉得这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融合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然后在全球范围内让它化合反应为一种有效的全球文化生态。现在有个现象,很多中国精英都去美国,很多孩子留学北美,我觉得美国现在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是我们肯定要学的;在制度层面上,也是有一些需要我们虚心求教的。但如果说全球文化就是美国最好,你怎样用两百多年的文化去说服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全连根斩尽自己去学习人家年轻的新文化。这就好像一个老人家,他的运动方式可以打打太极,全身的血脉都可以流通起来,但你现在让他去蹦极,那显然是不适合他的。文化这件事情,是需要注重“根性”的。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浓缩了西方上百年的文明进程,我们有自己的经济、社会治理方式,我们也有自己的文化语法。所以真想融入世界的话,要以一种不轻易挑剔、苛刻指责别人的方式,以一种虚心谦和的态度去理解、去融合,要抱着拿得起“真东西”的态度。完全的民族虚无主义就等于完全的狂妄自大。这两个极端其实都是毁我们自己的形象,所以我觉得中国文化只有自己了解了儒家的核心价值,才有可能融合于当世。
中国文化的自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人民论坛: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于丹: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文化体系比较驳杂,文化自觉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渐生渐长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它核心价值的优化及其时代性。所以,我们既不能斩断历史的血脉,又能在现行的制度情况下去完成核心价值的转化,这个过程就是自觉化的过程。
中国文化的自觉会一直在路上。因为中国的社会形态会经历不同的变化,百姓人心也有多元的需求。我们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百姓的文化信念一定是“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这条路上,我们一直从自发走向自觉,但让自觉一下子到位是不现实的。我们的文化自觉首先取决于百姓人心认为自己老祖宗说的东西在当下还是有价值的,并且把这种价值有效地化入今天的个人生活,而且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向世界学习。完成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
传统文化不仅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还要跟开放的多元文明融合
人民论坛: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要善于借鉴外来多元的文明。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充实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于丹:近来,我总是在国外讲学。我去国外讲学,通常首先要让国外的学生们提问,以便了解他们想知道中国的哪些方面。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喜欢用一种比较的方式,比如中国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它是群体建筑,表现的是一种伦理的结构关系;而西方特别是西欧的很多建筑是哥特式的风格,它是一个单体建筑,是延展到天空的。再如,西方的芭蕾舞,往往是一个大托举,它会将人向天空伸展,要挣脱大地的羁绊;但是中国,无论昆曲、京剧、跑圆场、拉山膀、卧鱼、兰花指等,都是圆润的,是俯抱向大地的。通过这种比较就会发现,中国的文明是大地的文明,而西方的文明是个体与天空的、神的联系。
西方人曾经问过我:“你们过节和我们过节有何区别?”我说:“你们的节庆,无论是圣诞节、感恩节等,很多都是有关神的,是从天上下来的,是个体对神、对天空的绝对地致敬。而我们的节日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我们过的是二十四节气,节序如流。”所以,中国人对于大地的认同就归结到我们的伦理上。所有的这些都是对文明的比较。我觉得文明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是在开放对话的语境中完成新的融合。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让我们的历史倒退去抱守自己的残缺,而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带到今天,不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还要跟开放的多元文明去进行融合。这种融合是在比较中承认差异,在差异中学习对方的优长,再让优长不止于简单的物理累积,而形成化合反应。这种化合反应就是“文而化之”。文化,在我的理解中是个动词,《周易》上也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化育人心、化生的过程一定是各种优秀文化的碰撞所生成的最新的文化生态。中国文化在理清自我价值时,有这种开放态度,其实就能在比较中承认优势并且催生一个新文化生态的形成。
责编/杨鹏峰 美编/于珊
【记者手记】
采访于丹教授时,她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马上飞往俄罗斯,即将要开启一次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之旅。“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东、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一定是各种优秀文化碰撞并生成最新的文化生态的过程。她说,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从来都需要沟通和交流,交流需要桥梁,而她愿意成为这座桥梁。
采访她之前,有关她的标签可谓占满了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学术超女、心灵鸡汤厨师、国学桥梁……然而,当我直面她、开始采访时,她大气、从容、优雅、幽默的气质深深打动了我。大师之大也许不限于其思想之深、智慧之渊,却在乎她无法抗拒的魅力和独特的气场。在访谈中,我时时刻刻感受到她恰如其分的言谈、温文尔雅的气度、以己度人的宽容,甚至是对记者事无巨细的嘘寒问暖。我开始怀疑在我面前接受采访的究竟是不是那个叱咤文化界的学术超女?采访结束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一个真正研究儒学的专家,应该是圆润、通透的,应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给传播者们一种温暖的感悟、一番深切的教育,让人们明白儒家学说这一中华的精髓远远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科律,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般的力量。
本次访谈意在探讨以孔子为首的儒学在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阐述儒家思想所构建的伦理秩序和文化逻辑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和谐共生、相互学习。我想,每位读者都能在这一访谈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