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经典文本语用教学策略例析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wen5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的《春》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文本之一,问世以来,一直被无数的师生传诵、研析,也使人们从中得到无穷的教益。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经典文本,如何进行合理的文本解读、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以充分实现其教学价值,与教师的语文课程观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入境始与亲
  语用教学观更强调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语境是同话语实体、语用主体处于同一个层面的语用三要素之一。与阅读教学文本理解有关的语境因素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分别为话语语境(具体教学情景)、文本语境(文本写作背景及上下文等)和背景语境(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等)三个语用范畴,他们共同构成了教学的认知语境。
  《春》是1933年朱自清先生应约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系特约撰述之作品”。以后一直编入中学教材。文章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生命的赞美和讴歌,这是《春》创作的基本语境。从更大的背景看,《春》的写作还基于一些基本的社会文化语境: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在春天里为未来播种、奋斗,孕育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热烈期盼。显然这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理认知背景,是围绕交际话题双方互明的背景语境。
  文本中,朱自清先生充分利用这一外部背景语境,起笔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句话就在文章开头营造了富有高度体验性、情感性的语境,使读者一读文章便进入一个基于共同文化背景的文本语境。从具体表达上来说,“着”与“了”相呼应,表明由冬而春,在时间的转换中对行文有高度的指向性,领起全文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这一笔对于读者也有极强的制约性,似乎带着读者一下子进入到文本语境中来。
  接着,作家用高度经济的笔墨,构筑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时空情境,引领读者以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去开始一段文本时空中虚拟的游历和情感体验。在这里,背景知识语境和虚拟的时空情境相互融合,为全文设置了一个广阔、明净而又悠远、深情的文本语境。
  我们稍微拓展一下,可以发现这似乎是朱自清先生“惯用”的文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荷塘月色》的开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的开头)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歌声》的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绿》的开头)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的开头)
  …………
  还需要注意的是《春》结尾的几节文字: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段赞美春天,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三个比喻句也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成长的过程,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信心和感情:我们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人生。篇末的“领着我们上前去”,正与开头“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相呼应,这一呼应,从语境建构的角度说,也是神完气足,全文似一气呵成,让读者至此既在思绪上有一个完结,但又似乎引发了读者无穷无尽的联想:春来春去,岁岁年年,大自然有无穷的美妙,人生有无尽的魅力,只要我们怀着希望和信心,我们就能像春天一样有蓬勃的生命力,不断生长,不断进步,使人生奏出美妙的旋律。
  二、语语悟其神
  就一般语用义来说,《春》以乐观欢快的感情格调、生动活泼的口语、简洁明快的句式,凝练成表现力极强的修辞,向特定的读者全方位地描述春,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精细的观察和深切的体悟,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文章的结构也严谨精美,这构成了其他各种语用义的基础。对此,通过初步阅读,稍有语感的学生基本都能把握。
  话语的突现语用义是说写作者要突出、强调的具体意义往往通过话语的突现形式来蕴含。《春》作为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十分讲究词语的选择和锤炼、句式的选择和搭配,表现词语、句式结构的突现义,充分体现了现代白话文语言的典范性意义,具有极其丰富的阅读教学价值。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强调了小草嫩绿的特点,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再如写春风的气息一句:“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酝酿”一词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情味。
  还有:“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突出树叶儿、小草儿在春雨滋润下的特点,给人鲜亮的感觉,写出了树叶儿、小草儿的盎然生机,充满无限活力;也从树叶儿、小草儿颜色的变化侧面写春雨,突出景物给人的强烈感受,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至于辞格的突现义更是《春》最显著的特点。全文共三十个句子,二十多句都用了修辞格,且修辞格的单用、连用、兼用、套用、综合运用,无所不包,无所不用其极。作家凭借新颖奇特的构思、朴实隽永的语言,将辞格当作画家绘画的“颜料”,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关于这一点,前人之述备矣。
  色彩语用义指的是话语成分自身以及话语结构、关系之间所含有的某种附加色彩,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和语体色彩义等。《春》的感情色彩义细微地体现在儿化的运用上:赶趟儿、甜味儿、桃儿、杏儿、梨儿、杂样儿、草味儿、鸟儿、树叶儿、小草儿、刚起头儿,全文仅631字,表示喜爱感情色彩的儿化就用了12处之多,使全篇始终洋溢着一种欢快、喜悦的气息。   形象色彩义在《春》中也十分典型,全文以即时态的描绘为主,充满动态感、形态感、色彩感、音像感的词语处处皆是,特别可说的是非常普通的动词、形容词,作者在使用时,也着意搭配上“着”“了”“起来了”“的”等时态或者表状态的助词,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形象化特点,使描绘对象生动、形象、逼真,还使对景物的描绘揉进了作者的心理情绪,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
  《春》的语体色彩义首先表现在描写的表达方式中,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里写道:“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作者始终抓住特征,简笔勾勒;还运用一个个特写镜头,进行细致的描写,把春天特有的景物万花筒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构成一幅幅春景图,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语体色彩义还表现在语言的选择运用上。叶圣陶先生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春》的语言都是从口语提炼而来,准确生动,朴实鲜活,节奏明快,平易好懂,又意味隽永,有浓厚的抒情味,非常精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春》的语言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语语出新,而又清新自然,真可以说是夺人双目。
  言外语用义多是由话语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语用意义,需要凭借联想、推理等过程才能理解。言外语用义可以通过对语用规则的违反来达到,这正是文学作品艺术化的体现。《春》中有一例比较典型:“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作者首先把读者置于南方连绵春雨的氛围中,接着以对话的语气亲切地劝慰人们,然后又以“看”字一转,热情地邀约读者,领起下文对宁静温柔安详的春雨的欣赏:即使是连绵的春雨也是可以欣赏的,雨中景物的美是那么细腻柔和绵密,朴实清新的表达中更有隽永的意味。
  三、习焉术渐纯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强调,语文教学最终要达到“文理亦晓畅,习焉术渐纯”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应在语用教学观的指导下,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语用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教学实质上也是一种语用交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阅读、体味、感悟、评价、表达等手段,对文本进行理解,并在理解中增加知识、提高技能、内化素养。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各种策略,互相调节、补充,从而达到更深刻的理解,充分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就《春》来说,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基本能够把握“意义支点”:盼春、春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人的活动,赞春。在此基础上,也基本能够准确地概括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但是文章段落间的联系、每段内部句子间的联系,以及具体语言表达的意义和情味,对于初中生来说要真正理解把握还是有难度的。对这样精美的文章,朗读是一种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音节、语调以及语速、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不同的处理,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意趣,能加深对话语意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但朗读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对比联想、讲析启发、设疑评价、拓展延伸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细心揣摩、体会、领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千万不能粗枝大叶,一读了之。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春》像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歌,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价值,对于这样的經典篇目,教学处理中可以深挖的角度很多,要引导学生特别用“心”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视野、个人的颖悟,以此为基础生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展开精美的对话,以灵动的课堂实现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但同时我们必须强调,对于教师来说,确立语用教学观,并以语用教学观指导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适切性,才能充分实现经典文本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不可忽缺的基本前提。
  作者单位:江苏省外国语学校(215104)
其他文献
到目前为止,连山瑶族的文化形态,从文学观照的角度审视,是缺少民族性的。这里的缺少,并不是说连山瑶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是说它缺少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底蕴。从文学视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又对中原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对中原经济区'三化&#3
李洱的<花腔>是一部异于新生代作家远离政治生活中心的文化边缘定位和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的新作,他一反过去对消融于世俗生活场景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出人意料地回视历史,
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促进还是抑制作用,长期以来,存在着"现代化-依附"的争论."依附"论强调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导致利润外流超过了资本的输入、资本密集型工业
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它浓浓的亲情,它是无与伦比的,是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孩子的学习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抽时间陪孩子,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通过
邯郸和邢台地区的磁铁矿含有部分CaO和MgO,为缓解该地区球团矿原料紧缺问题,我们在试验室模拟球团矿生产条件,以辽宁地区磁铁矿精粉为基准,探讨了邯邢地区磁铁矿精粉用于球团矿原
产业升级一般指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的的转变过程,既包括某产业总产出量的增加,也包括其结构的优化。本文以绍兴纺织产业为主题,从产业升级、纺织业现状和纺织业升级路径三个方
为了实现吉林一号光学遥感卫星轻量化设计与高分辨率多光谱多模式成像,采用星载一体化设计理念及敏捷多模式成像策略,完成了吉林一号卫星的指标、方案及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在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