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重新规定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在教学中对教材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探索,运用“任务驱动法”和“评价奖励机制”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新大纲;任务驱动法;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如何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呢?下面就新大纲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谈我的观点。
一、课程性质、任务与教学目标
《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重新规定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教学目标。
1、性质、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教学目标
第一、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第二、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二、教材选用
根据新大纲要求,我校09级新生选用了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此教材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平台,以Office 2003为办公软件安排内容,它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因特网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以及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
笔者认为这本教材非常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来说都比较差,而且普遍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随意性很强,如果还延用以前的教材,理论性较强,而且偏深偏难,课堂效果较差。而新教材克服了以往老教材的弊端,它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紧贴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地点由教室转入机房,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老师在做中教,教中做,让学生主动参与。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己动手去做,学起来掌握的也快,而且每节课都有新收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认为教材选取非常重要,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
三、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大纲要求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更加明确了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要去做什么,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要通览教材,对教材涉及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教学的先后顺序,使所學内容更加系统完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如教材中第七章是“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应用”,可以把这一章放到第五章的后面,因为它与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和第五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应用有好多相似之处,学生能够通过前后内容的衔接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下面通过“班级板报的制作”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法”。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将教师事先做好的板报样张展示给学生,并设置合适的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分析任务,探索研究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样张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知识难点。
3、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这个环节可通过小组协作,师生共同研究、探索、指导练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掌握案例中的知识点。
4、作品赏析,评价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赏析,指出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给予肯定。
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可以学到样张中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及探索能力。
(三)考核与综合评价
新大纲下,考核与综合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与以往不同,它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延续性评价”两种。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果、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等。在评价过程中大家可以对别人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方法与大家共享。评价的过程成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展示自己知识面的最佳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最好时机。通过评价可以督促学生总结整理自己在上一阶段中所掌握的知识,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可以使学生明确下一阶段自主学习的方向。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所要得到的并不是分数,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一种将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他们都能够通过信息的获取掌握新知的能力。
延续性评价关注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它只注重结果,而过程性评价结合过程和结果,可见过程性评价有好多优势。我们应积极采用这种评价方式。
另外评价模式可以包括:态度和习惯、日常学习情况、测验考试等,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合理的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新大纲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一些初步探索,期望同行们共同参与,尽快找出适合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好思路,好办法,使我们的教学适合我们的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需要,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2、魏亮.《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中外企业家》,09年第8期
【关键词】 新大纲;任务驱动法;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拓展人类能力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如何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呢?下面就新大纲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谈我的观点。
一、课程性质、任务与教学目标
《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重新规定了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教学目标。
1、性质、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2、教学目标
第一、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第二、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第三、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二、教材选用
根据新大纲要求,我校09级新生选用了由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此教材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平台,以Office 2003为办公软件安排内容,它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因特网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以及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
笔者认为这本教材非常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因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来说都比较差,而且普遍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随意性很强,如果还延用以前的教材,理论性较强,而且偏深偏难,课堂效果较差。而新教材克服了以往老教材的弊端,它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紧贴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地点由教室转入机房,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老师在做中教,教中做,让学生主动参与。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己动手去做,学起来掌握的也快,而且每节课都有新收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认为教材选取非常重要,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
三、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大纲要求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更加明确了学生将来走出校门要去做什么,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要通览教材,对教材涉及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教学的先后顺序,使所學内容更加系统完整,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如教材中第七章是“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应用”,可以把这一章放到第五章的后面,因为它与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应用和第五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应用有好多相似之处,学生能够通过前后内容的衔接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是指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下面通过“班级板报的制作”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法”。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将教师事先做好的板报样张展示给学生,并设置合适的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分析任务,探索研究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样张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突破知识难点。
3、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这个环节可通过小组协作,师生共同研究、探索、指导练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掌握案例中的知识点。
4、作品赏析,评价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赏析,指出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给予肯定。
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可以学到样张中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合作及探索能力。
(三)考核与综合评价
新大纲下,考核与综合评价的方式方法也与以往不同,它分为“过程性评价和延续性评价”两种。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动态过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节,使计划、方案不断完善,以便顺利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效果、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等。在评价过程中大家可以对别人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把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方法与大家共享。评价的过程成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本领、展示自己知识面的最佳舞台,同时也是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整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最好时机。通过评价可以督促学生总结整理自己在上一阶段中所掌握的知识,在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可以使学生明确下一阶段自主学习的方向。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所要得到的并不是分数,而是一种能力,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一种将来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他们都能够通过信息的获取掌握新知的能力。
延续性评价关注的是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它只注重结果,而过程性评价结合过程和结果,可见过程性评价有好多优势。我们应积极采用这种评价方式。
另外评价模式可以包括:态度和习惯、日常学习情况、测验考试等,分别占有一定的比例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合理的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新大纲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一些初步探索,期望同行们共同参与,尽快找出适合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好思路,好办法,使我们的教学适合我们的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需要,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2、魏亮.《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中外企业家》,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