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生活化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17-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的“生活化”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改革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倡导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生活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更好地习得知识。教师应拉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距离,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使信息技术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重视导入。恰到好处的导入能营造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导入环节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认为,只有选取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某个层面、某个细节或学生所熟知的知识领域,而后借题发挥,联系所学内容,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喜欢,顺利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
例如,教学Word的内容,在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版面漂亮的报纸、杂志,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感受。上课之初,笔者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并播放了往届学生所制作的电子板报。学生亲眼目睹了从最简单的文章到很复杂的文档的处理过程。笔者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这种美观的板报,好吗?”学生跃跃欲试,很快就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又如,教学“网络安全和病毒防范”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举例:“熊猫本是一种憨态可掬、讨人喜欢的动物,但是当熊猫捧起三根香的时候,它就不再可爱,甚至变得有些恐怖。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曾横行互联网,感染了数百万台电脑的‘熊猫烧香’病毒的标志。这只熊猫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威力?它来自哪里,又是怎么传播的?应该怎么对付它呢?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接下来,笔者自然地引出了杀毒软件的内容。
二、课堂练习生活化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练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练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浙江摄影版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标志》后,笔者设计了以下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练习题。
1.这几幅图片(见图1)是在学校教学楼中拍到的,请你帮助学校补齐相关设备的标志。
2.这是某开发区一角的设计简图(图略),请在平面图上进行各种标志的摆放设计。
3.为了节约用水(电),校长请我们班的同学寻找有关这方面的节能标志,并说一说相关标志可以贴在校园中的哪些地方,看谁找得快。
这样的练习,能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各种各样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标志实际应用于生活中,实现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得到了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创设能引发学生主动建构的情境。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信息技术源于生活,生活需求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这意味着,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信息技术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应用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信息技术”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教学浙江摄影版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上册《走进计算机》时,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王爷爷退休了,他想买一台电脑,用来在家上上网、看看新闻。王爷爷想配一台价格实惠的电脑。来到电脑商场,王爷爷看到了如下宣传单(见图2、图3)。王爷爷看不懂,请你为他解释一下,并帮助他选一种合理的配机方案。请说出你推荐该方案的理由。
笔者要求学生自己上网了解行情,并在此过程中自主学习相关硬件知识。这样教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查询电脑配置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加深了。原本家中有电脑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电脑的配置、品牌以及提升电脑性能需要升级哪些配件。家中没有电脑而正打算买电脑的学生,能够帮父母出主意、提建议。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
四、课堂结尾生活化
课堂结尾是对一堂课的知识梳理,它能归纳、总结一堂课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以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是一堂课画龙点睛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因时之宜,因班之宜,因人之宜,因课之宜”,设计出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堂总结方案,以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浙江摄影版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照片剪辑》时,为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结尾:出示笔者小时候的旧照片,请学生帮助笔者修复。学生开始尝试修复照片。然而临近下课,还没有学生完成任务。笔者当机立断,对学生说:“看来这个任务难度不小呢。这样吧,老师将自己的QQ号告诉大家。请你们在课余时间完成照片修复的任务,并将修复好的照片发送到老师的QQ上。我会非常感激大家,并送一张贺卡作为谢礼哦。好,让我们来再次回顾一下本课的重点……”接着,笔者用简单的语言再次强调了本课的知识要点。笔者之所以这样设计课堂结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总结和强化本课所学知识。然而,教学没有按照笔者所预设的进行,笔者高估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于是,笔者转而由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将知识应用任務留待课后完成。过了几天,学生陆续将修复好的照片发给了笔者,从学生修复照片的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延伸生活化
当前,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较少,不少学校每周仅安排1节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必须延伸课堂,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布置一些弹性作业,使信息技术课堂得以延伸。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网络搜索的方法后,教师可布置以下课后任务:(1)某同学想了解上海世博会,你能帮忙吗?(2)暑假到了,有的同学准备到温州乐园游玩,请你帮她查一下线路和票价。(3)3月12日是植树节,请你查找一些环保资料说明地球正在变暖。请你把查找到的信息保存下来,下周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又如,笔者还布置过以下课后任务:(1)请你在家里当“小老师”,教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上网。(2)与亲朋好友用QQ视频交流。(3)帮助老师制作在课堂上使用的幻灯片。(4)设计包含浓浓情意的电子贺卡,并将其送给自己的朋友、师长或亲人。
在课余时间,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制作电子贺卡时会涉及在课堂上没有学过的邮箱注册、声音处理、图像录入等问题。教师应提醒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生活的人离不开信息技术,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程将失去生命活力。信息技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信息化社会中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才会更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去美化生活。
(责编 雷 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17-0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的“生活化”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课堂教学改革应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倡导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生活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更好地习得知识。教师应拉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距离,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使信息技术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新课导入是开展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重视导入。恰到好处的导入能营造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导入环节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笔者认为,只有选取学生生活实际中的某个层面、某个细节或学生所熟知的知识领域,而后借题发挥,联系所学内容,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喜欢,顺利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
例如,教学Word的内容,在课前,笔者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版面漂亮的报纸、杂志,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所感受。上课之初,笔者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并播放了往届学生所制作的电子板报。学生亲眼目睹了从最简单的文章到很复杂的文档的处理过程。笔者引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这种美观的板报,好吗?”学生跃跃欲试,很快就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又如,教学“网络安全和病毒防范”的内容时,笔者为学生举例:“熊猫本是一种憨态可掬、讨人喜欢的动物,但是当熊猫捧起三根香的时候,它就不再可爱,甚至变得有些恐怖。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曾横行互联网,感染了数百万台电脑的‘熊猫烧香’病毒的标志。这只熊猫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威力?它来自哪里,又是怎么传播的?应该怎么对付它呢?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接下来,笔者自然地引出了杀毒软件的内容。
二、课堂练习生活化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有效方式,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练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如果能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练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浙江摄影版信息技术教材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标志》后,笔者设计了以下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练习题。
1.这几幅图片(见图1)是在学校教学楼中拍到的,请你帮助学校补齐相关设备的标志。
2.这是某开发区一角的设计简图(图略),请在平面图上进行各种标志的摆放设计。
3.为了节约用水(电),校长请我们班的同学寻找有关这方面的节能标志,并说一说相关标志可以贴在校园中的哪些地方,看谁找得快。
这样的练习,能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各种各样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标志实际应用于生活中,实现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得到了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信息技术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三、情境创设生活化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创设能引发学生主动建构的情境。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因为信息技术源于生活,生活需求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这意味着,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特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需要,以学生的经验为着力点,以信息技术初始条件的创设和生活素材的选取为主要环节的信息加工过程。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应用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信息技术”与“生活”的桥梁。
例如,教学浙江摄影版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上册《走进计算机》时,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王爷爷退休了,他想买一台电脑,用来在家上上网、看看新闻。王爷爷想配一台价格实惠的电脑。来到电脑商场,王爷爷看到了如下宣传单(见图2、图3)。王爷爷看不懂,请你为他解释一下,并帮助他选一种合理的配机方案。请说出你推荐该方案的理由。
笔者要求学生自己上网了解行情,并在此过程中自主学习相关硬件知识。这样教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查询电脑配置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加深了。原本家中有电脑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电脑的配置、品牌以及提升电脑性能需要升级哪些配件。家中没有电脑而正打算买电脑的学生,能够帮父母出主意、提建议。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
四、课堂结尾生活化
课堂结尾是对一堂课的知识梳理,它能归纳、总结一堂课的知识,并形成知识网络,以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是一堂课画龙点睛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因时之宜,因班之宜,因人之宜,因课之宜”,设计出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课堂总结方案,以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浙江摄影版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照片剪辑》时,为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课堂结尾:出示笔者小时候的旧照片,请学生帮助笔者修复。学生开始尝试修复照片。然而临近下课,还没有学生完成任务。笔者当机立断,对学生说:“看来这个任务难度不小呢。这样吧,老师将自己的QQ号告诉大家。请你们在课余时间完成照片修复的任务,并将修复好的照片发送到老师的QQ上。我会非常感激大家,并送一张贺卡作为谢礼哦。好,让我们来再次回顾一下本课的重点……”接着,笔者用简单的语言再次强调了本课的知识要点。笔者之所以这样设计课堂结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总结和强化本课所学知识。然而,教学没有按照笔者所预设的进行,笔者高估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于是,笔者转而由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将知识应用任務留待课后完成。过了几天,学生陆续将修复好的照片发给了笔者,从学生修复照片的情况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五、课堂延伸生活化
当前,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安排较少,不少学校每周仅安排1节信息技术课。要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必须延伸课堂,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布置一些弹性作业,使信息技术课堂得以延伸。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网络搜索的方法后,教师可布置以下课后任务:(1)某同学想了解上海世博会,你能帮忙吗?(2)暑假到了,有的同学准备到温州乐园游玩,请你帮她查一下线路和票价。(3)3月12日是植树节,请你查找一些环保资料说明地球正在变暖。请你把查找到的信息保存下来,下周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又如,笔者还布置过以下课后任务:(1)请你在家里当“小老师”,教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上网。(2)与亲朋好友用QQ视频交流。(3)帮助老师制作在课堂上使用的幻灯片。(4)设计包含浓浓情意的电子贺卡,并将其送给自己的朋友、师长或亲人。
在课余时间,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时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制作电子贺卡时会涉及在课堂上没有学过的邮箱注册、声音处理、图像录入等问题。教师应提醒学生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样,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生活的人离不开信息技术,离开了现实生活的土壤,信息技术课程将失去生命活力。信息技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理解信息化社会中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才会更积极地运用信息技术去美化生活。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