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型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宜、适度地予以支持的系列活动。教师语言的正确引导和适当运用,对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非常重要的。现以主题探究实践活动为例,谈谈笔者在这一方面的感受。
一、以引导性的语言引发幼儿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提问——回答”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方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起幼儿的学习欲望。一天,邱晨浩带来了两条小金鱼,而邱雅琪则带来了一瓶的假鱼。这几条小金鱼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一有空他们便跑到自然角去观察这些金鱼,围在一起讨论着。邱晨浩说:“这些小金鱼是我带来的,很漂亮。”邱雅琪也神气地说:“我带的鱼也很漂亮。”小涵听了问道:“你们带的鱼都不一样,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及时地肯定了她的发现:“小涵看得真认真,发现了这些鱼是不一样的,真棒!”同时给予了孩子们适当的引导:“你们仔细瞧瞧!这两盆鱼什么地方不一样?”孩子们一听更加认真地观察起这些鱼,不仅发现了真假鱼的不同之处,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真鱼和假鱼怎么都会动啊?真鱼在水里是怎么游泳的?假鱼又是怎么游的?他们在水里游泳时是不是也一样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幼儿的探索将更加深入。可见,我们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提问不要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质疑、答题,而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以质疑般的语言帮助幼儿拓展思路
现代教育观把幼儿看作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认为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是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如在“美丽的鱼鳞”的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4条活的鲫鱼,他们一看到水里这些活蹦乱跳的小家伙可高兴了,纷纷围在大脸盆旁看着。于是我便引导孩子们观察起了鱼的外形。他们边看边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了。有的说:“鱼是靠尾巴和鱼鳍游泳的。”有的说:“鱼的身上有鱼鳞。”还有的说:“鱼有嘴巴和鼻子。”郑宁一听马上反驳道:“我只看到了嘴巴,没有鼻子啊!”“对!鱼没有鼻子的,只有人才有鼻子。”畅生说道。孩子们听了以求助的目光看着我,问道:“老师,鱼到底有没有鼻子呢?”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我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以称赞的口吻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鱼到底有没有鼻子。你们觉得鼻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再仔细地看看、找找吧!”孩子们听后更加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了解。他们把鱼捞起来,翻来覆去地摆弄着鱼头,林劲超高兴地欢呼了起来,“我找到了!鱼的嘴巴上有两个小小的洞洞,就象鼻孔一样!”听到了她的欢呼孩子们一下子都围了过来认真地看看。当孩子们在观察中提出了各种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发现,及时地给予支持,让孩子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这将使幼儿不仅从中了解到有关知识,产生求知欲望,而且获得提问和解疑的乐趣和能力,他们将会从中得到比答案本身更为宝贵的东西。
三、以赞赏般的语言激励幼儿,挖掘其潜在的独特价值
幼儿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来认识事物,这有其不客观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但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我们不要急于制止幼儿,而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真正了解孩子的意图,进一步地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挖掘孩子探究活动中的潜在价值。一天,董俊涵和朋友们在户外活动中捡了几片叶子,他小心地把叶子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扔到鱼缸里。看着他们神秘的样子,我故意问到:“你们在干什么?”肖诗洁说:“我们在喂小鱼吃好吃的东西呢?”我好奇地问:“是什么好吃的东西?”肖诗洁说:“是叶子。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些叶子,绿绿的、软软的,觉得小鱼一定会爱吃的,就拿来给小鱼吃了。”我接着问道:“那为什么要撕得一小块一小块的?”肖诗洁认真地说:“我看见奶奶也是这么把东西掰成一小块地喂小弟弟吃的,我们自然角里的鱼太小了,这么大的叶子,它们肯定吃不了的,要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的。”虽然,孩子的这一举动看起来很幼稚。但是他们乐于探究、大胆尝试的态度和品质是值得鼓励的。于是,我用赞赏的语气说:“你们的想法很好,那么你们谁知道,小鱼到底是吃什么食物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谁也不让谁。我适时地进一步引导:“你们想想,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了解到鱼是吃什么的呢?”最后孩子们通过实践、调查和访问等多种形式,了解了小鱼喜欢吃饲料、面包虫、吃水草、蚯蚓……正是在教师一次次赞赏语言的鼓励下,孩子们通过实践、调查和访问的形式,不仅自己了解了鱼到底吃什么这一知识点,而且在与水族馆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增强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也获得了感性的直接经验。
一、以引导性的语言引发幼儿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提问——回答”是一种普遍运用的方法。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提问来活跃幼儿的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更多的问题,激起幼儿的学习欲望。一天,邱晨浩带来了两条小金鱼,而邱雅琪则带来了一瓶的假鱼。这几条小金鱼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视线,一有空他们便跑到自然角去观察这些金鱼,围在一起讨论着。邱晨浩说:“这些小金鱼是我带来的,很漂亮。”邱雅琪也神气地说:“我带的鱼也很漂亮。”小涵听了问道:“你们带的鱼都不一样,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及时地肯定了她的发现:“小涵看得真认真,发现了这些鱼是不一样的,真棒!”同时给予了孩子们适当的引导:“你们仔细瞧瞧!这两盆鱼什么地方不一样?”孩子们一听更加认真地观察起这些鱼,不仅发现了真假鱼的不同之处,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真鱼和假鱼怎么都会动啊?真鱼在水里是怎么游泳的?假鱼又是怎么游的?他们在水里游泳时是不是也一样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幼儿的探索将更加深入。可见,我们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提问不要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质疑、答题,而应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以质疑般的语言帮助幼儿拓展思路
现代教育观把幼儿看作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认为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是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如在“美丽的鱼鳞”的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4条活的鲫鱼,他们一看到水里这些活蹦乱跳的小家伙可高兴了,纷纷围在大脸盆旁看着。于是我便引导孩子们观察起了鱼的外形。他们边看边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了。有的说:“鱼是靠尾巴和鱼鳍游泳的。”有的说:“鱼的身上有鱼鳞。”还有的说:“鱼有嘴巴和鼻子。”郑宁一听马上反驳道:“我只看到了嘴巴,没有鼻子啊!”“对!鱼没有鼻子的,只有人才有鼻子。”畅生说道。孩子们听了以求助的目光看着我,问道:“老师,鱼到底有没有鼻子呢?”面对孩子们的提问,我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以称赞的口吻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鱼到底有没有鼻子。你们觉得鼻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再仔细地看看、找找吧!”孩子们听后更加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了解。他们把鱼捞起来,翻来覆去地摆弄着鱼头,林劲超高兴地欢呼了起来,“我找到了!鱼的嘴巴上有两个小小的洞洞,就象鼻孔一样!”听到了她的欢呼孩子们一下子都围了过来认真地看看。当孩子们在观察中提出了各种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发现,及时地给予支持,让孩子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这将使幼儿不仅从中了解到有关知识,产生求知欲望,而且获得提问和解疑的乐趣和能力,他们将会从中得到比答案本身更为宝贵的东西。
三、以赞赏般的语言激励幼儿,挖掘其潜在的独特价值
幼儿常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来认识事物,这有其不客观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但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世界。我们不要急于制止幼儿,而要真诚地询问、耐心地倾听和观察,真正了解孩子的意图,进一步地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挖掘孩子探究活动中的潜在价值。一天,董俊涵和朋友们在户外活动中捡了几片叶子,他小心地把叶子撕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扔到鱼缸里。看着他们神秘的样子,我故意问到:“你们在干什么?”肖诗洁说:“我们在喂小鱼吃好吃的东西呢?”我好奇地问:“是什么好吃的东西?”肖诗洁说:“是叶子。我们刚才看到了这些叶子,绿绿的、软软的,觉得小鱼一定会爱吃的,就拿来给小鱼吃了。”我接着问道:“那为什么要撕得一小块一小块的?”肖诗洁认真地说:“我看见奶奶也是这么把东西掰成一小块地喂小弟弟吃的,我们自然角里的鱼太小了,这么大的叶子,它们肯定吃不了的,要一小块一小块地吃的。”虽然,孩子的这一举动看起来很幼稚。但是他们乐于探究、大胆尝试的态度和品质是值得鼓励的。于是,我用赞赏的语气说:“你们的想法很好,那么你们谁知道,小鱼到底是吃什么食物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谁也不让谁。我适时地进一步引导:“你们想想,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了解到鱼是吃什么的呢?”最后孩子们通过实践、调查和访问等多种形式,了解了小鱼喜欢吃饲料、面包虫、吃水草、蚯蚓……正是在教师一次次赞赏语言的鼓励下,孩子们通过实践、调查和访问的形式,不仅自己了解了鱼到底吃什么这一知识点,而且在与水族馆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增强了他们的交往能力,也获得了感性的直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