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美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孔子起“山水比德”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大传统,然而这种艺术传统实际上来源于孔子对道德境界的追求。本文试从《论语》中体味孔子对道德追求中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这种由道德而得快乐的特殊情感体验,从而理解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比德;孔子;道德审美;艺术精神
  作者简介:张萌,女,199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道德感实际上与美感是相通的,它们在根本性质上有着很大相似性,那就是无功利。从原始先民的巫术崇拜开始,巫舞和颂歌给人美感的同时也给人精神上的慰藉,一场巫术仪式完成之后的秋季不一定丰收,然而每一位耕种者的心灵却得到了踏实的肯定。当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礼乐治国的阶段,仪式、音乐和行为规范等等形式在妥帖优美之外更多得让人感觉到了一种道德的崇高,这也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一.夫子之乐——道德情怀中的无边快乐
  对于夫子来说,道德的坚守和礼乐的履行方能创造出真正的快乐,这种快乐第一次被夫子用山水做了比喻,从这些对象化的情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快乐的心胸和一种艺术的思维: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我们都曾为孔颜之乐而感动,那些在清贫中的坚守让人心疼然后敬佩,可是我们往往过多得关注与那种困苦的生活状态,而忘记了在这种状态下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怀方可熔铸出无边无际的快乐。其实正是“仁”为孔子颜回这些坚守者创造出了一个异于现实世界的世界,很类似于艺术创造的第二世界中美感的形成,由心而生的快乐也在道德创作的精神世界中诞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克己复礼在《论语》之中从来都不是教科书一样的清规戒律,相反的,是不由自主油然而生的向往,“礼乐”在践行之中就足以快乐而满足: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道德为孔子创作了第二世界,对于道德的学习一样为孔子带来了满足于愉悦,甚至让他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时间的存在。对于现实的超脱,一样也是艺术给人的直观感受。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述而》
  孔子的生活一样是艺术的。《乡党》篇记述孔子以礼而作的生活状态让我们在反感那些琐碎的要求之外,感动于那对生活的尊重和珍惜,更为夫子达到的生活状态莞尔。申申,夭夭,历来解释众多,我不希望把这两个叠词的意义具体化,这样两个温柔可爱的发音足以让我们窥见夫子闲居生活的快乐。把生活当作一件艺术作品来切磋琢磨,其达到的效果必然是惊人的,其状态必然的悠然自得的。
  二.山水之乐——精神印照下的艺术美感
  夫子的道德感映照于山水,则成为山水之乐。对象化的道德感,日后被命名为“比德”,而“比”本身就是《诗三百》中的一种艺术的方法,那种面对于山水的心态,又何异于日后刘勰文中的神思种种创作论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山水在夫子心中眼中,已然是自己的感情,正是这种胸怀使山水成仁成知。无数人可以对山水有无数理解,因为山水本身可以给人太多感触,然而山水本性如一从来未曾转移,所谓“仁者静”的真諦正在其中。山水之乐恰似知音之乐,亦是成全之乐,仁者对山而解山,山对仁者而助仁,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东鲁春风吾与点,当人在山水中愉快徜徉,不需要谈仁说义,人与山水获得同样的节奏,已经处处合乎仁义,这种自然与人心合一的状态实际上与艺术给人带来的升华是一致的。
  而当孔子专注于艺术的美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些艺术的美感无不与孔子内心的节奏相应和,“礼乐”之美其实就是道德之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
  那尽善尽美的音乐的艺术让人忘掉现实生活中的感官上的刺激,而韶乐之所以尽善尽美,实际上的原因还是在于其符合了道德的追求。
  在孔子眼中《诗》的艺术道理和“礼乐”的艺术格局正是相通的,其落脚点都是“仁”在心中给人带来的美感享受: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八佾》
  诗歌的美让人忘掉功利,正如同道德的魅力让人获得美感一样: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美矣。’” 《子路》
  公子荆的居室或许远不华丽,但是在做到节俭这一道德上的规范之后,他获得了比现实效果高许多的美感享受。审美与道德实际上融为一体,艺术与礼乐在这里不谋而合。
  道德足以让生活获得愉悦与满足,那种升华于现实物质生活之外感受正如同艺术的忘我境界。发源于情的礼乐规范本身就拥有中和的美感,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在存在层面正好与艺术相通,作为道德的外在形式的践行带给那些坚守者无数销魂快乐,这与审美所带来的美感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或许就是孔子那与道德扭结不开的艺术精神了。
  参考文献:
  [1]《论语译注》,杨伯峻,1958年6月,中华书局。
  [2]《论语新解》,钱穆,2009年8月,三联书店。
  [3]《论语今读》,李泽厚,2004年3月,三联书店。
  [4]《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2010年12月,商务印书馆。
  [5]《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2011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6]《美的历程》,李泽厚,2014年6月,三联书店。
其他文献
摘 要:影片《霸王别姬》历史背景恢宏,京剧贯穿始终,不仅讲述了两个京剧艺人的命运沉浮,还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化联系起来,从而表达了传统京剧艺术、京剧艺人的生存状态。不同历史背景下,京剧的艺术性与政治有着不同的关系。先是其艺术性较突出,后艺术性弱化,政治性得以强化;而如今,京剧却只成为小众的艺术样式。从而得出三点反思:艺术的发展需要经济的繁荣以及政治的稳定;艺术应植根于大众,生命力才能持久;艺术的长远
摘 要:在真人秀综艺泛滥的今天,对于《我是歌手》这样不属于真人秀综艺且有音乐追求的节目来说,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来获取关注。因此以前的音乐节目比起来,引进版权的《我是歌手》在节目文本方面产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真人秀镜头的大量穿插就是最大的改动。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运用伴随文本的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真人秀镜头这一副文本在《我是歌手》文本中所占的比重,分析真人秀副文本被观众过分解释导致的对节目音乐文本的忽
上午十时许,唐天成觉得无聊,想出去找个熟人闲聊散心。他关掉电脑正想出门时,外面响起了敲门声。唐天成精神一振,心想,我正想出去找人谈天,难道枕头找瞌睡来了?他正了正身子,眼睛盯着门口喊:“请进。”  把手轻轻转动后门被慢慢推开。先是一张笑脸探了探,然后整个人走了进来。来人张了张嘴,可没有说出话来,睁大眼睛看着唐天成,一副愣愣的样子,脑子仿佛在快速搜索着什么。  唐天成见来人并非熟人,有些失望,可仔细
摘 要:在“当代篇小说家中的少见奇才”白先勇的笔下,塑造了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永远的尹雪艳》中尹雪艳的人物形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白先勇笔下的尹雪艳是一个“冰雪美人”,一个“冷”字贯穿了整个人物形象塑造的始终,他从尹雪艳的言语之冷、外貌之冷和性格之冷三个方面入手,将尹雪艳“冰冷”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永远的尹雪艳;人物形象;冰冷;言语;外貌;性格  作者简介:乔禹,1992年出
一  我的骨骼上,绵延着一脉大山的走向。  我的眼睛中,閃烁着一条大江的悲吟。  我的翅膀下,翻滚着一座森林的轰鸣。  我的呼吸里,沉睡着一片平原的寂静。  二  在我看不见的远方,总感觉到是一只乌鸦,在操控着一场又一场漫天飞舞的大雪。  我悬在半空中,任凭刻刀旋转于我的体内,这是严寒肆虐的冬日。在松花江北岸,观光的人们一次次驻足于切割的冰,垂直的雪。  在不远的乡下,大路上铺展着已经被车轮压实的
拉开秋天的窗帘  在蝉鸣的尾音部  秋风温婉,抚平烈日的亢奋  这个节点,粮食与果实的丰腴  撑圆了大地的子宫  桂花缀满繁星  石榴和枫树着一身大红  向山川表白情有独钟  松柏竹一直沿用不变的格言  宣誓一生的本色不改  楊树红椿梧桐  虽铅华褪尽  却有着比冬天还孤寒的虎胆
作者简介:吕腾崟(1998.4-),男,汉族,浙江衢州人,2016级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文科(中文)基地班汉语言文学专业。  琴弦不能一直紧绷在蛇皮上,再高远的鲲鹏也要整敛翼膀。我和哥哥走进一处花园,身边有很多老人缓缓而过,我们专门到这里来接他。  拨通了那个一周一拨的号码,电话那头传来了浑浊的吴语:“在四楼看电影,现在下来了。”今天没有别的要紧事情,我们终于可以耐心地等他的
摘 要:《鼻》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其取材于《今昔物语》,小说深刻洞察、细致刻画了人性的自私与丑陋。本篇文章通过对《鼻》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洞察人性中利己主义的实质,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探究芥川龙之介矛盾的心理。  关键词:鼻;芥川龙之介;利己主义;资本主义  作者简介:曾婷婷(1981-),女,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研究;刘
摘 要:爱情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爱情诗歌中不乏诗人炽烈的爱,以及无尽的思念与单恋的苦涩。叶芝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当你老了》作为他的名篇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诗中的孤寂往往不为读者所了解。本文将对诗歌的主题思想、音韵美及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当你老了;孤寂;叶芝  作者简介:韩文瑛(1990.3-),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齐齐哈尔的秋天,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在这美好的季节,第六届鹤文化艺术节隆重举行。  扎龙湿地让齐齐哈尔赢得了“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美誉,因为有丹顶鹤这一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鹤文化已成为齐齐哈尔的城市主题文化。“扎龙诗会”既是一项长期的文学活动,也是鹤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朗诵的形式,既为艺术节添彩,也推动诗歌走近了大众。  不同于以往,本届艺术节,举办了两场诗歌朗诵会。  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