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我国食用菌产业与林业生产状况入手,总结了几种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在举例说明营林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同时,提出了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营林;食用菌产业;林业生产;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在食用菌的利用与人工栽培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黑木耳和香菇。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营养丰富,一些品种的食用菌在人工种植后进入普通群众的餐桌,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树林是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来源,一些无法人工种植的珍贵食用菌主要来源于自然状态下的林地,如松茸等。在山区自然状态下,通常采取伐倒相应树种的树木,采取自然接种的方式,来获取培养香菇和黑木耳等食用菌。
1 我国食用菌产业与林业生产状况
1.1 食用菌产业状况
食用菌可以利用农业、林业与轻工业废弃物进行栽培,是高效生态农林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栽培食用菌的产量,还是其栽培种类,我国均位居世界首位。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能够达到商品规模的食用菌种类高达40多种。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菌常以4种形式存在,即鲜品、干品、腌渍品和罐头与袋装食用菌。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菌有双胞蘑菇、香菇、平菇、杏鲍菇、草菇、猴头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茶树菇、灵芝、竹荪等。香菇、黑木耳、平菇、毛木耳、金针菇和双胞蘑菇等栽培量较大,占到国内总产量的3/4以上;鸡腿菇、洛巴口蘑、白灵菇、茶薪菇和杏鲍菇等新品种发展迅猛,是食用菌产业中的新兴力量。食用菌栽培主要以园艺设施代料栽培为主,木屑、玉米芯和棉籽壳等为常见的培养料。
1.2 林业生产与食用菌栽培
林业生产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为食用菌提供生长基质与营养,通过塑造局部环境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的微生态。在林业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锯末、下脚料等,可以被用于园艺设施代料栽培,这也是大多数种类食用菌栽培中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食用菌也是通过该种方式生产的。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野生状态和珍稀品种的食用菌需求不断增大,林下仿生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方式已经为菇农们所重视,并作为一种新型林下经济模式在全国各大林区进行推广应用,对于生态林业建设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食用菌栽培与营林生产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林业废弃物可以为食用菌栽培所利用,废菌棒则可以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松茸等名贵食用菌只能在原始森林中采集,是林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2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主要有3种,即林间覆土畦栽、林间地表地栽和林间立体栽培。林间覆土畦栽是指在林间空地整成畦坑,播种栽培平菇、姬松茸和蘑菇等;林间地表地栽是指置菌袋于林间地表,获得相应子实体,如黑木耳、香菇等;林间立体栽培是指在林间立体空间中挂袋,获取喉头、黑木耳和黄背木耳等。
3 营林食用菌栽培举例
3.1 北方杨树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
杨树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且大部分杨树人工林已经开始郁闭,林农套种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在杨树林下套种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间微气候,通过反季节栽培技术获得大量的反季节食用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食用菌的生产在杨树林开始郁闭时即可进行生产,结束于落叶期。杨树林可以同时栽培多种食用菌,在春秋2季挂袋生产黄背木耳,搭配生产高温与低温品种平菇,并分2批林下套种鸡腿菇。平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铺料播种→畦床管理;鸡腿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室内发菌→脱袋覆土→出菇管理;黄背木耳生产流程:搭建小拱棚→室内发菌→开口摆袋→出耳管理。
3.2 南方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以广西钦廉林场为例,其处于亚热带气候地区,雨热丰富。该林场林下栽培平菇和洛巴口蘑,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种植区域应该选择在地势平坦且灌水排水方便的郁闭林地,应该以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食用菌品种为主,如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高温型洛巴口蘑。
林下地表平菇栽培应选择在8~11月,菌棒制作在9月上中旬,在10月即可出菇。在林下状态,平菇菌丝生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多,必须采取室内装袋接种获取菌棒。在菌棒移种前3d,清理场地,并做好消毒杀虫工作。通过搭建架子将菌棒抬离地面,并做好出菇期间的管理工作,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当平菇菌盖展开充分后,根据边缘和颜色等性状判断采收时期。
洛巴口蘑菌棒制作和覆土在8~9月,10月即可出菇。菌棒组成为棉籽壳60%、玉米芯24%、麦麸14%、石灰1%、石膏1%,并加水混匀堆积发酵。准备畦床,清除林下杂物,对畦床进行杀虫灭菌处理。菌棒入畦前脱去塑料袋,横排,并于菌棒之上覆盖3cm左右的消毒细塘泥粉,后喷湿覆盖土,建立小拱棚。在出菇期间做好管理,并适时采收洛巴口蘑。
4 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营林食用菌产业的多以家庭小规模粗放型生产为主,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较为落后。菇农引进的菌种种类多,来源广,很难保证其质量,在栽培环境较差的环境下无法达到高产。由于在食用菌深加工上的科研投入不足,食用菌产业链条化生产的环节较少,无法为深化市场提供强大动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且食用菌生产较为分散,无法有效吸引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缺乏带动作用的形势下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存在衔接不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黄晨阳.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J].土壤肥料,2003(1):43-44.
[2] 胡清秀,侯桂松,王恭伟.杨树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06(5):34-35.
作者简介:马志丹(1982-),男,任职于四平市铁东区农林水利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
关键词:营林;食用菌产业;林业生产;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在食用菌的利用与人工栽培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黑木耳和香菇。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食用菌营养丰富,一些品种的食用菌在人工种植后进入普通群众的餐桌,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树林是野生食用菌的重要来源,一些无法人工种植的珍贵食用菌主要来源于自然状态下的林地,如松茸等。在山区自然状态下,通常采取伐倒相应树种的树木,采取自然接种的方式,来获取培养香菇和黑木耳等食用菌。
1 我国食用菌产业与林业生产状况
1.1 食用菌产业状况
食用菌可以利用农业、林业与轻工业废弃物进行栽培,是高效生态农林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栽培食用菌的产量,还是其栽培种类,我国均位居世界首位。在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能够达到商品规模的食用菌种类高达40多种。在市场上销售的食用菌常以4种形式存在,即鲜品、干品、腌渍品和罐头与袋装食用菌。市场上常见的食用菌有双胞蘑菇、香菇、平菇、杏鲍菇、草菇、猴头菇、金针菇、黑木耳、银耳、茶树菇、灵芝、竹荪等。香菇、黑木耳、平菇、毛木耳、金针菇和双胞蘑菇等栽培量较大,占到国内总产量的3/4以上;鸡腿菇、洛巴口蘑、白灵菇、茶薪菇和杏鲍菇等新品种发展迅猛,是食用菌产业中的新兴力量。食用菌栽培主要以园艺设施代料栽培为主,木屑、玉米芯和棉籽壳等为常见的培养料。
1.2 林业生产与食用菌栽培
林业生产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为食用菌提供生长基质与营养,通过塑造局部环境创造利于食用菌生长的微生态。在林业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锯末、下脚料等,可以被用于园艺设施代料栽培,这也是大多数种类食用菌栽培中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食用菌也是通过该种方式生产的。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于野生状态和珍稀品种的食用菌需求不断增大,林下仿生栽培食用菌的生产方式已经为菇农们所重视,并作为一种新型林下经济模式在全国各大林区进行推广应用,对于生态林业建设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食用菌栽培与营林生产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林业废弃物可以为食用菌栽培所利用,废菌棒则可以改善林地生态环境。松茸等名贵食用菌只能在原始森林中采集,是林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2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
林地食用菌栽培模式主要有3种,即林间覆土畦栽、林间地表地栽和林间立体栽培。林间覆土畦栽是指在林间空地整成畦坑,播种栽培平菇、姬松茸和蘑菇等;林间地表地栽是指置菌袋于林间地表,获得相应子实体,如黑木耳、香菇等;林间立体栽培是指在林间立体空间中挂袋,获取喉头、黑木耳和黄背木耳等。
3 营林食用菌栽培举例
3.1 北方杨树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
杨树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且大部分杨树人工林已经开始郁闭,林农套种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正常运行。在杨树林下套种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间微气候,通过反季节栽培技术获得大量的反季节食用菌,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食用菌的生产在杨树林开始郁闭时即可进行生产,结束于落叶期。杨树林可以同时栽培多种食用菌,在春秋2季挂袋生产黄背木耳,搭配生产高温与低温品种平菇,并分2批林下套种鸡腿菇。平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铺料播种→畦床管理;鸡腿菇生产流程:建造畦床→室内发菌→脱袋覆土→出菇管理;黄背木耳生产流程:搭建小拱棚→室内发菌→开口摆袋→出耳管理。
3.2 南方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以广西钦廉林场为例,其处于亚热带气候地区,雨热丰富。该林场林下栽培平菇和洛巴口蘑,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食用菌种植区域应该选择在地势平坦且灌水排水方便的郁闭林地,应该以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的食用菌品种为主,如广温型和平2号平菇、高温型洛巴口蘑。
林下地表平菇栽培应选择在8~11月,菌棒制作在9月上中旬,在10月即可出菇。在林下状态,平菇菌丝生长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多,必须采取室内装袋接种获取菌棒。在菌棒移种前3d,清理场地,并做好消毒杀虫工作。通过搭建架子将菌棒抬离地面,并做好出菇期间的管理工作,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当平菇菌盖展开充分后,根据边缘和颜色等性状判断采收时期。
洛巴口蘑菌棒制作和覆土在8~9月,10月即可出菇。菌棒组成为棉籽壳60%、玉米芯24%、麦麸14%、石灰1%、石膏1%,并加水混匀堆积发酵。准备畦床,清除林下杂物,对畦床进行杀虫灭菌处理。菌棒入畦前脱去塑料袋,横排,并于菌棒之上覆盖3cm左右的消毒细塘泥粉,后喷湿覆盖土,建立小拱棚。在出菇期间做好管理,并适时采收洛巴口蘑。
4 林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事营林食用菌产业的多以家庭小规模粗放型生产为主,生产经营组织形式较为落后。菇农引进的菌种种类多,来源广,很难保证其质量,在栽培环境较差的环境下无法达到高产。由于在食用菌深加工上的科研投入不足,食用菌产业链条化生产的环节较少,无法为深化市场提供强大动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且食用菌生产较为分散,无法有效吸引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在缺乏带动作用的形势下产供销一体化格局存在衔接不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金霞,黄晨阳.我国食用菌产业概况[J].土壤肥料,2003(1):43-44.
[2] 胡清秀,侯桂松,王恭伟.杨树林地食用菌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06(5):34-35.
作者简介:马志丹(1982-),男,任职于四平市铁东区农林水利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