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发展粮油生产和优势特色、安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借助这一专项资金的支持,新疆各项目区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集中支持关键的节水设施建设,进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带,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高标准化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效应,一个以财政资金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入体系逐步形成。
一、项目建设与机制建设的“双赢”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灌溉条件不足、干旱缺水问题也较为严重。部分地区近年来旱灾已从10年发生1—2次发展到5年发生2—3次,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日趋突出。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已经成为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
以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在新疆实施后,节水成效立竿见影。如2009年至2011年,巴州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共申请中央财政资金86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达21460.54万元,共安排7个项目县和两个国有农牧场,建成特色林果产业高效节水面积30.25万亩,每亩节水达200立方米,年节水量6100万立方米。节约的水量可以发展生态建设,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达到涵养水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对改善项目区周边区域小气候、降低区域内风速、减小风灾损失、减轻霜冻及干热风危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还减少了田间常规灌水工程占地,仅此一项就可增加耕地的有效种植面积1.22万亩。
更重要的是,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解决了制约新疆特色果品产业和饲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调动了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巴州且末县、若羌县红枣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实施后,红枣亩均增产60—150公斤,农户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项目的实施还有效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渠道。以巴州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为例,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每40亩1个人,需聘用7000多名固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同时在果树采摘、冬春埋挖时还需要大量季节性临时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实现了精细化作业,推动了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在各县乡的推广应用。同时培育和催生了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用水协会等多种管理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项目实施还为支农资金优化整合、创新机制提供了平台。如巴州根据全州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布局,对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旱作农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了有效整合,建立和形成了支农资金整合办法,为规范整合方式、长期坚持整合、建立整合思维、自觉消除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
为充分发挥州级财政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捆绑使用、集中投入”的思路,巴州努力探索对自治区财政安排的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资金切块下达,由各县市负责将各项财政资金捆绑起来,统筹安排使用,不断完善支农资金纵向整合机制。同时,针对各县(市)农业资金整合的需要,将项目选择权和资金使用权下放到县(市),改变了以往盲目申报项目的现象,增强县级申报项目的全局性和合理性。该州还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激发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使财政政策与资金的乘数效用进一步得以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疆各项目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从总的情况看,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对项目后期跟踪评估不够。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是否能在实施后的几年持续健康发展,项目区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是否得到改善,水利工程后期管护制度是否完善等,尚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水利滴灌系统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从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看,各滴灌系统管理除种植大户、涉农公司因滴灌系统集中管理情况稍好外,大部分散户管理技术有限,高效节水建设技术人员短缺,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还存在诸多问题。同时,节水工程建设标准低,节水技术应用单一,主要为滴灌、低压管道灌,不能多种节水措施综合应用,加之维修保障机制滞后,运行管理不科学,出现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滴灌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是整合资金规范管理难度加大。把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同时投入到一个地方或使用在一个重大项目,难免会出现一些向上级争取的项目变更了项目建设地点或资金使用计划等问题,并且一些是违规的。所以,整合支农资金给财务人员在账务管理上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三、进一步发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
新疆农牧民人口比例高,农牧区面积广阔,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持续增收难度很大。切实加强对新疆农牧业发展支持力度,全面做好新疆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新疆农牧民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经过多年发展,新疆农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实现新的更快更大发展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财政、林业、畜牧、农业、水利、农办等单位协调配合,统筹做好有关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充实人员,提高管理素质和技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集中资金办大事,做到建一片,成一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应通过直接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投入引导方式,支持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建设,坚决杜绝“撒胡椒面”、平均用力、分散投入的行为。
三是突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统筹规划,对相关资金进行整合,围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现代畜牧业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及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特色林果业发展资金、高效节水资金和其他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以及农民个人投入等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四是严格绩效考评,建立奖补制度。按财政部要求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制度,严格项目资金跟踪问效和绩效考评工作。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对项目实施带动力强、绩效突出的地区,继续给予重点支持;对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的地区,减少支持力度。
五是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建立项目管护制度。每一项工程建设验收完成后,及时按工程要求进行移交,按照相关办法,履行相关手续,经项目建设单位、工程监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区村民代表验收确认合格后由当地财政部门将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管护权向受益主体移交,移交后的资产管护、使用、维修(含工程管护人员工资、维修经费的筹措)等事项由农户、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相关受益主体负责。
责任编辑:洪峰
借助这一专项资金的支持,新疆各项目区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集中支持关键的节水设施建设,进而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带,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高标准化建设。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效应,一个以财政资金引导、农民投工投劳、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入体系逐步形成。
一、项目建设与机制建设的“双赢”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灌溉条件不足、干旱缺水问题也较为严重。部分地区近年来旱灾已从10年发生1—2次发展到5年发生2—3次,水资源供需紧张的矛盾日趋突出。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已经成为各级干部群众的共识。
以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在新疆实施后,节水成效立竿见影。如2009年至2011年,巴州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共申请中央财政资金86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达21460.54万元,共安排7个项目县和两个国有农牧场,建成特色林果产业高效节水面积30.25万亩,每亩节水达200立方米,年节水量6100万立方米。节约的水量可以发展生态建设,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达到涵养水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对改善项目区周边区域小气候、降低区域内风速、减小风灾损失、减轻霜冻及干热风危害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还减少了田间常规灌水工程占地,仅此一项就可增加耕地的有效种植面积1.22万亩。
更重要的是,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有力地解决了制约新疆特色果品产业和饲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调动了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巴州且末县、若羌县红枣高效节水建设项目实施后,红枣亩均增产60—150公斤,农户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项目的实施还有效拓宽了当地农民就业渠道。以巴州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为例,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每40亩1个人,需聘用7000多名固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同时在果树采摘、冬春埋挖时还需要大量季节性临时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过去大水漫灌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实现了精细化作业,推动了高新节水灌溉技术在各县乡的推广应用。同时培育和催生了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用水协会等多种管理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项目实施还为支农资金优化整合、创新机制提供了平台。如巴州根据全州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布局,对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旱作农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了有效整合,建立和形成了支农资金整合办法,为规范整合方式、长期坚持整合、建立整合思维、自觉消除部门利益奠定了基础。
为充分发挥州级财政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捆绑使用、集中投入”的思路,巴州努力探索对自治区财政安排的资金性质相同的项目资金切块下达,由各县市负责将各项财政资金捆绑起来,统筹安排使用,不断完善支农资金纵向整合机制。同时,针对各县(市)农业资金整合的需要,将项目选择权和资金使用权下放到县(市),改变了以往盲目申报项目的现象,增强县级申报项目的全局性和合理性。该州还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激发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使财政政策与资金的乘数效用进一步得以发挥。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疆各项目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从总的情况看,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仍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是对项目后期跟踪评估不够。如: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是否能在实施后的几年持续健康发展,项目区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是否得到改善,水利工程后期管护制度是否完善等,尚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是水利滴灌系统运行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从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看,各滴灌系统管理除种植大户、涉农公司因滴灌系统集中管理情况稍好外,大部分散户管理技术有限,高效节水建设技术人员短缺,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还存在诸多问题。同时,节水工程建设标准低,节水技术应用单一,主要为滴灌、低压管道灌,不能多种节水措施综合应用,加之维修保障机制滞后,运行管理不科学,出现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滴灌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是整合资金规范管理难度加大。把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同时投入到一个地方或使用在一个重大项目,难免会出现一些向上级争取的项目变更了项目建设地点或资金使用计划等问题,并且一些是违规的。所以,整合支农资金给财务人员在账务管理上带来了一些新的难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三、进一步发挥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
新疆农牧民人口比例高,农牧区面积广阔,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持续增收难度很大。切实加强对新疆农牧业发展支持力度,全面做好新疆农业和农村工作,事关新疆农牧民切身利益,事关国家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大局。经过多年发展,新疆农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实现新的更快更大发展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财政、林业、畜牧、农业、水利、农办等单位协调配合,统筹做好有关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充实人员,提高管理素质和技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是集中资金办大事,做到建一片,成一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由财政部门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应通过直接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多种投入引导方式,支持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建设,坚决杜绝“撒胡椒面”、平均用力、分散投入的行为。
三是突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平台,统筹规划,对相关资金进行整合,围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现代畜牧业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以及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特色林果业发展资金、高效节水资金和其他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以及农民个人投入等加大整合力度,通过整合,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四是严格绩效考评,建立奖补制度。按财政部要求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考评制度,严格项目资金跟踪问效和绩效考评工作。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对项目实施带动力强、绩效突出的地区,继续给予重点支持;对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的地区,减少支持力度。
五是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建立项目管护制度。每一项工程建设验收完成后,及时按工程要求进行移交,按照相关办法,履行相关手续,经项目建设单位、工程监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区村民代表验收确认合格后由当地财政部门将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管护权向受益主体移交,移交后的资产管护、使用、维修(含工程管护人员工资、维修经费的筹措)等事项由农户、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相关受益主体负责。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