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和国内经济下行的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呼声和讨论也日趋热烈。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不仅是短期内保持经济增长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从经济结构调整,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环境友好和经济发展方式,其中必须面临和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与农村经济增长
事实上,农村经济增长问题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三农”问题的中心来解决。“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传统的观点是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放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框架内来解释和制定政策。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来自于刘易斯对于古典经济学的重新解释,“二元”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中并存着农村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和城市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费景汉、拉尼斯(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
舒尔茨在1964年出版的《改造传统农业》中,拒绝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假说,并为从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汗模式做了修改,提出了“乔根森模型”,强调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意义,突出了市场机制在促进二元经济解体中的作用。托达罗通过建立人口流动模型,指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城乡差距才会逐步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被极大地削弱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他的这一模型后来被广泛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问题。
随着分析的深入,对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制度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被强调。速水①通过论证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有制度所协调和控制的,指出了制度对于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的组合中,制度的关键性作用。制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良性的制度可以不断地自我修正和调整从而在长期内有着更好的经济表现;其次,能够自我修正和调整根本上而言是因为制度对于参与者具有积极正面的激励;最后,良性的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而言,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问题。其中,制度包含着多重的含义,首先,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的经济结构,即上文提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属于社会经济结构对于经济行为形成的隐含约束,即社会制度。其次,就是农业和农业市场自身的发展和结构,即市场安排和价格体系的制度,这涉及到生产的安排和组织和技术的使用,同时也涉及到产品的消费与分配。而对于这种制度的不同安排及其效率,林毅夫对于中国的实践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②。
二、农村金融制度及其困难
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而言,对于现代经济来说,金融体系本身就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经济增长和金融制度一度是发展经济学家和金融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并以此为基点,诞生了大量的理论③。美国经济学家Hugh·T.Patri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曾提出两种模式——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领先模式,被称为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论。亚当斯(Adams,1983,1984)等学者提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贷,应该通过信贷补贴计划将贫困农户纳入发展轨道、增加低息信贷促进农业发展,强调农村金融中的市场机制,提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论。而斯蒂格里茨等,通过指出市场经济中,市场上的不完全信息问题,再次论证了政府干预可以改善市场失效。在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政府对农村金融部门选择性的干预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低并且可以预测的,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农村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来为农村金融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由于在创业阶段受到诸如经营规模尚小、产品尚不成熟、加上市场风险较大等因素影响,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创业基金大多为自筹,追加投资也几乎完全依靠内源融资手段。而我国农业企业起步晚,原始积累基础薄弱,资金自筹额度有限,加之制度不完善和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造成利润率较差,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农业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银行贷款,但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农业企业仅占全部中小企业的8%左右,农业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高达35%,银行更多的资金贷款则是流向工业企业。
由于农业企业内源融资不足,外源融资困难较多,使其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这就是农村民间融资。以温州地区为例,2007年其民间融资额高达1800多亿元。但即使是我国的民间融资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对于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并没有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农村金融交易主体、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多方面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其一,最大限度地动员农村居民储蓄。资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也是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强化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功能,可以将农村居民储蓄这一巨大的潜在性社会资金,转变为现实性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递增的资本支持。
其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症结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确立农村金融体系范畴,有利于发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与再配置功能,以金融资源为先导,改变生产部门之间的融资构成,以市场机制引导经济资源有序流动,实现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三,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经营困境的根本问题是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与其得到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极不成比例,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体制性缺陷。通过合理的金融体系安排,寻求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资金突破口,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村企业产权改革,强化资金使用约束,提高企业内部积累与资金使用,提升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与融资制度创新的功能祸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信贷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协同效应,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治理绩效,从而促进农村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其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进行综合改革,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持续支持,而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合理、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注 释:
①速水右次郎,发展经济学.
②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③金融结构论,戈德史密斯;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麦金农和肖;金融内生论,Beneivenga,Levine,Lucas,Smith,Greenwood;金融约束论,Murdoek和斯蒂格里茨等.
一、“三农问题”与农村经济增长
事实上,农村经济增长问题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三农”问题的中心来解决。“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传统的观点是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放在“二元经济”结构的框架内来解释和制定政策。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来自于刘易斯对于古典经济学的重新解释,“二元”指的是发展中国家中并存着农村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和城市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费景汉、拉尼斯(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效率是促进工业进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
舒尔茨在1964年出版的《改造传统农业》中,拒绝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假说,并为从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统农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改造传统农业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如何把弱小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一个高生产率的经济部门。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汗模式做了修改,提出了“乔根森模型”,强调了发展农业经济的意义,突出了市场机制在促进二元经济解体中的作用。托达罗通过建立人口流动模型,指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认为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城乡差距才会逐步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被极大地削弱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他的这一模型后来被广泛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问题。
随着分析的深入,对于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制度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被强调。速水①通过论证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有制度所协调和控制的,指出了制度对于劳动力、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的组合中,制度的关键性作用。制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良性的制度可以不断地自我修正和调整从而在长期内有着更好的经济表现;其次,能够自我修正和调整根本上而言是因为制度对于参与者具有积极正面的激励;最后,良性的制度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而言,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制度问题。其中,制度包含着多重的含义,首先,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的经济结构,即上文提到的“二元经济”结构,这属于社会经济结构对于经济行为形成的隐含约束,即社会制度。其次,就是农业和农业市场自身的发展和结构,即市场安排和价格体系的制度,这涉及到生产的安排和组织和技术的使用,同时也涉及到产品的消费与分配。而对于这种制度的不同安排及其效率,林毅夫对于中国的实践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②。
二、农村金融制度及其困难
从功能和作用的角度而言,对于现代经济来说,金融体系本身就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经济增长和金融制度一度是发展经济学家和金融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并以此为基点,诞生了大量的理论③。美国经济学家Hugh·T.Patri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曾提出两种模式——需求追随模式和供给领先模式,被称为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论。亚当斯(Adams,1983,1984)等学者提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信贷,应该通过信贷补贴计划将贫困农户纳入发展轨道、增加低息信贷促进农业发展,强调农村金融中的市场机制,提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论。而斯蒂格里茨等,通过指出市场经济中,市场上的不完全信息问题,再次论证了政府干预可以改善市场失效。在经济落后、金融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实行政府对农村金融部门选择性的干预政策。在一定的前提下(宏观经济稳定,通货膨胀率低并且可以预测的,正的实际利率),通过对农村存贷款利率加以控制、对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及竞争加以限制以及对资产替代加以限制等措施,来为农村金融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租金,并提高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由于在创业阶段受到诸如经营规模尚小、产品尚不成熟、加上市场风险较大等因素影响,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创业基金大多为自筹,追加投资也几乎完全依靠内源融资手段。而我国农业企业起步晚,原始积累基础薄弱,资金自筹额度有限,加之制度不完善和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造成利润率较差,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农业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银行贷款,但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的农业企业仅占全部中小企业的8%左右,农业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高达35%,银行更多的资金贷款则是流向工业企业。
由于农业企业内源融资不足,外源融资困难较多,使其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这就是农村民间融资。以温州地区为例,2007年其民间融资额高达1800多亿元。但即使是我国的民间融资已经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但对于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并没有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是在一定制度背景下,农村金融交易主体、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多方面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其一,最大限度地动员农村居民储蓄。资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也是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强化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功能,可以将农村居民储蓄这一巨大的潜在性社会资金,转变为现实性社会资本,增加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递增的资本支持。
其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症结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确立农村金融体系范畴,有利于发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资源配置与再配置功能,以金融资源为先导,改变生产部门之间的融资构成,以市场机制引导经济资源有序流动,实现经济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其三,促进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经营困境的根本问题是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与其得到的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极不成比例,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体制性缺陷。通过合理的金融体系安排,寻求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资金突破口,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村企业产权改革,强化资金使用约束,提高企业内部积累与资金使用,提升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与融资制度创新的功能祸合;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挥信贷融资与股权融资的协同效应,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企业治理绩效,从而促进农村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其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进行综合改革,都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持续支持,而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合理、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注 释:
①速水右次郎,发展经济学.
②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③金融结构论,戈德史密斯;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论,麦金农和肖;金融内生论,Beneivenga,Levine,Lucas,Smith,Greenwood;金融约束论,Murdoek和斯蒂格里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