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小型画廊“夹缝求生”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bi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秋天至今,上半年艺术季已经进入尾声,艺术圈中很多人心里都不禁悄悄问起:今年夏天又将有多少家画廊关门大吉?在过去的五年中,美国和欧洲画廊关门的通知已经变得像新展公告一样普遍。
  相对于高古轩、卓纳、佩斯等这些“国际巨头”大画廊的市场造星能力,不少中小画廊的日子却过得清贫。如今传统画廊的商业模式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奏效,再加上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宏观环境难以预测,如中小画廊还不改变传统方式,那岌岌可危。
  “国际巨头”画廊抢占资源
  据《巴塞尔艺术展和瑞银全球艺术市场报告2019》资料内容透露,2018年倒闭画廊的数量超过新开画廊数量。同年,新进入艺术市场的工作人员数量比十年前同期减少了87%。
  西方世界主要艺术中心(如纽约和伦敦等)的中小型画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一些西方艺术媒体已经记录了自这一新艺术季开始以来近10次重大的画廊关闭,包括Wilkinson,Acme和最近的OffVendome画廊。不断上涨的房价、租金,数量递增、费用上涨的艺术博览会也使中小型画廊难以与如高古轩、佩斯、豪瑟沃斯、卓纳和白立方等画廊巨头同台竞争。
  与此同时,大画廊又相继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开设更新更大的空间,有的画廊的展览甚至可以与博物馆相媲美。他们不断地从中小画廊手中抢走了最火爆、最有前途、最能给画廊带来收入的艺术家(艺术家也愿意被更大的画廊代理),严重侵蚀了这些中小型画廊的财务安全,并且更多地是终止了他们继续前进的能力。有相关画廊从业者在此前的采访曾对这种趋势这样解释过:“小画廊投入了大量精力、时间和资本在那些仍在事业起步阶段的艺术家身上,而他们一旦获得成功之后就会被大画廊挖走。”这主要由于,画廊的商业模式和其他商业投资不同,在艺术界,画廊的早期投资几乎看不到有意义的回报。
  在2018年,不到5%的经销商——“国际巨头”画廊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而营业额在1000万美元到5000万美元及5000万美元以上的两个最高区间的大型画廊,销售额分别增长了17%和7%。该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如今的一级艺术市场已经逐渐被这些“国际巨头”画廊所统治。
  高额租金让画廊出走
  尽管中间市场受到挤压,一些有心思、有谋略的画廊主仍在继续蓬勃发展或维持现状,而成功的密钥则是一串不存在于艺术市场的钥匙。投机的房地产决策和艰难地选择搬离城市中心地带已经帮助了一些中小画廊维持下去,而非像许多其他画廊一样成为暴涨租金的牺牲品。
  在很多地方,越来越多的画廊通过其他“非艺术买卖”的方式来实现起码的收支平衡,以继续进行对艺术的热爱,收入已经远远不止来自艺术品的买卖。这其中包括出租空间给艺术家用作工作室以补充成本;不参与昂贵的艺术博览会而在自己空间做更长展期的展览;或限制每年艺术家展览的次数等。
  纽约曼哈顿下城区这几年被誉为是中小型画廊的欢乐谷,很多中小型画廊因无法支付切尔西区昂贵的租金而在过去五年内也陆续搬到这里。很多人曾经认为,这是一个由年轻画廊、年轻人、破旧的房屋、杂乱的街道、酒吧和小餐馆组成的“纽约最潮”的地方。然而,在去年,下城区已经出现了“潮起潮落”,在最近几个月里,诸如On Stellar Rays、CRG画廊和Kansas等空间都处于关闭状态,很多画廊更是搬到了租金更便宜的曼哈顿黑人区。但同时,部分画廊却把下城区当作了宝贝。来自阿姆斯特丹的GRIMM画廊几个月前刚刚在下城区开设了其纽约分支,画廊主Jorg Grimm认为这些如沙子般流动的纽约画廊给来自非纽约地区的画廊塑造了一个完美进入现场的机会。
  Grimm说:“感觉时机是完美的。我們一直在寻找个合适的纽约空间,正是因为很多画廊的搬迁,让我们现在签下的租金比我们一年前开始找的时候更便宜。”
  根据Grimm的说法,开设一个纽约的分支可以提升他旗下艺术家在国内外的形象。Grimm表示,他画廊里有大约80%的艺术家在美国是没有任何画廊代理的。有些人从未在美国本土做过展览,但也有人,比如像Nick van Woert一样,曾经在Yvon Lambert画廊展览过,但是这家纽约的画廊六年前关闭了,之后Nick就再也没有在美国做过任何展览。“很多人认为,因为网络和科技的关系,画廊的实体空间越来越不重要了,但我不苟同。我认为让我的画廊逐步变成国际画廊,还是值得试的。”
  来自伦敦的Seventeen画廊的画廊主DavidHoyland也在曼哈顿下城区做过尝试,其地点就在距离GRIMM画廊选址仅一个街区,但由于与投资者关系紧张,Seventeen画廊仅在开业几个月后就关闭了。尽管画廊主David在纽约的停留更像是一个旅游过客,但从他成功维持了画廊14年的经营也给了我们种种期待,期待他几年后重振旗鼓再次进军美国市场。
  David2005年在伦敦建立了Seventeen画廊,当时的伦敦充斥着短期艺术项目空间,这个空间也只是在一两年前才开放。“说实话,我当时认为我的画廊不可能是一个持久的计划。”他说,“我当时认为这是一个仅18个月的计划,除了想展示新兴艺术家之外,我没有任何商业计划,甚至都没一个经营画廊的好想法。但意外的是,问题就这么一个个被解决,我也就一直持续了下去。”David的运气不仅仅停留在解决Seventeen画廊的种种问题上面,三年前,为了离开越来越时髦、租金越来越贵的肖尔迪奇区时,他搬到了英国达尔斯顿区。幸运地,他通过谈判获得了个超长期租约,确保随着该地区的房地产进一步的发展,租金不会上涨。而正如他所预料,达尔斯顿的租金果然在短时间内飙升了好几倍。
  “我们画廊位于一个没有重建中断条款的大楼中,这意味着就算这栋楼被出售,我们也有权待在这里,直到租约结束。但是,正如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所说的那样,Seventeen画廊位于一个破旧肮脏的区域内,藏家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想光顾的,而这就需要画廊主作权衡。”David也在采访中承认,这么多年目睹了中小型画廊、小型项目空间的倒闭,他对伦敦的年轻小画廊产业并不抱乐观态度。   艺博会挤压改变经营模式
  除了上涨的房价、租金外,谁还是中小型画廊衰败的罪魁祸首?艺术博览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
  由于近些年藏家审美和购买艺术品的行为变化,越来越多藏家选择去艺博会购买,或者上网进行咨询,中小型画廊处于被恶性束缚状态:他们怎么可能参加昂贵的艺博会?与此同时,他们又怎么能不参加?
  为了弥补自己在当前艺术危机中产生的负面作用,一些较大的艺博会已经采取了一些挽救措施,以减轻中小型画廊参与艺博会所需要产生的经济负担。但这些行为还只是存在于表面状态,艺博会并没有真正地做到对年轻画廊的包容性。
  艺博会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已存在,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才逐步成为艺术市场的主力军。近些年,画廊的销售业绩几乎一半都是在艺博会上產生的,跟2010年相比增长了16%。画廊主平均每年都会参加起码5个艺博会,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么做,而是他们必须这样做。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很少有藏家还会在周末去市中心的画廊溜达了。反而,买家们成群结队地前往各大艺博会成为常态,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短时间内欣赏到更多的艺术品,也能在VIP开幕和各大派对上纵情畅饮、结交新贵。
  对于画廊主来说,艺博会也是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与更多藏家结交的机会,也可以快速地提高其代理艺术家在圈里国外的知名度。但是,对于许多中小型画廊而言,参加展会的成本高昂也是风险之一。在他们支付了摊位费(在5万—10万美元)、酒店和交通运输费用,并为艺术品投保之后,小型画廊经常是带着损失回家的。据Artnet曾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众多参展画廊中,平均有15%至50%的画廊并未能在艺博会期间内获得利润。
  在过去几年中,欧洲和美国的中小型画廊不断地被这种艺博会带来的竞争“挤压”导致关门。“艺博会非常重要,但它正在摧毁众多的中小型画廊;压力大、工作累、价格贵成为艺博会的三大特征。”这是很多参展画廊的心声。然而,艺博会也是一个可以让整个艺术市场聚集起来的场所,有些艺博会已经对中小型画廊作出了相应改变。巴塞尔艺博会去年宣布,从2019开始,它将向小型画廊收取较少的摊位费,预计这些画廊可节省大约8%的预算(也有其他展会组织者已宣布类似的价格优惠措施),并且把从大画廊支付的较高费用中获得的额外收入用于补贴中小型画廊。一些超级大画廊,包括卓纳、佩斯和Ihaddaeus Ropac画廊,已表示支持这种定价,并倡议所有的艺博会至少应该遵循巴塞尔的领先方针。
  此外,艺术家代理的本质也正在发生变化。固定地点的画廊代理,这种传统模式正在失去其合理性。也是由于艺博会的原因,造成画廊参观人数减少,些画廊主转向其他经营模式,改为混合或“游牧”画廊。这些画廊舍弃了以固定地点和昂贵展览空间为中心的传统经营模式,改为移动的展览空间。由此,大型艺博会也应该修改他们的录取标准,并非要求画廊一定要有实际地点,并向这些新画廊模式背后的策展人和画廊主开放展位。
  虽然这些艺博会逐步作出改变,但还不足以解决中小型画廊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我们需要尝试建立更健全的艺术家转移系统。毕竟中小型画廊是发现和培养年轻艺术家的地方,新的冒险画廊也值得被培养。中小画廊和大画廊不应该变成艺术市场中的竞争者,而是相辅相成,成就彼此。
其他文献
一年终盘点,几乎是每一家媒体的“尾牙”(年终)例牌。看上去各种花团锦簇,五色缤纷,但怎么做,撞衫率都超高,终好像不能免俗。  因此,以什么为标准,从海量信息里筛拣选策划出有效的信息,做出一期有差异性的盘点专题来。  鉴于新年新气象,人人都在2019年的进阶中求新求变求机遇,所以标准最后落实在一个“新”上。只是大家都在做所谓的“新”时,往往“新”也只是扁平化现象,以致完全不“新”,没有说服力。这说明
期刊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美妙的插曲。魏晋风骨体现在人的日常风尚上便是“傅粉施朱”“清谈”“饮酒”“服散之风”“放浪形骸”等几个关键词,便描绘出一幅魏晋风尚画卷。不管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体现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主张。而其日常器用,亦具浪漫雅致气息,通过个人的审美与休闲生活,魏晋士人将自身的生命、人格、气度赋予了鲜明独立的审美价值。  服饰妆容,飘然若仙  行走在建康城,宽袍大衫的名士们翩翩而
期刊
喜  全国88%博物馆已免费,博物馆热成新风尚  近期,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博物馆日一场活动上介绍,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达5354家,比上年增加218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4743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6%。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6万个,教育活动近26万次,观众达11.26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30%、30%和16%,“博物馆热”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  达·芬奇手稿《大西洋古
期刊
寻遍中国二十四史,也许只有魏晋能这般备受争议:世相黑暗,却又是思想与文化发展的高峰。其后南朝人一部《世说新语》道尽多少魏晋的风流逸事。在这空前自由、开放的时代里,中国艺术在多个方面迎来发展的新高度。  而诞生于这乱世中的魏晋风骨折射在艺术上,又是璀璨而影响深远的。绘画、书法以及隐逸文化对后世艺术的发展都是奠基性的存在。绘画高逸清俊,高古游丝描诠释婉约、细腻又流畅自然的形与神;魏晋书法飘若浮云、矫若
期刊
从年初的香港巴塞尔,到Art central、艺术台北、艺术厦门、艺术深圳、艺术北京、中艺博、西岸艺博会、ART01……从南到北,每个城市都在筹备或者正在拥有自己的艺博会,毫不夸张,我们正在经历“艺博会时代”。  这此起彼伏的景象,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广州艺博会、艺术北京等“老字号”遭遇口碑下滑;艺术厦门、艺术深圳、艺术成都等“新生代”在摸索前进;西岸艺博会、ART021等“成熟代表”竭力向西方高
期刊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届》  上承东汉末,下启南北朝。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政权更迭最频繁的年代。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下,各种新旧文化元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终使得魏晋成为继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思想勃发的第二个高峰,以建安文学以及魏晋玄学为代表的文学及哲学迸发出清奇的活力,深刻影响着后世。文学,乱世下的狂吟  魏晋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的
期刊
去往广东美术馆的路上,车窗外滑过熟悉的二沙岛街景,金色的光斑正透过繁茂的枝叶,在所有的建筑物上伸展与摇曳。某一刻,却突然发现所有景色都变得有些陌生,然后再发现竟然来源于一种探秘般的隐隐兴奋,毕竟这些年他一直谨慎和低调。  与王绍强相识有10余年,有趣的是每次交集都是一个节点,每次正好处于他的社会身份转换期:初识时他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却已经在设计圈里声誉日隆。那时广州设计圈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但
期刊
风骨  风骨也适用于魏晋书画。其时绘画讲究「骨法用品」,注重以形写神,故评画就要评其风骨;而书法则是魏晋风骨的重要体现,清俊而洒脱。所谓自古书画同源,但魏晋时的绘画与书法尚未合一,并以独立体系各自迎来自己新的高度。  以风神骨气者居上。  妍美功用者居下。  ——唐 张怀素《书议》  从鉴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绘画与书法需鉴定者,正是始于魏晋。这一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是魏晋风骨外化在纸上的体现。两者
期刊
魏晋虽短,但其美学影响波及整个中国艺术史。从艺术上的“自觉”、书画鉴藏的开创,再到隐逸文化的兴起等,魏晋都是后世绕不过去的一座文化巅峰,也是众多艺术形式的文化源泉。  魏晋风骨,清俊而洒脱  魏晋风骨,又名魏晋风度,是身处乱世中的名士們出于避世而兴起的一种风尚,它不仅表现在魏晋时期在哲学、文学乃至艺术上,还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风行一时,对随后的南北朝、隋唐产生巨大影响,并延及后世各朝。  众所周知,结
期刊
综观中国陶瓷发展史,与辉煌的康雍乾清三代瓷器相比,晚清民国瓷器虽逊色不少,但由于其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瓷器特点鲜明、独具风格。同时,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瓷器也不断随之变化,在品种、绘画及色釉装饰等方面不断创新。帽筒,作为晚清民国时期盛行的一种实用瓷器品类,也是民间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将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以画入瓷,其纹饰题材不拘一格,还大量取材民间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