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面瘫 按摩疗法 鳝血疗法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又称“卒口僻”、“口眼响斜”,此病症属中医“口响”范畴。本病临床上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岁-40岁者居多,男性比女性发病多。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约一致。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以春秋季节多见,治愈后复发者极为少见。
面神经麻痹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本文是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瘫。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内面神经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等引起,有可能与局部病毒感染有关,面部受冷风侵袭常为诱因。发病突然,初起耳后部疼痛,继则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火,一侧眼睑不能闭合,露睛流泪,不能皱眉蹙额,鼻唇沟歪斜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起病侧颊部漏气,不能作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流涎,咀爵食物常潴留于病侧牙齿之间,面颊板滞麻木,并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或面肌跳动等。
1 临床资料
139例患者均按《神经内科学》4版教材中的诊断依据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其中男103例,女3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5岁;年龄20岁-40岁之间112例;病程最长2年,最短1天;疗程最长2个月,最短1次。
2 治疗方法
2,1鳝血疗法是以是以鳝血或鳝血膏药涂贴在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先将活鳝鱼洗净去头,滴血于滤纸上,摊涂均匀,晒干,即成膏约。使用时将膏药用水喷湿,涂擦在患侧面颊部。
2,2按摩操作手法①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前。从印堂穴开始至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睛明——鼻通——迎香——禾胶——地仓——颊车——翳风穴止,循序渐进地进行按揉推,但健侧手法要轻,患侧手法稍重,每次重复手法15遍。②用一手捏拿健侧颊部肌肉,向承浆穴方向轻拉,另一手自患侧面心起,沿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捏10圈,逐渐扩大到整个患侧面部为1遍(每捏到翳风、颊车及其周围敏感点处,加力向印常揪提3次)反复做15遍。③用掌面颤振眼球,接着用扫散法自患侧太阳穴扫刮风池。④最后用点穴法按曲池、外关、合谷、风池、足三里等穴,拿肩井结束。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面部表情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止常,抬眉、闭眼皱额示齿耸鼻口形笑时等动作自如;显效:面部表情肌肉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止常,上述运动略有受阻张口笑时有轻度歪嘴之象;无效:治疗后上述动作无明显改善。
3,2结果本组139例中,痊愈108例,显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6%。
4 典型病例
江某,男,38岁。1996年3月25日就诊。自诉3天前因工作疲劳汗出后感右侧面部肌肉发紧,耳后酸胀,次日晨起漱口时漏水,照镜发现口歪向左侧,眼睛不能闭合,在某私人诊所所为面神经麻痹,服维乐生、强的松、病毒灵数日后病情反而加重,并伴流泪、耳后疼痛,前来我科就诊。症见右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右眼流泪,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不能鼓腮,舌淡苔白,脉细弱,经上述方法按摩并配合鳝血疗法,每天1次,6天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体会与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多为人体气血不足,络脉空虚,腠理不固,卫外失职,面部遭受风寒侵袭,而使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颜面乃系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所濡养。故《诸病源候论》日:“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喁僻,言语不畅,面目不能平视。”《证治汇补》亦云:“风邪入经,邪气反缓,正气反急,牵引口眼歪斜或左或右”。所以治取阳经之穴,以阳明为主,少阳为辅。其手法通常用推揉点捏等复合手法,疏导面部经络,调节营卫机能,维持颜面神经的兴奋,抑制平衡,濡养筋脉,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目的。点按足三里,能补中益气,益气通络。其中擦法擦时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主要作用能扩张毛细血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灶吸收,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供应,增强面瘫侧肌肉的被动刺激。
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防止风寒吹袭面部而加重病情;还要注意保护患侧眼球,防止干燥及感染,可每天点数次消炎类眼药水,必要时可戴眼罩保护。面瘫治疗的时间早晚是非常关键的。《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此病治疗及时得当,易康复,是“邪客于皮”而没有传络入经,反之较差,易留下后遗症。治疗效果与年龄的大小亦有关,年龄越大,效果越差。
鳝血疗法治疗面瘫有特效,鳝血能使面部肌肉收缩,使面神经兴奋,用此法治疗口眼歪斜时,应注意面部口眼变化的情况。一旦歪斜纠正后,应立即停止治疗,以免矫枉过正。凡有皮肤过敏、皮肤病的患者不用此法。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又称“卒口僻”、“口眼响斜”,此病症属中医“口响”范畴。本病临床上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岁-40岁者居多,男性比女性发病多。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约一致。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以春秋季节多见,治愈后复发者极为少见。
面神经麻痹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本文是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瘫。多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内面神经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等引起,有可能与局部病毒感染有关,面部受冷风侵袭常为诱因。发病突然,初起耳后部疼痛,继则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火,一侧眼睑不能闭合,露睛流泪,不能皱眉蹙额,鼻唇沟歪斜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鼓起病侧颊部漏气,不能作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流涎,咀爵食物常潴留于病侧牙齿之间,面颊板滞麻木,并可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或面肌跳动等。
1 临床资料
139例患者均按《神经内科学》4版教材中的诊断依据确诊为周围性面瘫,其中男103例,女36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5岁;年龄20岁-40岁之间112例;病程最长2年,最短1天;疗程最长2个月,最短1次。
2 治疗方法
2,1鳝血疗法是以是以鳝血或鳝血膏药涂贴在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先将活鳝鱼洗净去头,滴血于滤纸上,摊涂均匀,晒干,即成膏约。使用时将膏药用水喷湿,涂擦在患侧面颊部。
2,2按摩操作手法①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前。从印堂穴开始至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睛明——鼻通——迎香——禾胶——地仓——颊车——翳风穴止,循序渐进地进行按揉推,但健侧手法要轻,患侧手法稍重,每次重复手法15遍。②用一手捏拿健侧颊部肌肉,向承浆穴方向轻拉,另一手自患侧面心起,沿逆时针方向,由小到大捏10圈,逐渐扩大到整个患侧面部为1遍(每捏到翳风、颊车及其周围敏感点处,加力向印常揪提3次)反复做15遍。③用掌面颤振眼球,接着用扫散法自患侧太阳穴扫刮风池。④最后用点穴法按曲池、外关、合谷、风池、足三里等穴,拿肩井结束。
3 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面部表情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止常,抬眉、闭眼皱额示齿耸鼻口形笑时等动作自如;显效:面部表情肌肉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止常,上述运动略有受阻张口笑时有轻度歪嘴之象;无效:治疗后上述动作无明显改善。
3,2结果本组139例中,痊愈108例,显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6%。
4 典型病例
江某,男,38岁。1996年3月25日就诊。自诉3天前因工作疲劳汗出后感右侧面部肌肉发紧,耳后酸胀,次日晨起漱口时漏水,照镜发现口歪向左侧,眼睛不能闭合,在某私人诊所所为面神经麻痹,服维乐生、强的松、病毒灵数日后病情反而加重,并伴流泪、耳后疼痛,前来我科就诊。症见右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右眼流泪,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不能鼓腮,舌淡苔白,脉细弱,经上述方法按摩并配合鳝血疗法,每天1次,6天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体会与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面瘫多为人体气血不足,络脉空虚,腠理不固,卫外失职,面部遭受风寒侵袭,而使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生。颜面乃系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所濡养。故《诸病源候论》日:“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喁僻,言语不畅,面目不能平视。”《证治汇补》亦云:“风邪入经,邪气反缓,正气反急,牵引口眼歪斜或左或右”。所以治取阳经之穴,以阳明为主,少阳为辅。其手法通常用推揉点捏等复合手法,疏导面部经络,调节营卫机能,维持颜面神经的兴奋,抑制平衡,濡养筋脉,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目的。点按足三里,能补中益气,益气通络。其中擦法擦时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主要作用能扩张毛细血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病灶吸收,改善面神经的营养供应,增强面瘫侧肌肉的被动刺激。
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防止风寒吹袭面部而加重病情;还要注意保护患侧眼球,防止干燥及感染,可每天点数次消炎类眼药水,必要时可戴眼罩保护。面瘫治疗的时间早晚是非常关键的。《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此病治疗及时得当,易康复,是“邪客于皮”而没有传络入经,反之较差,易留下后遗症。治疗效果与年龄的大小亦有关,年龄越大,效果越差。
鳝血疗法治疗面瘫有特效,鳝血能使面部肌肉收缩,使面神经兴奋,用此法治疗口眼歪斜时,应注意面部口眼变化的情况。一旦歪斜纠正后,应立即停止治疗,以免矫枉过正。凡有皮肤过敏、皮肤病的患者不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