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整体上看还存在整体薄弱,经费不足,师资队伍总体素质有待提高,优秀教师流失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滞后于城市教育的发展。具体对教学中常见的听评课而言,也往往是缺乏理性思考,没有深入的研究。对于听评课的理解和认识,只是流于表象,人云亦云,缺少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因而在听评课实践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农村学校听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听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见解,我们从主体——目的——行为的角度加以梳理。
1.专家、领导的听评课
专家、领导听课的目的多是为了考核和指导。听课时很少注意到每个环节和细节,只是宏观地听一听,心中对授课教师有个总体评判。评课时,依据自己的经验,讲讲应如何上好课。有时听课时带有一个听课的评分表,按照评分表上的各项打分,最后作为领导的考核成绩。
2.青年教师听评课
青年教师觉得自己的资历浅,经验少,听课是想要效仿,学习。因此他们听课时记录很认真。但评课时,却只是说学到什么,哪些教师有多么优秀。从来不谈问题。
3.中老年教师听评课
中老年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自己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他们听课一般是为了应付任务:很多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听课任务,规定每个学期教师必须听几次课。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有的教师甚至一边听课一边批改作业,或一边备课看书,听课笔记只是记录授课教师的板书。评课时,自由发挥,随意性强。
二、农村学校有效听评课的理念重构
1.对概念的重新理解
“听”是形声字,从耳德,即,耳有所得,本义是用耳朵感受声音。但是对于听评课中的“听”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用耳朵去听,而应理解为通过感官获取信息。也就是说听课不单纯是听,而应包含获取课堂信息的各种方式,我们概括为对课堂的观察。强调的是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包括观察语言与行动,观察课堂的情境与故事、观察师生的状态与精神,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形声字,从言,平声。本义是议论是非高下。我们使用“评”的时候往往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而评课其实不应只是下结论,作判断。还应该包括议论、商讨和反思——即评课应是一种平等对话下的反思活动。这种对话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听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评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的发展,评课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授课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帮助的客体,而应是具有话语权和批判精神、反思精神的主体。
2.听评课理念的转变
(1)听评课目的的转变
传统听评课的首要目的是考核,很多听评课还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活动,因而在许多教师心目中,听评课就等同于领导带人来检查工作。教师担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欠佳,担心同事看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更有些学校听评课实行排名制,给每位授课教师打分排名,这给排名末位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在英国多数教师也不愿意被听课,教师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可见,如果将听评课作为一种考核方式,那么就很难消除它带来压力和不愉快感。这就为我们提出了重新审视听评课的目的要求。
①对教师而言,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首先是态度上的转变。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听评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其次,听评课应是学习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在于研究,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另外,交流方式的改变。互助指导应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使教师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相互切磋,使教师关注的问题得以案例分析,从而共同进步提高。这种同事间听课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将学校变成一个互相关怀的群体,从而利于学校发展。研究表明,教师间的互助听课和指导是促进教师持续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
②对督导而言,应以帮助提高为目的
传统的督导工作主要是以监督和评价为主。这样的督导工作并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因此,当今世界各国在教学督导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
现在较为流行的教学督导制度要求学校督导就必须经常到学校听课并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作为自己的目的,他们亲自给教师上示范课,还组织教师互相观摩,交流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20世纪70年代,由柯根等人发展的“临床视导”强调督导员深入课堂观察教学,与教师一道分析教学,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时至今天依然被视为是一种很好的督导方式。
这种合作、研究式的督导模式在尊重教师的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教师不再过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介意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不足暴露给别人,从而使得教师对听评课更多的是喜爱而不是抵触。
(2)听评课标准的转变
听评课中,我们的关注点事实上并不是在听评课过程中生成的,而是与头脑中已有的标准相比较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听评课之前总是有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标准,在听评课过程中我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这个标准来衡量。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我们心中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用我们心中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来衡量是否真的合理。
从我们获得的众多学校的听课评价表来研究,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会关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态度、基本功和效果等几个方面。从中比较不同时期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当前主流的评课标准如上,已经较以前的发生了转变。上世纪80、90年代,听课以关注教师的基本授课素质为主要内容,现在更多关注学生。这无疑是听评课理念的进步和提高。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对教师的情感关注,今天仍存在严重缺失。
卢家楣认为,教师的职业情感包括: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
这些方面虽有着不同的向度,但却共同反映了教师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些情感和情感的表达应该成为我们在听评课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堂好课,一定是饱含着对教育热爱的课,一定是充满责任感的课。
三、实现有效听评课的保障——民主
不同领域中,对民主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从哪个视角看,民主意识、民主态度、民主能力和民主制度都不可或缺。民主意识是指平等、公共、参与的意识,民主的态度意味着开放、宽容、质疑、尊重差异等个性品质。与霸道、蛮横、狭隘、自我中心、强词夺理、等个性品质相对而言。民主能力指表达、沟通、协商、辩护的能力。这些具体的内容构成了和谐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契机。在民主、自由的氛围当中,开放地面对学术、专业的同时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才能真正发挥个体和整体在专业中的创造力,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听评课的作用,体现其内在价值。加之以民主制度的保障,最终发挥民主的作用。而我们研究的听评课最终就是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使每一名教师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都有与人平等交流对话机会,都能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声音,都能够自我辩护,自我反思。都能够在自我与群体的交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汲取营养,轻松愉悦地发展自己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1] 周勇,赵宪宇.说课、听课与评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9B).
[4] 陈大伟.“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中国教师报,2007(3).
(责任编辑任洪钺)
一、农村学校听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于听评课中存在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见解,我们从主体——目的——行为的角度加以梳理。
1.专家、领导的听评课
专家、领导听课的目的多是为了考核和指导。听课时很少注意到每个环节和细节,只是宏观地听一听,心中对授课教师有个总体评判。评课时,依据自己的经验,讲讲应如何上好课。有时听课时带有一个听课的评分表,按照评分表上的各项打分,最后作为领导的考核成绩。
2.青年教师听评课
青年教师觉得自己的资历浅,经验少,听课是想要效仿,学习。因此他们听课时记录很认真。但评课时,却只是说学到什么,哪些教师有多么优秀。从来不谈问题。
3.中老年教师听评课
中老年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自己有一套比较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他们听课一般是为了应付任务:很多学校从领导到教师都有听课任务,规定每个学期教师必须听几次课。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有的教师甚至一边听课一边批改作业,或一边备课看书,听课笔记只是记录授课教师的板书。评课时,自由发挥,随意性强。
二、农村学校有效听评课的理念重构
1.对概念的重新理解
“听”是形声字,从耳德,即,耳有所得,本义是用耳朵感受声音。但是对于听评课中的“听”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用耳朵去听,而应理解为通过感官获取信息。也就是说听课不单纯是听,而应包含获取课堂信息的各种方式,我们概括为对课堂的观察。强调的是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包括观察语言与行动,观察课堂的情境与故事、观察师生的状态与精神,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形声字,从言,平声。本义是议论是非高下。我们使用“评”的时候往往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而评课其实不应只是下结论,作判断。还应该包括议论、商讨和反思——即评课应是一种平等对话下的反思活动。这种对话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听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评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的发展,评课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授课教师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帮助的客体,而应是具有话语权和批判精神、反思精神的主体。
2.听评课理念的转变
(1)听评课目的的转变
传统听评课的首要目的是考核,很多听评课还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活动,因而在许多教师心目中,听评课就等同于领导带人来检查工作。教师担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欠佳,担心同事看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更有些学校听评课实行排名制,给每位授课教师打分排名,这给排名末位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在英国多数教师也不愿意被听课,教师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可见,如果将听评课作为一种考核方式,那么就很难消除它带来压力和不愉快感。这就为我们提出了重新审视听评课的目的要求。
①对教师而言,应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首先是态度上的转变。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听评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其次,听评课应是学习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在于研究,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另外,交流方式的改变。互助指导应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使教师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相互切磋,使教师关注的问题得以案例分析,从而共同进步提高。这种同事间听课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将学校变成一个互相关怀的群体,从而利于学校发展。研究表明,教师间的互助听课和指导是促进教师持续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
②对督导而言,应以帮助提高为目的
传统的督导工作主要是以监督和评价为主。这样的督导工作并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提高。因此,当今世界各国在教学督导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
现在较为流行的教学督导制度要求学校督导就必须经常到学校听课并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作为自己的目的,他们亲自给教师上示范课,还组织教师互相观摩,交流和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20世纪70年代,由柯根等人发展的“临床视导”强调督导员深入课堂观察教学,与教师一道分析教学,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时至今天依然被视为是一种很好的督导方式。
这种合作、研究式的督导模式在尊重教师的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得教师不再过分计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介意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不足暴露给别人,从而使得教师对听评课更多的是喜爱而不是抵触。
(2)听评课标准的转变
听评课中,我们的关注点事实上并不是在听评课过程中生成的,而是与头脑中已有的标准相比较而产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听评课之前总是有一个或清晰或模糊的标准,在听评课过程中我们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依据这个标准来衡量。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我们心中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用我们心中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来衡量是否真的合理。
从我们获得的众多学校的听课评价表来研究,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会关注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态度、基本功和效果等几个方面。从中比较不同时期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当前主流的评课标准如上,已经较以前的发生了转变。上世纪80、90年代,听课以关注教师的基本授课素质为主要内容,现在更多关注学生。这无疑是听评课理念的进步和提高。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对教师的情感关注,今天仍存在严重缺失。
卢家楣认为,教师的职业情感包括: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
这些方面虽有着不同的向度,但却共同反映了教师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些情感和情感的表达应该成为我们在听评课过程中关注的重要内容,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堂好课,一定是饱含着对教育热爱的课,一定是充满责任感的课。
三、实现有效听评课的保障——民主
不同领域中,对民主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从哪个视角看,民主意识、民主态度、民主能力和民主制度都不可或缺。民主意识是指平等、公共、参与的意识,民主的态度意味着开放、宽容、质疑、尊重差异等个性品质。与霸道、蛮横、狭隘、自我中心、强词夺理、等个性品质相对而言。民主能力指表达、沟通、协商、辩护的能力。这些具体的内容构成了和谐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契机。在民主、自由的氛围当中,开放地面对学术、专业的同时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才能真正发挥个体和整体在专业中的创造力,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听评课的作用,体现其内在价值。加之以民主制度的保障,最终发挥民主的作用。而我们研究的听评课最终就是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使每一名教师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都有与人平等交流对话机会,都能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声音,都能够自我辩护,自我反思。都能够在自我与群体的交互作用中最大限度地汲取营养,轻松愉悦地发展自己帮助他人。
参考文献
[1] 周勇,赵宪宇.说课、听课与评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9B).
[4] 陈大伟.“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中国教师报,2007(3).
(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