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传统面点——烙馍

来源 :烹调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398699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提到烙馍,人们首先就会联想到两汉文化名城徐州(彭城)。烙馍,薄薄的、白白的、圆圆的、软软的,是地地道道的徐州土特面点食品。在清代顺治年间,方文来徐州做客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徐州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馍,黄黍杂豆炊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关于烙馍的由来,据说最早是在汉代战国时百姓所制作的: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为刘邦的军队一向以纪律严明而深入人心,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士兵们劳于作战,很少能吃上饱饭,百姓们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百姓急中生智,结合当地农作物情况,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快速、携带方便的面点——烙馍。从此,刘邦军队士气大增,为他们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基础。那么,另外一个关于烙馍的由来,不是传说,而是史料记载。据徐州文史资料载: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曾几何时?在徐州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尝。”
    徐州烙馍历史悠久,经济实惠,它不仅是当地寻常百姓所喜爱的食品,即使是当地的达官富贵,也同样喜食烙馍,因它的味,因它的形,因它的历史内涵。徐州名人君牧曾经吃烙馍,并且这样赞其味美,诗云:“一叠圆圆敷粉霜,裹荤卷素饱饥肠。未曾求得个中味,无以晓知物外香。慢食常因荒去日,快餐原为惜流光。好将宴谱添新页,莫笑难登大雅堂。”因其含水量少,易于携带,且可久存,在小饭店或大饭店都可以品尝到。
    至于“烙”的起源,古文《随园食单》、《调鼎集》中均有“石鏊饼”的记载。据说,烙法是由古文献所说“石上燔谷”演义而来。《古史考》中这样记载“神农时民食谷,释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宋代人们才开始直称其法为“烙”。而再往后,又根据其不同的加热介质、器皿,可以分为干烙、水烙、油烙,一般以干烙与油烙为多见。
    干烙而成的面点制品很多,在此只简要介绍一下徐州的烙馍(亦称烙饼),它是徐州民间的传统面点。烙馍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两个人可以做,一个人也同样可以制作。制作烙馍的工具:面轴(为一种枣核式长轴)、鏊子(直径约40 cm的铁制工具)、竹劈子一根、炉子或锅戗子,燃料为无烟煤或干柴草;原料有:普通面粉或精面粉、水(其中可以加入鸡蛋或其他辅料);制作方法:鏊子支起来后,把调好的面团下剂,揉按后用擀面轴擀开来(厚薄均匀,大小约直径30 cm),而后再用竹劈子挑到鏊子上(鏊子不要烧得太烫,以免烙馍煳掉),用竹劈子翻几下,烙制表面白且起泡时,即成熟。
    制作烙馍不仅仅可以用麦面粉,也可用绿豆面或其他的面粉。如用麦面所制,500 g面可以出14张左右。有人作了一个有趣的统计:技能熟练的人可以在1小时内,烙出数量为6.5 kg左右的烙馍来。所以说烙馍制作快捷、简单,吃起来也就方便、实惠,是当地百姓最爱吃的面点之一。
    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往,烙馍是很受徐州百姓喜爱的,它已经成为今日徐州人每天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刚刚烙好的烙馍,色泽白,有少许小黄壳,味香甜,吃起来韧且筋道,美味可口。论及烙馍,不管是热的,还是凉的,都是难得的美味;如果用刚烙好的烙馍卷上一些刚刚炒好的热菜(最好是炒的辣的、鲜咸味、很下饭的菜),或者卷上馓子、羊肉串等,叫你吃上一回,肯定下回再吃还想着它,味道独具一格!
    烙馍的食用方法多样。不仅仅可卷素卷荤,若用野生的马齿苋,或自家种的韭菜等时令蔬菜作馅料调味后包在烙馍中,然后在鏊子上摊成半圆形,即为百姓所常食的菜盒,味道清香、质感柔软、鲜咸爽口;也可以用一张烙馍作坯,在碗中用葱花、鸡蛋、盐、香油等调好馅料均匀的抹在坯料上,然后再盖上另一张烙馍,合起来烙熟卷成卷子,食用时再切成小块即可,谓之油馍,外脆里嫩,鲜香可口;调面时,若加进调料烙成薄饼,可甜可咸,酥松而香;调面时也可加入芝麻仁、盐或糖,烙成半熟的烙馍,再切成菱形片入油锅炸,成品酥、脆、香,这既是徐州当地百姓每年年关要炸制的食品之一,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猫耳朵”,闲来没事,即可作为点心来食用。再如,民间的汤点“丸子汤煮馍”(绿豆面丸子煮馍)所用的原料就是以绿豆面烙制的烙馍。这道汤点源于北魏时,后来流传到民间,在徐州一带是非常独特的汤点之一。
    至于在饭店、宾馆里,厨师们更是各显神通,八仙过海,能制作许多味道独佳的美肴。下面介绍两则:
  
  馍卷馍
  
  原料:烙馍400 g,香菜20 g,油炸花生米20 g(去皮),鸡蛋2个,花椒15 g,干红椒丝、精盐、味精、色拉油各适量。
    制作:①先将200 g烙馍从中间一切为二,折成三角形装入盘中待用;再将200 g烙馍切成丝过油、炸酥备用;香菜洗净切成小段,花生米用刀拍碎,鸡蛋煎或炸熟作成蛋松。
    ②锅上火加入少量色拉油,把花椒炸出色,然后加入干红椒丝炒香,再加入烙馍丝、香菜段、碎花生米、鸡蛋松、盐、味精炒匀出锅,装入盘中。食用时可用小盘装烙馍跟上桌。
  特点:香、脆。
  
  一品香卷
  
  原料:烙馍150 g,羊肉110 g,黑鱼肉100 g,苔干40 g,葱15 g,料酒5 g,胡椒粉、孜然各3 g,鸡蛋2个,姜少许,淀粉、面包糠适量,盐、味精、色拉油。
  制作:①羊肉、鱼肉斩馅,葱和苔干均切成末,放入碗中,然后加入孜然、胡椒粉、盐、味精、料酒、少许水淀粉抓上劲待用。
  ②烙馍切成12 cm大小的方块,用烙馍将馅心包起来,呈春卷形状(口要收好),然后拍粉,拖蛋液,裹面包糠成半成品。
  ③生坯放入五成的油锅中先定型,然后在温油锅中养熟,热油炸酥装盘即可。
  特点:外脆里嫩,鲜香可口。
其他文献
“年晚煎堆,人有我有。”“疏烧谢灶廿三天,白蔗条长白桔圆。爆谷声声除夕近,麻饣追油角庆丰年。”上引俗语和羊城竹枝词表明:煎堆是粤语地区春节必备的年宵品之一,炸煎堆是广州一带居民年晚迎春的一项民俗活动。  炸煎堆的风俗来自中原。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玉金仙姑爱上了凡间一个烧灶的穷小伙。玉皇被他俩纯洁的爱情所感动,将女婿封为灶王爷,把女儿封为灶王奶。每逢“小年”时,灶王爷夫妇俩上天拜见玉皇。人间的家家户
天鹅蛋,学名“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tus),烟台人称“大蛤”,为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科、石房蛤属海栖贝类,贝壳大型,壳质极为厚重。老的个体十分膨胀,大者重可达500 g,二龄贝重123 g。贝壳高6.5~8.5 cm,长8.9-10.4 cm,宽4.5-5.8 cm,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但两侧不相等。壳表面灰至深灰色,顶端略带铁锈色,表面无放射肋,具粗糙生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