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幼儿教育又迎来新时期的新的任务。从2001年9月全国《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到今天,2012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十年。30多年以来,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管理机制的转型;基本描绘了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的宏伟蓝图,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游戏课程、情感课程、领域课程、综合主题课程、活动整合课程、五彩缤纷广泛而深刻体现现代大课程论的新课程观。
面对众说纷纭的理论,从事实践工作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和定位,成为课程的主宰者,幼教事业的关键人。在山东省教育科学“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实验研究”课题背景下,我园开展子课题研究“幼儿科学与文学启蒙教育整合研究”。“儿童发展”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关键词,“发展儿童”让教师成为21世纪学前教育的关键人。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关键环节,课程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成为基本问题!究竟怎样对幼儿认知发展目标进行重构和再定位?成为课题的基础准备,随着课题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思考。
一、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幼儿科学与艺术的启蒙教育整合研究”,课程总目标中的认知目标:通过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幼儿在认识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现所认知的科学知识,加深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步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运用教师提供的艺术材料、工具,创造出丰富有儿童特点的、有浅显科学含义的、有创意的、审美的、优秀的作品,起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得到培养⑴。目标内容包括浅显的科学知识,例如声、光、电、磁、四季、生命周期、天文、地理等等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反而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教育效果。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儿童所具有的学习、发现、探究、创造都会得到释放和实现。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能够发现他们是如何好奇地窥探这个世界,也能意识到孩子们如何敏锐地观注细微的事物,包括那些非物质性的,不能一目了然的,没有特定形状的,不受定力约束的。
影子就是细微事物之一。影子如何形成的,幼儿在没有任何概念。对影子的认知只有成人的言语获得。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我妈妈说有太阳时就有影子”。对特定具体事物的感知,往往是以听和模仿成人言语的发音中获得。这时候的言语对幼儿来说,可以成为具体事物的代替物,它能引起幼儿产生与具体事物的感知所具有的同样的反应。由于语言能代替具体事物,对事物能起到抽象概括的作用,因此,在课题总目标要求下,我们选择子课题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绘本,以罗杰斯“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知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光影”这以科学知识的概念学习中为例,要注意多使用语言来促进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并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记住概念。
二、用符合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在贯彻实施认知目标中再定位
教师在贯彻实施活动的规程中,利用多种感官,发展幼儿多角度认知事物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是幼儿认知目标有效学习的科学规律,教师必须认识遵循并加以运用。以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来发展概念。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成分,其学习经验大部分还需感官的刺激而得来。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应积极向幼儿提供各种直接感知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幼儿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概念,如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观察认知事物。在科学实验室里,提供各种能磁化和不能磁化的材料,让幼儿掌握“磁能吸铁”的概念;提供各种能沉浮的物品,让幼儿掌握“物体沉与浮”的概念;提供一些涉及力学、化学、光学内容的探索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相关概念。在种植园与饲养角里,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学习相关的概念,发展认知。
总而言之,只要有了以上丰富的感官经验,幼儿概念的学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以概念来发展幼儿的认知,看来也就非常可行。
三、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张,对幼儿认知学习的过程再定位
教育的实践实现儿童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过程完全根据幼儿的认知,它从幼儿的认知水平而来,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展开,从幼儿产生新的认知而结束。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主张认为知识是生成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例如,对幼儿来说,水是透明的;对小学生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对中学生来说,水是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不同的实践活动,所以知识有不同的生成构建方式。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幼儿搭建发展的平台,高效率的教师善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海涛著《探寻教育原点-幼儿科学与艺术教育整合导论》黄河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61页
[2]陈帼眉 姜勇著 《幼儿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面对众说纷纭的理论,从事实践工作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和定位,成为课程的主宰者,幼教事业的关键人。在山东省教育科学“幼儿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实验研究”课题背景下,我园开展子课题研究“幼儿科学与文学启蒙教育整合研究”。“儿童发展”真正成为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关键词,“发展儿童”让教师成为21世纪学前教育的关键人。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成为关键环节,课程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成为基本问题!究竟怎样对幼儿认知发展目标进行重构和再定位?成为课题的基础准备,随着课题的开展,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思考。
一、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学习理论作为认知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幼儿科学与艺术的启蒙教育整合研究”,课程总目标中的认知目标:通过科学与艺术启蒙教育整合,幼儿在认识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自由地表现所认知的科学知识,加深其对科学知识的认识;逐步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简单问题,运用教师提供的艺术材料、工具,创造出丰富有儿童特点的、有浅显科学含义的、有创意的、审美的、优秀的作品,起智力因素得到提高,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得到培养⑴。目标内容包括浅显的科学知识,例如声、光、电、磁、四季、生命周期、天文、地理等等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反而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教育效果。好奇心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儿童所具有的学习、发现、探究、创造都会得到释放和实现。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能够发现他们是如何好奇地窥探这个世界,也能意识到孩子们如何敏锐地观注细微的事物,包括那些非物质性的,不能一目了然的,没有特定形状的,不受定力约束的。
影子就是细微事物之一。影子如何形成的,幼儿在没有任何概念。对影子的认知只有成人的言语获得。师:“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我妈妈说有太阳时就有影子”。对特定具体事物的感知,往往是以听和模仿成人言语的发音中获得。这时候的言语对幼儿来说,可以成为具体事物的代替物,它能引起幼儿产生与具体事物的感知所具有的同样的反应。由于语言能代替具体事物,对事物能起到抽象概括的作用,因此,在课题总目标要求下,我们选择子课题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绘本,以罗杰斯“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认知目标的制定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光影”这以科学知识的概念学习中为例,要注意多使用语言来促进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并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记住概念。
二、用符合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在贯彻实施认知目标中再定位
教师在贯彻实施活动的规程中,利用多种感官,发展幼儿多角度认知事物能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是幼儿认知目标有效学习的科学规律,教师必须认识遵循并加以运用。以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来发展概念。在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思维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直觉行动成分,其学习经验大部分还需感官的刺激而得来。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中,应积极向幼儿提供各种直接感知与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使幼儿较好地掌握相关的概念,如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触觉等感知观察认知事物。在科学实验室里,提供各种能磁化和不能磁化的材料,让幼儿掌握“磁能吸铁”的概念;提供各种能沉浮的物品,让幼儿掌握“物体沉与浮”的概念;提供一些涉及力学、化学、光学内容的探索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掌握相关概念。在种植园与饲养角里,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及学习相关的概念,发展认知。
总而言之,只要有了以上丰富的感官经验,幼儿概念的学习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以概念来发展幼儿的认知,看来也就非常可行。
三、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张,对幼儿认知学习的过程再定位
教育的实践实现儿童的发展,实践的内容和过程完全根据幼儿的认知,它从幼儿的认知水平而来,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展开,从幼儿产生新的认知而结束。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主张认为知识是生成的,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接传授的。例如,对幼儿来说,水是透明的;对小学生来说,水是无色无味的;对中学生来说,水是两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结合。主体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不同的实践活动,所以知识有不同的生成构建方式。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幼儿搭建发展的平台,高效率的教师善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黄海涛著《探寻教育原点-幼儿科学与艺术教育整合导论》黄河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61页
[2]陈帼眉 姜勇著 《幼儿教育心理学》 学习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