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男性,31岁,因脐部皮损3周迅速扩大来度科就诊。检查:在脐部发现一个有轻度触痛的圆顶状肿物,直径2.5cm,中央有火山口样溃疡,覆盖脓性分泌物。全身检查除轻度弥散性头部脱发外,无其他异常。临床诊断为感染的角化棘皮瘤,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和邻氯青霉素治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性,31岁,因脐部皮损3周迅速扩大来度科就诊。检查:在脐部发现一个有轻度触痛的圆顶状肿物,直径2.5cm,中央有火山口样溃疡,覆盖脓性分泌物。全身检查除轻度弥散性头部脱发外,无其他异常。临床诊断为感染的角化棘皮瘤,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和邻氯青霉素治疗。
其他文献
本文对212例麻风病人(结核样型占22.16%,界线类占25.94%,瘤型占46.22%,未定类占5.68%)的400只眼进行了研究,以滤纸吸泪试验(Schirmer试验)和泪膜融化时问(Breek-uptime,BK UT)测定了所有患者角膜表面泪膜(tear film)的稳定性。
潜伏性梅毒的诊断主要根据为无梅毒临床表现,脑脊液正常,而重复经典血清学反应(KCP――俄文)和特异性(螺旋体)血清学反应阳性.
作者报告3例罕见的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炎,为早期二期梅毒的最初表现。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23~29岁。均为右眼视力严重减退。
将致病的性苍白螺旋体同组织细胞共同培养,能形成微小集落,吸附到组织细胞上.这种附着延长了螺旋体有活力的时间,表现为保持运动和致病力的时间延长.本文用25例5个不同病期的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用螺旋体收获24小时后做的延迟试验和当天做的直接试验,研究了在致病性Nichols螺旋体和人成纤维细胞的共培养中血清对螺旋体粘连能力的作用.
根据不同作者的研究,在特应性体质患者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高于、相等于或低于非特应性体质者.作者等利用比利时3个接触性皮炎研究中心接受斑试的4362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分2组,特应性体质患者组935例(21.4%),非特应性患者组3427例(78.6%).研究项目如下: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接触变应原的种类、主要变应原.
作者通过常规组织学检查和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的免疫过氧化酶染色,以寻找Sweet综合征皮肤血管炎和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证据.共检查15例患者(女12例,男3例),一些病例出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皮疹、关节痛和结合膜炎等典型症状.其中1例同时有B细胞淋巴瘤,随后发生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例发生急性胰腺炎,1例一年后发生急性髓性白血病,另1例妊娠16周.
患者男,54岁,1973年有2年稀便史及肛周脓肿,余正常,用抗生素后改善。1980年又发现一肛周脓肿及腹股沟淋巴结病,检查发现肛周有2条窦道,但无瘘管,腹股沟淋巴结和肉芽组织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
硬化性粘液水肿(全身性粘液水肿性苔藓)是一种罕见的纤维粘蛋白性结缔组织病,由Gottron于1954年最早报道,其临床特征为皮肤腊样丘疹伴受累皮肤的硬化,多数病人有血清单克隆丙球蛋白病。对本病的历史和系统性表现知之甚少。为了解本病的系统性表现,作者复习了1950~1985年间经活检证实为硬化性粘液水肿的19例患者的临床记录。其中10例男性,9例女性,确诊时年龄中位数为53岁,随访7个月~23年(中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是一类较严重的疾病,它以皮肤粘膜轻微机械磨擦后起大疱为特点.目前对这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尤其是水疱形成的机制.近年来通过研究,大多数作者认为与皮肤内蛋白酶的异常有关[1,2,4,6].
自从本世纪初发现银屑病病人皮损处有微血管增生以来,微循环与银屑病的关系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由于微循环变化对各种生理病理因素都十分敏感,因此从微循环角度来研究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进而指导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本文就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一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