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弥补传统板式节点的不足,引入花环齿槽体,构造出一种新型铝合金花环齿槽型组合(FGC)节点.对FGC节点开展平面内抗压性能试验研究,对平面外的抗弯性能进行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并推导出FGC节点在轴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 表明,由于花环齿槽体可有效传递铝合金梁腹板的内力,新型FGC节点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为板式节点的1.36和2.10倍,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也提高了10%~40%.FGC节点的抗压和抗弯能力明显优于板式节点,可用于较大跨度的单层铝合金网壳结构.
【机 构】
: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弥补传统板式节点的不足,引入花环齿槽体,构造出一种新型铝合金花环齿槽型组合(FGC)节点.对FGC节点开展平面内抗压性能试验研究,对平面外的抗弯性能进行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并推导出FGC节点在轴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 表明,由于花环齿槽体可有效传递铝合金梁腹板的内力,新型FGC节点的抗压强度和刚度分别为板式节点的1.36和2.10倍,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也提高了10%~40%.FGC节点的抗压和抗弯能力明显优于板式节点,可用于较大跨度的单层铝合金网壳结构.
其他文献
以环境遥感课程为例,探索了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模式.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挖掘、梳理了环境遥感课程的思政元素,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采用过程化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显著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初步显现.本课程的思政建设模式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专业课程.
从“实有”人房数据应用需求出发,分析了“实有”人房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以独立地理实体单元为特征的数据质量控制、地理实体空间化、多尺度实体数据构建、数据更新等方面需求,在建立“实有”人房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及结构设计基础上,建立了面向地理实体的广州市“实有”人房数据库,为“实有”人房数据的广泛应用建立了一致性的数据处理与数据库建设方法.
以“网络分析”教学单元为例,阐述了信息化教学在落实教学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及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中的具体设计方法及成效,并对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措施,为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和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基于科学的评价方法,构建1套指标评价体系,通过8个步骤,从30个目标古镇的资源本底、产品服务、好耍爆点三大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客观、全面、科学地对重庆古镇进行评价,为游客在古镇出游时提供选择参考,同时为古镇的提升提供指导.
以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为例,在阐明GIS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文献检索教学、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讨论了融合GIS学科特点的课程教学设置,探索面向GIS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调整与优化体系,旨在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开设该课程或者进行课程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为例,深入分析了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等4个方面探索了遥感类课程教学实习改革的具体方案,以期为地球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为研究温度或地震荷载作用下H形钢桩基的受力性能,分别开展了平衡与非平衡土压力状态下H形钢桩基-土相互作用拟静力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整体桥H形钢桩基桩侧土抗力、桩身应变和弯矩等.结果 表明,不平衡土压力会对正向加载下的桩基受力性能产生显著影响,但对负向加载下的影响不大.桥台-H形钢桩(AHP)试件和台后不平衡土压力下H形钢桩(UHP)试件正向加载时的桩侧土抗力、桩身应变和弯矩显著大于负向加载,而平衡土压力状态下的H形钢桩(HP)试件正向与负向加载时的桩侧土抗力、桩身应变和弯矩基本一致.AHP试件的桩侧土抗力
利用Python网络爬虫获取了前程无忧网站地理信息科学(GIS)专业相关的5484条有效招聘岗位数据,借助词频云图等,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岗位数量与区域分布等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人才需求单位大多数分布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且与研究区内地理信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与高校数量密切关联.
为了明确张家口市联通基站引起的电磁辐射污染情况,对张家口内1137座联通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所监测的基站电磁辐射综合场强的最大值为6.16μW/cm2,低于国家规定管理目标限值8μW/cm2,通过监测获取的结果可知,电磁辐射强度综合场强的区间主要分布在0.1~2V/m之间,占总监测点位的95%以上,由此可说明张家口市受联通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污染状况较小.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遥感物理基础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类本科专业的大类平台课,是后续专业课的基础.针对遥感物理基础课程内容在全国各高校过度差异化的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组织和设计建议,以电磁波原理及应用为出发点,分章节论述了相关知识点及其联系,并设计了教学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程的知识.同时对该课程与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