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高一(16)班期中考后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下课铃刚响,电脑教室门口已经挤满了一群学生,还没等我宣布进教室,就有好些学生已经当着我的面闪了进去,直冲最后一排。我一看,一些已抢占到“有利地形”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下载《梦幻西游》客户端,专心致志地玩起来。另一部分学生就围在电脑屏幕旁津津有味地看着,在屏幕上指指点点。教室里乱哄哄的,玩游戏的学生从最初寥寥可数的二三个,扩大到十几个,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存在。
看到这一情景,我真有些动怒,以前对学生们课堂玩游戏苦口婆心地教育过,可硬梆梆的道理他们根本不会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会让他们心服口服呢?这时想起前几天报纸上讲的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觉得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看着电脑屏幕前一张张兴奋的脸,我心里有了对策。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声响起)
我首先通过Lan Star教育平台控制学生机屏幕。学生开始抬头看着我,有些学生有点不高兴地嘀嘀咕咕。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次辩论赛,老师对胜方有重奖。
学生面面相觑,出乎意料。
师:辩论的题目是《网络游戏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教室一下热闹起来,有些学生开始大声地讨论着。
师:我们班共分为两组,即正方(弊大于利)和反方(利大于弊)。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世界的距离,但事物有利就有弊,网络游戏也如此……接下来,老师就请正反双方同学各发表一下你对玩网络游戏的高见(学生们这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生1(正):我认为玩网络游戏容易分散我们的学习精力,转移学习兴趣。我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自制能力较差,玩物丧志,就我班几个常玩游戏的同学来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热情低落。如张某某同学,完成作业以是否让玩游戏作为交换条件,不让玩游戏就不做作业,做多长时间作业要玩多长时间的游戏,结果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生2(反):我现在感觉很烦,数学、语文、英语、周考、月考、期中考……课余时间我大部分在玩电脑游戏,联众、反恐精英、QQ幻想等,我认为变化多端的游戏满足了我在紧张学习压力下的新奇感和紧张刺激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游戏给了我一种“成功的感觉”,也为自己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色彩,放松了自己。
教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班里几个爱玩游戏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叫“好”。
生3(正):我认为玩电脑有损身心健康。电脑屏幕具有一定的电磁辐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电脑,会引起神经衰弱、视力下降等不利于我们身心发展的疾病。经我班李某某同学关于近视眼的一项调查表明,常玩游戏的同学视力100%低于较少玩游戏的同学。前面所提到的张某某同学,视力已达到500多度。长时间心情紧张地坐在电脑前,不良的坐姿也可能引起脊椎畸形发育,甚至“驼背”。
生4(反):玩电脑游戏可以锻炼我们灵活的应变能力。大家有所不知,现在社会上开发的三维动画游戏,有军事方面的(红色警报)、有经济投资方面的(大富翁系列)、有侠客型的(如仙剑奇侠传)、有足球(FIFA系列)的、有斗智斗勇的(帝国时代)……因此玩这些游戏,要求我们有清醒的头脑,灵活的键盘操作,及时的判断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所以说游戏在提高我们的应变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完全支持!
……
辩论赛激烈地进行着,学生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看着时机成熟,我便给学生放了一段网络视频。大屏幕上闪动出一幕幕悲剧:学生混迹于网吧,沉溺于游戏……像“17岁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亲手杀死奶奶”、“小学生网吧里狂打游戏,还要提刀砍亲娘”、“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昔日学习尖子服毒身亡”等画面,直逼耳目,触目惊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阅读《贪恋网游,为抢劫37元竟砍死69岁老人》报道中记者采访该少年的一段对话(下文小强为化名)。
记者:“为什么非要杀死那个老人?”
小强:“我以为他有十多万呢。”
记者:“你小小年纪要那么多钱干吗?”
小强:“上网。”
记者:“杀人的时候不害怕吗?”
小强:“不怕。可能是游戏玩多了,我就觉得我像是游戏里的人物,拿着枪把敌人打倒,然后他就流血了。感觉还挺兴奋……”
记者:“你知道杀人的后果吗?”
小强:“当时根本没想,觉得死就死了吧。”
记者:“出去以后还上网玩游戏吗?”
小强:“再也不玩了。”(不好意思地苦笑)
师:年仅13岁的花季少年为筹钱上网,竟手持锤子和斧头将一名手无还击之力的69岁老人杀死,而这位老人竟然是孩子的舅爷!老人走了,没有像游戏里的人那样起死回生。同学们,在这个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少年稚嫩的双手怎会沾染亲人的鲜血?这值得我们一起深思啊!
生:(课堂上霎时变得静悄悄的,我一看,那几个特别爱玩游戏的学生表情也变得比较严肃了。)
师:(下课铃声响起)这一堂课,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发言,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在大家面前,老师为你们的表现感到高兴。日常生活中,我们目睹了身边的人因为游戏而荒废学业、贻误青春,也有人因为游戏而思维敏捷、办事干练。这让我想起一位老中医说过的一句话:是药三分毒。救死扶伤的药尚且如此,更何况网络游戏呢。所以,对于游戏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后,我和本班56名学生一起制定了游戏宣言:“控制游戏的人,在游戏中寻找乐趣;被游戏控制的人,在虚幻中失去自我。健康的游戏,轻松快乐;沉迷于游戏,玩物丧志。”而后,我们将该宣言贴在电脑教室的墙壁上。
在这一节课上,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痴迷于玩网络游戏,我并没有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一样硬性规定学生不准玩游戏,立刻切断电脑教室的网络,生硬地告诫学生游戏的危害性有多大。那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相反给学生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中生成,让学生的观点在辩论中形成,加上直观的网络视频及《贪恋网游,为抢劫37元竟砍死69岁老人》的报道,直逼耳目,可以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最后,游戏宣言制定水到渠成,使这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第一中学)
看到这一情景,我真有些动怒,以前对学生们课堂玩游戏苦口婆心地教育过,可硬梆梆的道理他们根本不会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会让他们心服口服呢?这时想起前几天报纸上讲的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为什么不能打开?而且还要‘绝对’?”潘多拉越想越觉得奇怪。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忍不住打开了盒子。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被潘多拉打开后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间。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做“潘多拉效应”。看着电脑屏幕前一张张兴奋的脸,我心里有了对策。
(“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声响起)
我首先通过Lan Star教育平台控制学生机屏幕。学生开始抬头看着我,有些学生有点不高兴地嘀嘀咕咕。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举行一次辩论赛,老师对胜方有重奖。
学生面面相觑,出乎意料。
师:辩论的题目是《网络游戏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教室一下热闹起来,有些学生开始大声地讨论着。
师:我们班共分为两组,即正方(弊大于利)和反方(利大于弊)。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世界的距离,但事物有利就有弊,网络游戏也如此……接下来,老师就请正反双方同学各发表一下你对玩网络游戏的高见(学生们这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生1(正):我认为玩网络游戏容易分散我们的学习精力,转移学习兴趣。我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心理自制能力较差,玩物丧志,就我班几个常玩游戏的同学来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热情低落。如张某某同学,完成作业以是否让玩游戏作为交换条件,不让玩游戏就不做作业,做多长时间作业要玩多长时间的游戏,结果导致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不及时完成,学习成绩每况愈下。
生2(反):我现在感觉很烦,数学、语文、英语、周考、月考、期中考……课余时间我大部分在玩电脑游戏,联众、反恐精英、QQ幻想等,我认为变化多端的游戏满足了我在紧张学习压力下的新奇感和紧张刺激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游戏给了我一种“成功的感觉”,也为自己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色彩,放松了自己。
教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班里几个爱玩游戏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叫“好”。
生3(正):我认为玩电脑有损身心健康。电脑屏幕具有一定的电磁辐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电脑,会引起神经衰弱、视力下降等不利于我们身心发展的疾病。经我班李某某同学关于近视眼的一项调查表明,常玩游戏的同学视力100%低于较少玩游戏的同学。前面所提到的张某某同学,视力已达到500多度。长时间心情紧张地坐在电脑前,不良的坐姿也可能引起脊椎畸形发育,甚至“驼背”。
生4(反):玩电脑游戏可以锻炼我们灵活的应变能力。大家有所不知,现在社会上开发的三维动画游戏,有军事方面的(红色警报)、有经济投资方面的(大富翁系列)、有侠客型的(如仙剑奇侠传)、有足球(FIFA系列)的、有斗智斗勇的(帝国时代)……因此玩这些游戏,要求我们有清醒的头脑,灵活的键盘操作,及时的判断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所以说游戏在提高我们的应变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完全支持!
……
辩论赛激烈地进行着,学生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看着时机成熟,我便给学生放了一段网络视频。大屏幕上闪动出一幕幕悲剧:学生混迹于网吧,沉溺于游戏……像“17岁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亲手杀死奶奶”、“小学生网吧里狂打游戏,还要提刀砍亲娘”、“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昔日学习尖子服毒身亡”等画面,直逼耳目,触目惊心!紧接着我又让学生阅读《贪恋网游,为抢劫37元竟砍死69岁老人》报道中记者采访该少年的一段对话(下文小强为化名)。
记者:“为什么非要杀死那个老人?”
小强:“我以为他有十多万呢。”
记者:“你小小年纪要那么多钱干吗?”
小强:“上网。”
记者:“杀人的时候不害怕吗?”
小强:“不怕。可能是游戏玩多了,我就觉得我像是游戏里的人物,拿着枪把敌人打倒,然后他就流血了。感觉还挺兴奋……”
记者:“你知道杀人的后果吗?”
小强:“当时根本没想,觉得死就死了吧。”
记者:“出去以后还上网玩游戏吗?”
小强:“再也不玩了。”(不好意思地苦笑)
师:年仅13岁的花季少年为筹钱上网,竟手持锤子和斧头将一名手无还击之力的69岁老人杀死,而这位老人竟然是孩子的舅爷!老人走了,没有像游戏里的人那样起死回生。同学们,在这个高度文明、发达的社会,少年稚嫩的双手怎会沾染亲人的鲜血?这值得我们一起深思啊!
生:(课堂上霎时变得静悄悄的,我一看,那几个特别爱玩游戏的学生表情也变得比较严肃了。)
师:(下课铃声响起)这一堂课,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发言,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在大家面前,老师为你们的表现感到高兴。日常生活中,我们目睹了身边的人因为游戏而荒废学业、贻误青春,也有人因为游戏而思维敏捷、办事干练。这让我想起一位老中医说过的一句话:是药三分毒。救死扶伤的药尚且如此,更何况网络游戏呢。所以,对于游戏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课后,我和本班56名学生一起制定了游戏宣言:“控制游戏的人,在游戏中寻找乐趣;被游戏控制的人,在虚幻中失去自我。健康的游戏,轻松快乐;沉迷于游戏,玩物丧志。”而后,我们将该宣言贴在电脑教室的墙壁上。
在这一节课上,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在课堂上痴迷于玩网络游戏,我并没有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一样硬性规定学生不准玩游戏,立刻切断电脑教室的网络,生硬地告诫学生游戏的危害性有多大。那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相反给学生提供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让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中生成,让学生的观点在辩论中形成,加上直观的网络视频及《贪恋网游,为抢劫37元竟砍死69岁老人》的报道,直逼耳目,可以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最后,游戏宣言制定水到渠成,使这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