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何培养学习小主人?,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始之行”教育理念,与《墨辩》提出的“亲知”,“闻知”,“说知”不谋而合,将闻知、说知均安置于亲知中,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始之行”这一重要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践行陶行知和墨子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小先生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第一位“小老师”出山——亲知践行,小试牛刀
第一任“小老师”,是班长李刘忆然同学,一个很能干的数学课代表。那时,因会议、活动、学习较多,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外出一段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每走之前,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安排她每天讲什么,由微信视频试讲沟通,回来之后因为赶进度,她上过的课我基本也不再重复。所以,她极其认真地行使做老师的权利,有模有样地上课,布置作业,再分配大组长批改、订正作业。
记得分管教学的校长曾站在后面听忆然同学上课。李刘忆然熟练有加地上课起立,随后用红色粉笔板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并在板书一侧打个“?”。“学贵有疑,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昨天预习中的疑问?或者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发问?”……,学生们的问题经过“小李老师”的梳理,有条理地的记录在课题的下方,“让我们带着‘本节课的除法和上节课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又该怎样转化为旧问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的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小老师的讲课还在继续,校长却走出了课堂,打起了我的电话:好家伙,学生的水平了不得啊,这课上得跟老师一样!
这样的尝试给了我“关于学生讲课”全新的认识。所谓“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正是“亲身而行”让孩子真正走入学习,唤醒了向学的内动力。于是,我郑重其事地琢磨着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数学小讲堂”的念头油然而生,不如尝试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上课,自己管理课堂。
二、小组“老师”出讲——闻知同行。深入思考
有了序曲,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小学生毕竟知识储备有限,于是“小组教师”成了互助合作的良好讲学方式。一如“闻知”,或由教师传授,或由书本获取,或从旁人处得来。
于是,笔者大胆尝试,将每节课课前的3分钟复习时间,改为“小组教师讲堂”。放学前及时告知第二天开讲内容,小组合作准备,让讲课的对象由老师变为学生。身边的同学当老师,对于孩子们来说,很有意思,吸引力确实挺大。而这种“有意思”和“吸引力”会集中小学生所有的注意力去关注课堂,去思考问题。
每一组站到讲台前讲课,每个人都要有所准备。起初,会有一两个优生霸占讲台成为主角,慢慢地中等生也走进前台有所补充,学困生也会主动分担板书。一个多月的尝试,小组讲学已经有声有色,孩子们会自觉思考,怎样分工合作讲课最受大家欢迎?板书怎样才有序并突出重点?有讲有问,问从何来?台下的学生们可能提出什么问题?所问的问题该怎样对答?
看着孩子们三个一堆四个一群的热闹,我心中偷偷窃喜。这样的准备过程,不就是我们追求的真学习的过程吗?他们会比平时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习的效果定然优于平时老师的教、学生的学。
三、“数学讲堂”开花——说知内化,形成素养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百千分之九十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博弈,“数学讲堂”之花盛开于课堂。
孩子们从最初的三言兩语,逐渐过渡为不仅知道该讲什么,还会进一步关注是否流畅地把意思表达清楚,同时还要像老师一样的提问、板书,融合“八方”的表达。讲的同时还要管理课堂,发现开小差的学生及时提醒,甚至有的小老师还开始了巡视,选择正确率高的学生做小老师下位当堂批改学困生的作业,还评出优秀辅导奖……
正是这些“小讲师”的榜样力量,带动着更多的孩子在“数学讲堂”中成长。今天你讲得的好,明天我一定讲得比你更好!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准备得的充分,谁讲得的好,谁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正是这样的“说知”,使引领无须需多言,让学习成为自主性的需求。
适时的放手是为了更好地成长,这种成长是自内而外的,于孩子而言将会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行是知之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身为教师的我们本应以行为舟,唤醒孩子内心的成长,驶向素养的彼岸。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践行陶行知和墨子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小先生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第一位“小老师”出山——亲知践行,小试牛刀
第一任“小老师”,是班长李刘忆然同学,一个很能干的数学课代表。那时,因会议、活动、学习较多,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要外出一段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周。每走之前,我都会根据教学内容进程安排她每天讲什么,由微信视频试讲沟通,回来之后因为赶进度,她上过的课我基本也不再重复。所以,她极其认真地行使做老师的权利,有模有样地上课,布置作业,再分配大组长批改、订正作业。
记得分管教学的校长曾站在后面听忆然同学上课。李刘忆然熟练有加地上课起立,随后用红色粉笔板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并在板书一侧打个“?”。“学贵有疑,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昨天预习中的疑问?或者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发问?”……,学生们的问题经过“小李老师”的梳理,有条理地的记录在课题的下方,“让我们带着‘本节课的除法和上节课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又该怎样转化为旧问题?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的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小老师的讲课还在继续,校长却走出了课堂,打起了我的电话:好家伙,学生的水平了不得啊,这课上得跟老师一样!
这样的尝试给了我“关于学生讲课”全新的认识。所谓“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正是“亲身而行”让孩子真正走入学习,唤醒了向学的内动力。于是,我郑重其事地琢磨着如何把课堂交给学生,“数学小讲堂”的念头油然而生,不如尝试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上课,自己管理课堂。
二、小组“老师”出讲——闻知同行。深入思考
有了序曲,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小学生毕竟知识储备有限,于是“小组教师”成了互助合作的良好讲学方式。一如“闻知”,或由教师传授,或由书本获取,或从旁人处得来。
于是,笔者大胆尝试,将每节课课前的3分钟复习时间,改为“小组教师讲堂”。放学前及时告知第二天开讲内容,小组合作准备,让讲课的对象由老师变为学生。身边的同学当老师,对于孩子们来说,很有意思,吸引力确实挺大。而这种“有意思”和“吸引力”会集中小学生所有的注意力去关注课堂,去思考问题。
每一组站到讲台前讲课,每个人都要有所准备。起初,会有一两个优生霸占讲台成为主角,慢慢地中等生也走进前台有所补充,学困生也会主动分担板书。一个多月的尝试,小组讲学已经有声有色,孩子们会自觉思考,怎样分工合作讲课最受大家欢迎?板书怎样才有序并突出重点?有讲有问,问从何来?台下的学生们可能提出什么问题?所问的问题该怎样对答?
看着孩子们三个一堆四个一群的热闹,我心中偷偷窃喜。这样的准备过程,不就是我们追求的真学习的过程吗?他们会比平时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习的效果定然优于平时老师的教、学生的学。
三、“数学讲堂”开花——说知内化,形成素养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百千分之九十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一次次的试讲、一次次的博弈,“数学讲堂”之花盛开于课堂。
孩子们从最初的三言兩语,逐渐过渡为不仅知道该讲什么,还会进一步关注是否流畅地把意思表达清楚,同时还要像老师一样的提问、板书,融合“八方”的表达。讲的同时还要管理课堂,发现开小差的学生及时提醒,甚至有的小老师还开始了巡视,选择正确率高的学生做小老师下位当堂批改学困生的作业,还评出优秀辅导奖……
正是这些“小讲师”的榜样力量,带动着更多的孩子在“数学讲堂”中成长。今天你讲得的好,明天我一定讲得比你更好!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准备得的充分,谁讲得的好,谁就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正是这样的“说知”,使引领无须需多言,让学习成为自主性的需求。
适时的放手是为了更好地成长,这种成长是自内而外的,于孩子而言将会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行是知之始”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身为教师的我们本应以行为舟,唤醒孩子内心的成长,驶向素养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