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有效地提高小学五、六年级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消除怕写作文的心理,使其愿意写作,应该和语文核心素养同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使其作文时有材料可写;重视“说”与“写”等,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核心素养;同步;积累;兴趣;总结思考;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妙笔生花”是我们写作向往的一种境界,“妙语连珠”是我们写作追求的一种愿望,“妙手可得”更是我们厚积之后的薄发。然而,多数学生怕写作文,觉得作文难。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我认为应该紧抓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力求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同步。
一、和学生观察、积累的能力同步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材料。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材料,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写作。比如写日记,有些学生总是苦于没有内容可写,怎么办?我就启发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观察:一是观察家里的人和事,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二是观察学校生活,到学校的老师、同学中去找材料;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可真不少!三是观察大自然,看看天、望望地,周围的花草树木鸟叫虫鸣……观察的意识增强了,观察能力也逐渐得到培养。学生日记的题材丰富了,内容充实了,作文的兴趣也随之有效地激发起来。同学们慢慢懂得了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写起,作文没有那么难!
二、和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同步
要写好作文,需要广泛的阅读。因此我鼓励五六年级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报,并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交流,还从网络上搜寻适合学生看的好书,购买回来放到“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阅读,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孩子买一两本有意义的课外读物。通过坚持,可供孩子阅读的书籍多起来,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见识面也增长起来。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还鼓励学生从中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坚持每天至少积累5个好词,一个好句,积少成多。指导学生对积累的词汇加以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为了避免词汇积累有名无实,还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证阅读时间落实;二是定期检查,展示好词佳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享受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三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句等,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语感。学生对那些优美词句会不由自主地加以运用,积累的目的就达到了,作文水平就得到有效提高。
三、和“说”与“写”的培养同步
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联系起来,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学生的习作“介绍你的小伙伴”时,要介绍人物的外貌,我就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好朋友,长得怎么样?有些什么特征?在小组内介绍介绍,再挑选出有特色的,在班上说一说,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猜一猜是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如何介绍人物他们就越来越熟练了。这时我再引导他们总结方法,用外貌描写的方法描写人物,如写人物的长相和身材,都要抓住特征和神态,做到写谁像谁,使读者如见其人。通过“说”然后写,学生写作的难度降低,书面表达就通顺了很多。
四、善用例文,和启发激思的养成同步
作文训练我认为应当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启发学生通过对例文的学习,从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思考自己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如我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小嘎子”“站、围、蹦、抓……”动作,体会其特点,那就是机敏顽皮、富有心计;抓住“小胖墩儿”“站、塌、合、 转……”的行动来体会其沉稳、憨厚老实、以实力胜对手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小嘎子,小胖墩儿进行对比描写的作用,即用小胖墩儿的沉稳,老实反衬小嘎子的富有心计、机敏顽皮。学生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我再适时引导总结写人作文的写法,学生就容易掌握如何寫人的方法:1.写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2.抓住人物的特点。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3.选用典型事例;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4.运用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人物。
范文的作用发挥好了,方法的总结就水到渠成。但是还不够,还要激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仿写时要注意提高独立性、创造性和辨别力,防止盲目模仿。
总之,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学习,要引领学生不断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写作;指导学生善于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思考,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起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同步,学生由“怕”写变“乐”写,作文水平就会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作文;核心素养;同步;积累;兴趣;总结思考;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妙笔生花”是我们写作向往的一种境界,“妙语连珠”是我们写作追求的一种愿望,“妙手可得”更是我们厚积之后的薄发。然而,多数学生怕写作文,觉得作文难。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我认为应该紧抓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力求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同步。
一、和学生观察、积累的能力同步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也就活泼地流个不歇。”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材料。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材料,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进行写作。比如写日记,有些学生总是苦于没有内容可写,怎么办?我就启发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观察:一是观察家里的人和事,什么人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二是观察学校生活,到学校的老师、同学中去找材料;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同学们喜欢的活动可真不少!三是观察大自然,看看天、望望地,周围的花草树木鸟叫虫鸣……观察的意识增强了,观察能力也逐渐得到培养。学生日记的题材丰富了,内容充实了,作文的兴趣也随之有效地激发起来。同学们慢慢懂得了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身边,从自己的生活写起,作文没有那么难!
二、和学生阅读、积累的能力同步
要写好作文,需要广泛的阅读。因此我鼓励五六年级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报,并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尽可能地把个人的藏书拿到这里来交流,还从网络上搜寻适合学生看的好书,购买回来放到“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阅读,此外在每年的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作业,那就是让家长给孩子买一两本有意义的课外读物。通过坚持,可供孩子阅读的书籍多起来,学生的阅读面拓宽了,语言积累丰富了,见识面也增长起来。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还鼓励学生从中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坚持每天至少积累5个好词,一个好句,积少成多。指导学生对积累的词汇加以理解、分类、优化和运用。为了避免词汇积累有名无实,还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证阅读时间落实;二是定期检查,展示好词佳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享受读书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三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词义,用自己的感情朗读词句等,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培养语感。学生对那些优美词句会不由自主地加以运用,积累的目的就达到了,作文水平就得到有效提高。
三、和“说”与“写”的培养同步
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联系起来,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学生的习作“介绍你的小伙伴”时,要介绍人物的外貌,我就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好朋友,长得怎么样?有些什么特征?在小组内介绍介绍,再挑选出有特色的,在班上说一说,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来猜一猜是谁。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如何介绍人物他们就越来越熟练了。这时我再引导他们总结方法,用外貌描写的方法描写人物,如写人物的长相和身材,都要抓住特征和神态,做到写谁像谁,使读者如见其人。通过“说”然后写,学生写作的难度降低,书面表达就通顺了很多。
四、善用例文,和启发激思的养成同步
作文训练我认为应当发挥例文的示范作用,启发学生通过对例文的学习,从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思考自己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如我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抓住“小嘎子”“站、围、蹦、抓……”动作,体会其特点,那就是机敏顽皮、富有心计;抓住“小胖墩儿”“站、塌、合、 转……”的行动来体会其沉稳、憨厚老实、以实力胜对手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把小嘎子,小胖墩儿进行对比描写的作用,即用小胖墩儿的沉稳,老实反衬小嘎子的富有心计、机敏顽皮。学生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我再适时引导总结写人作文的写法,学生就容易掌握如何寫人的方法:1.写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2.抓住人物的特点。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3.选用典型事例;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4.运用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人物。
范文的作用发挥好了,方法的总结就水到渠成。但是还不够,还要激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仿写时要注意提高独立性、创造性和辨别力,防止盲目模仿。
总之,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学习,要引领学生不断积累,在积累中学习写作;指导学生善于总结,在总结中不断思考,并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起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同步,学生由“怕”写变“乐”写,作文水平就会水涨船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