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与治理

来源 :广东青年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aaxz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在帮助个体建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构筑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我国中小学生志愿服务雏形始于20世纪的“学雷锋活动”.改革开放后,中国志愿服务包括中小学志愿服务进入发展快车道.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2008年成为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元年.目前,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政府推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学校普遍建立学生志愿者队伍;活动和项目从校内走向校外和服务基地;社会志愿服务力量为中小学志愿服务发展注入活力.进入新时代,中小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目标愈加清晰.在落实“双减”政策下,建议从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措并举推进品牌建设、全方位加强保障等三个方面推进中小学志愿服务的发展和治理.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反映青年社会心态的网络流行词不断地涌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高频网络词语的流行,既是当下青年群体面对压力时以语言载体表达的抗拒方式,又是一些青年工作生活状态的间接体现,更反映出亚文化状态下部分青年真实的职场感受.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体下,个体并非都处在光鲜的职场C位,适当的调侃或吐槽是一种疏解压力的表现.但“躺平”所表达的放弃奋斗的人生态度,其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当“躺平”成为群体行为时,极易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对此应予以充分重视.从西方国家的矫治经验看,对不良
“躺平”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在少数青年就业者中出现.本文运用了需要层次论,依托全国相关数据,分析青年就业者缘何“躺平”,从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来引导青年就业者突破“躺平”,真正实现自我需要.研究发现,少数青年就业者之所以选择“躺平”,其根本原因是生理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这对我国的社会影响,从内因方面看,“躺平”一族要正视现实,找准自身定位;从外因方面看,社会应该提供青年一代更多的发展渠道和奋斗机遇.研究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选择“躺平”的青年不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