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开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卷,我们把坐标点定在一个叫做东晋的朝代,在这样一个军阀混乱,战火纷飞的时代,一个叫陶潜的人在思想上搅动了后代几千年,直到今日仍未停息。
关键词:陶渊明;坚持自我;接纳自我
在诗作上,他没有李白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没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酸,也没有苏轼那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但是李白喜欢他,杜甫喜欢他,白居易喜欢他,辛弃疾喜欢他,天才的苏轼更喜欢他!
我们不禁惊呼,那个在种豆南山下的男子,那个结庐在人境的退隐之人,到底具备了怎样的魅力?使后世万千粉絲为他倾倒?
一、 他接纳自我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可以跟战国有一比,战火纷飞,门阀制度的巨大压力使他看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何去何从,虽然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但是溪族的血缘标志没有改变他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洪流中被侮辱的结局,他们的家庭被当时的人谩骂为“溪狗”,追求血统源流的东晋王朝虽然也想让陶渊明在这样一个时代去奉献他的些许思维,但是,“风气”的影响终于让陶渊明“节节败退”,他开始在田园中寻找自我的生存价值。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他观察官场后认真的自我接纳。
一个在时代之下,能够接纳自我的人有多重要。阮籍和嵇康是当时对抗司马家族的两个断头者,如果陶渊明真的站位在官场之中,他的下场是不是断头台、毒酒或是白绫,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少了一位田园诗人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二、 他忠于自我
陶渊明的诗歌里咏贫士的,写了十七首。陶渊明六十二岁,称自己是贫士,他写道: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唐代有很多人把归隐当做自己的一种终南捷径,因为这条路中你是会遇到王公大臣,没准一隐万古名。陶渊明不是,田园生活,是他少年便爱的,这是他对生活回馈的最天真的方式。他咏二疏,这是在他知天命的年纪,他向往疏广和疏受叔侄俩立功不居,功成退归的贤达。他咏三良,这是秦国子车氏族的三个儿子,杰出的人才,他感慨仕途可畏。
他也咏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你难以相信这是陶渊明的诗句,大气如虹,甚至衔远山吞长江,很多说,陶渊明是消极避世,是对现实的逃避,他没有宏愿吗?一点儿也不是。陶渊明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在这样的诗歌里总是喜欢用“猛”这样的词汇,这样的猛志是什么?济苍生和复故土!如果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他对于官场的厌恶,但是他写: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他在表扬当时官场中廉正自守的官吏。但是,他发现爱好自然是他的性情,归隐是自己的主观动机,当时乱浊的社会只是客观因素而已。右手是田园,左手是官场,要哪个?
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欲归去,我要归去,我可归去,我便归去。
三、 他坚持自我
任何一个时代下,我们都可以不避讳地说,正直的人道路是坎坷的,甚至说,是没有出路的。那个时代需要趋炎附势、需要狼狈为奸,需要……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除了军阀战乱和门第歧视,还有一个特征:士族所经营的庄园经济的空前发展和封建皇权经济的相对削弱。这种情况下,没有依附“组织”恐怕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没有一个稳妥的政治靠山恐怕更是难以活命,可悲的是,这样的背景就造成了一个很可怕的结果——
“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生命的考验就在眼前,进一步,趋炎一步,有可能是锦衣玉食,但是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固穷守节,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你降低人格,可以把富贵追求来,过上很舒服的日子;你保持尊严,就要承受饥寒困苦。也有人说,真正的成熟就是开始接受自己的残缺和不完美,原谅身边的人和事,坦然面对庸常而琐碎的生活。生活如此,不如随波逐流。可是,陶渊明在四十岁离开官场以后,经历过一次为官的邀约,这是一个著作佐郎的官职,大体是可以掌管编纂国史的要职,这可能是陶渊明人生中所面对的官位中最高的一个了,这也是陶渊明人生之中第六次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入官场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他说。再后来,也有亲朋好友举荐或规劝他做官,他依然拒绝。四十岁,心智已经非常成熟,应该已经到了可以“原谅”官场的年纪,可是,他为什么还要拒绝?因为他对田园爱得深沉。
他的心真的是对世界纯情的,所以在官场和田园中的纠结中流泪,我们难以和陶渊明一起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一个人可以接纳自己,忠于自己,坚持自己,连灵魂都有香气。
公元416年的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这一切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公元420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宋,东晋就此灭亡。陶渊明知道后,遂将名字改为“陶潜”,以“潜”表达“永不出仕”的决心。
这样的人生经历与思考,我们看到了陶潜的家国情怀,他绝对不是遁世后的脱离尘世,他的心还在尘世之中,怀赤子之情,不同的是,他选择了一种更巧妙的方式,这是高洁的开端,也最终形成了“陶渊明式”的独立人格。
黑塞曾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指使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立于这纷繁的人世间,做自己太难了,可是陶渊明却在千年之前的东晋乱世中做了一个超前的典范:我是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我把你们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参考文献:
[1]钱志熙.陶渊明《形影神》的哲学内蕴与思想史位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03):127-138.
作者简介:
张晓蕾,河北省承德市,河北存瑞中学。
关键词:陶渊明;坚持自我;接纳自我
在诗作上,他没有李白那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奇,没有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酸,也没有苏轼那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迈。但是李白喜欢他,杜甫喜欢他,白居易喜欢他,辛弃疾喜欢他,天才的苏轼更喜欢他!
我们不禁惊呼,那个在种豆南山下的男子,那个结庐在人境的退隐之人,到底具备了怎样的魅力?使后世万千粉絲为他倾倒?
一、 他接纳自我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可以跟战国有一比,战火纷飞,门阀制度的巨大压力使他看清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何去何从,虽然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但是溪族的血缘标志没有改变他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洪流中被侮辱的结局,他们的家庭被当时的人谩骂为“溪狗”,追求血统源流的东晋王朝虽然也想让陶渊明在这样一个时代去奉献他的些许思维,但是,“风气”的影响终于让陶渊明“节节败退”,他开始在田园中寻找自我的生存价值。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他观察官场后认真的自我接纳。
一个在时代之下,能够接纳自我的人有多重要。阮籍和嵇康是当时对抗司马家族的两个断头者,如果陶渊明真的站位在官场之中,他的下场是不是断头台、毒酒或是白绫,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少了一位田园诗人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二、 他忠于自我
陶渊明的诗歌里咏贫士的,写了十七首。陶渊明六十二岁,称自己是贫士,他写道: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唐代有很多人把归隐当做自己的一种终南捷径,因为这条路中你是会遇到王公大臣,没准一隐万古名。陶渊明不是,田园生活,是他少年便爱的,这是他对生活回馈的最天真的方式。他咏二疏,这是在他知天命的年纪,他向往疏广和疏受叔侄俩立功不居,功成退归的贤达。他咏三良,这是秦国子车氏族的三个儿子,杰出的人才,他感慨仕途可畏。
他也咏荆轲——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你难以相信这是陶渊明的诗句,大气如虹,甚至衔远山吞长江,很多说,陶渊明是消极避世,是对现实的逃避,他没有宏愿吗?一点儿也不是。陶渊明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在这样的诗歌里总是喜欢用“猛”这样的词汇,这样的猛志是什么?济苍生和复故土!如果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他对于官场的厌恶,但是他写: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他在表扬当时官场中廉正自守的官吏。但是,他发现爱好自然是他的性情,归隐是自己的主观动机,当时乱浊的社会只是客观因素而已。右手是田园,左手是官场,要哪个?
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欲归去,我要归去,我可归去,我便归去。
三、 他坚持自我
任何一个时代下,我们都可以不避讳地说,正直的人道路是坎坷的,甚至说,是没有出路的。那个时代需要趋炎附势、需要狼狈为奸,需要……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除了军阀战乱和门第歧视,还有一个特征:士族所经营的庄园经济的空前发展和封建皇权经济的相对削弱。这种情况下,没有依附“组织”恐怕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活,没有一个稳妥的政治靠山恐怕更是难以活命,可悲的是,这样的背景就造成了一个很可怕的结果——
“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生命的考验就在眼前,进一步,趋炎一步,有可能是锦衣玉食,但是陶渊明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固穷守节,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你降低人格,可以把富贵追求来,过上很舒服的日子;你保持尊严,就要承受饥寒困苦。也有人说,真正的成熟就是开始接受自己的残缺和不完美,原谅身边的人和事,坦然面对庸常而琐碎的生活。生活如此,不如随波逐流。可是,陶渊明在四十岁离开官场以后,经历过一次为官的邀约,这是一个著作佐郎的官职,大体是可以掌管编纂国史的要职,这可能是陶渊明人生中所面对的官位中最高的一个了,这也是陶渊明人生之中第六次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入官场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他说。再后来,也有亲朋好友举荐或规劝他做官,他依然拒绝。四十岁,心智已经非常成熟,应该已经到了可以“原谅”官场的年纪,可是,他为什么还要拒绝?因为他对田园爱得深沉。
他的心真的是对世界纯情的,所以在官场和田园中的纠结中流泪,我们难以和陶渊明一起感受当时社会的黑暗,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一个人可以接纳自己,忠于自己,坚持自己,连灵魂都有香气。
公元416年的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这一切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公元420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宋,东晋就此灭亡。陶渊明知道后,遂将名字改为“陶潜”,以“潜”表达“永不出仕”的决心。
这样的人生经历与思考,我们看到了陶潜的家国情怀,他绝对不是遁世后的脱离尘世,他的心还在尘世之中,怀赤子之情,不同的是,他选择了一种更巧妙的方式,这是高洁的开端,也最终形成了“陶渊明式”的独立人格。
黑塞曾说: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无论他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先知还是罪犯——这些其实和他无关,毫不重要。他的职责指使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他人的命运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立于这纷繁的人世间,做自己太难了,可是陶渊明却在千年之前的东晋乱世中做了一个超前的典范:我是陶渊明,我为自己代言,我把你们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
参考文献:
[1]钱志熙.陶渊明《形影神》的哲学内蕴与思想史位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03):127-138.
作者简介:
张晓蕾,河北省承德市,河北存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