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读文章的时候,感到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希望看到的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感受,而不是一些编造出来的矫揉造作的感情,因为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将作者的真实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好的作品,从来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应付之作;好的作品,是熔铸了作者的欢笑和眼泪的情感之作,它承载着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和情感经历。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伴随着体验。愈是体验的,就愈是真实的;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愈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力求真实和体验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很多不缺乏引用材料的实力,不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也不缺乏所谓的文采。但是,他们作文的一个很大的弊病是没有真情实感,所讲述的事例往往是自己编造出来的,一个事例可以从小学用到初中再用到高中。写议论文还好一些,一个观点,举几个书上看过的例子,最后再谈几句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作文至少可以拿个保底的分数。可一旦写到记叙文上面,就开始胡编乱造了,有些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就把从《读者》或《青年文摘》上看到的故事换汤不换药地原样搬过来。有些有生活经历可以写的,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外乎是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自己生病家人如何照顾,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后来经过教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结果,前者连最基本的及格分也拿不到,后者即使拿到了,也是给的同情分。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觉得无话可说,无现实材料可用。
新课程改革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学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作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新课标认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新课标还强调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们对作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改进和尝试,采用了体验性写作的教学策略。通过几次实践后,教师感觉教得轻松,学生也易于写,乐于写。“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生活的过程,它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的确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题材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關上认真下工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和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
生活是无比丰富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写作材料,必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要激发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对所接触的人和事、景和物有浓厚的兴趣,就能见别人所未见,闻别人所未闻,获得“发现”的乐趣。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也就是说,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会杂乱无章。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工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当然,体验性教学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归纳、提炼、分析,进而有所感悟。与此同时,鉴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人为地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某些情境中积蓄情感,产生呼之欲出的写作欲望。
针对教师创设情境的做法,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
<案例一>
设计思路:
在一次教学写作中,我碰到了这样一个话题作文:请结合生活体验,以“竞争”为话题,体裁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考虑到我们刚刚进行了期中考试,在考试之前老师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定要树立起竞争意识,不仅要和本校的同学比,还要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同学去竞争。那么成绩现在已经下来了,学生应该都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了。
我布置活动准备:学生先思考5分钟,不要用笔写下来,然后按小组的顺序发言。活动结束,我要求学生以这次活动为素材,以“竞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都有内容去写,最少的也写了600字,而且内容丰富、立意深刻。
学生习作:《雨后的彩虹》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竞争。而竞争并不需要以暴力手段解决,它需要的是用自己的胆力和智慧去赢得对手。
曾几何时,我也碰到过强劲的对手。中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几天,我真的是寝食难安,我真觉得自己有考场恐惧症,怕自己挺不过去,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毕竟那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的人。并且我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差,尽管是这样想的,但我的行动却没有令我失望。进入考场,我忐忑不安地坐了下来,紧张之余我还不忘了看看四周的人。那一张张陌生面孔让我胆战心惊,偶然间却见到了那熟悉的背影,这让我的心有些平静下来了,在答题的时候,这种恐惧显然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努力地将自己所有答案和知识逐个对号入座,对学过的知识也进行了思维上的转变,一门功课考下来显然已经轻松了许多,虽然还有很多空白。我想到的是别人,我做不好,并不代表别人也做得好。也许对手也正以同样的思维方式在想我呢!总之,我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理想中的状态了。前一门考试为后面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一座座高山,一条条河流,经过我的身边,都被我踩在了脚下,不是我自夸,我倒觉得自己有了愚公移山的毅力,大禹治水的精神。两天的奋斗,显然已使我感到筋疲力尽。在反思中,我觉察到了自己考出来的成绩并不怎么理想。甚至我有点担心,在芸芸众生中,假如我想脱颖而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必须做好万分的准备,因为我在平时就不是那么优秀的。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失败了,而且很惨,可我却感到了一丝轻松。
对手并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可怕,竞争中你们是敌人,可现实生活中又是朋友,雨后的彩虹是美丽的,成功之后的心情自然是愉快的,失败了为什么就不能振作起来呢?失败了也可以有彩虹般的心情,与自己心中的假想敌人成为朋友,也许可以互帮互助。
<案例二>
设计思路: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体验,我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开掘,让他们回忆童年,让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伤感的;可以大到家庭变故,小到下田捉泥鳅;可以回忆一句话,也可以是怀想那一段生活。
这一次,学生也是信手拈来,写出来的作文也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读起来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作文,学生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完全没有先前难以下笔的情况了。
学生习作:《儿时情结》
入秋时节的静谧衬托出了更加幽静的河塘。鸣蝉早已无声,它们也懂得沉默,偶尔飘来几丝清风,柳树条儿忍不住好奇,偷偷地跳进了河塘。顿时,涟漪一圈圈儿地荡漾开来,惊动了水草。水草便顺着涟漪微微地跃动了几下,便又安静地睡去。
清晨的朝霞跳跃在湖面上,耳边传来的稚嫩的笑声不禁使我回望,原来是一群挺可爱的小孩儿在河畔嬉戏。他们采湖边的草当鲜花互赠,所传递的不仅是一种天真,更是一种无瑕的情意,诗化了的意境不禁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和微醺的岁月所承载着的美好回忆。可知否,他们此时的乐园埋藏着我永久的回忆。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地点,只是不同的角色。我们会趁着垂钓者走开后,顺着杆,拉起放着的伐,在线的一头捆一只青蛙,就马上偷偷地跑开。挺喜欢看他们空欢喜时的表情,找不到更好的原因来解释,驻足等待着一切的开怀。这感觉太奇异:风温柔而清新,尘土也带点喜气,顺着我们稚嫩的脸庞,连空气也开始弥漫。
每当夜幕降临,湖面上便会泛起阵阵薄雾,笼罩着整个儿河塘。再加上月亮的恒久明亮的幽光,使得河塘显现出整个儿“河塘月色”的场景,给人以一种朦胧、虚幻与缥缈的感觉。
回忆的气息,回忆的地点,再加上这如此美丽的秋景河塘,便构成了我那隐藏着美好的乐园——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而变得透彻与恒久的乐园,记录着那彩虹颜面的乐园。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迅速又容易地进入作文情境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大家都置身于事中,亲身体验了一回。又因为是亲历的事,同学们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感。上述例证说明体验是学生才思泉涌、下笔有神的关键。这三篇作文有一个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学生都是在写生活本身。这不仅解决了学生作文的“造假”的问题和无话可写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了倾诉的欲望,有了写作的冲动。三篇文章成文时间虽短,但是写得有真情实感,写出了自己心里的话,这正是新课标对学生所要求的。因此,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加以探索,将这种作文形式的功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但是,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特别是还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学生。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外,还要主动寻觅。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他告诉我们,在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曾经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农夫,便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为采撷。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是同样应该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从而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体验性作文的写作,应该从生活做起,在生活中构思作文,在作文中体悟生活。不仅要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人;不仅要感悟自我的生活,也要感动于他人的人生。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很多不缺乏引用材料的实力,不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也不缺乏所谓的文采。但是,他们作文的一个很大的弊病是没有真情实感,所讲述的事例往往是自己编造出来的,一个事例可以从小学用到初中再用到高中。写议论文还好一些,一个观点,举几个书上看过的例子,最后再谈几句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作文至少可以拿个保底的分数。可一旦写到记叙文上面,就开始胡编乱造了,有些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就把从《读者》或《青年文摘》上看到的故事换汤不换药地原样搬过来。有些有生活经历可以写的,写出来的文章也不外乎是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自己生病家人如何照顾,和朋友一起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后来经过教育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结果,前者连最基本的及格分也拿不到,后者即使拿到了,也是给的同情分。究其原因,不外乎是觉得无话可说,无现实材料可用。
新课程改革给作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学语文的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作文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新课标认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新课标还强调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们对作文教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改进和尝试,采用了体验性写作的教学策略。通过几次实践后,教师感觉教得轻松,学生也易于写,乐于写。“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生活的过程,它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体验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积极创造现实的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教学的内容,根据实际的写作要求把握写作要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有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的确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题材的文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關上认真下工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和感受。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信息与社会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就越丰富。
生活是无比丰富的宝藏,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要从生活中有效地汲取写作材料,必须“身”入生活,“心”入生活,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感受所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要激发观察兴趣,学会观察方法,对所接触的人和事、景和物有浓厚的兴趣,就能见别人所未见,闻别人所未闻,获得“发现”的乐趣。
老舍先生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追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会概括。”也就是说,观察要注意位置,定点观察最基本,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和发散。观察要注意顺序,方位如上下、左右、里外、远近等顺序要理清,不可杂乱;类别顺序、逻辑顺序同样要理清,否则会杂乱无章。观察既要把握整体、认清局部,更要在拆开来看、拆穿来看上下工夫。一部分一部分拆开来看,才能洞悉细微之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拆穿来看,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抓住观察对象的实质。观察事物不仅要注意形态,而且要注意其发展变化;不仅要注意现状,而且要善于调查采集,追根究底,洞悉过去,预测未来,在深度上开掘,在广度上延伸。
当然,体验性教学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对自己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归纳、提炼、分析,进而有所感悟。与此同时,鉴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以人为地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他们在某些情境中积蓄情感,产生呼之欲出的写作欲望。
针对教师创设情境的做法,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
<案例一>
设计思路:
在一次教学写作中,我碰到了这样一个话题作文:请结合生活体验,以“竞争”为话题,体裁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考虑到我们刚刚进行了期中考试,在考试之前老师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定要树立起竞争意识,不仅要和本校的同学比,还要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同学去竞争。那么成绩现在已经下来了,学生应该都有自己的一些心得了。
我布置活动准备:学生先思考5分钟,不要用笔写下来,然后按小组的顺序发言。活动结束,我要求学生以这次活动为素材,以“竞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学生都有内容去写,最少的也写了600字,而且内容丰富、立意深刻。
学生习作:《雨后的彩虹》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竞争。而竞争并不需要以暴力手段解决,它需要的是用自己的胆力和智慧去赢得对手。
曾几何时,我也碰到过强劲的对手。中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几天,我真的是寝食难安,我真觉得自己有考场恐惧症,怕自己挺不过去,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毕竟那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的人。并且我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差,尽管是这样想的,但我的行动却没有令我失望。进入考场,我忐忑不安地坐了下来,紧张之余我还不忘了看看四周的人。那一张张陌生面孔让我胆战心惊,偶然间却见到了那熟悉的背影,这让我的心有些平静下来了,在答题的时候,这种恐惧显然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我努力地将自己所有答案和知识逐个对号入座,对学过的知识也进行了思维上的转变,一门功课考下来显然已经轻松了许多,虽然还有很多空白。我想到的是别人,我做不好,并不代表别人也做得好。也许对手也正以同样的思维方式在想我呢!总之,我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理想中的状态了。前一门考试为后面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一座座高山,一条条河流,经过我的身边,都被我踩在了脚下,不是我自夸,我倒觉得自己有了愚公移山的毅力,大禹治水的精神。两天的奋斗,显然已使我感到筋疲力尽。在反思中,我觉察到了自己考出来的成绩并不怎么理想。甚至我有点担心,在芸芸众生中,假如我想脱颖而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必须做好万分的准备,因为我在平时就不是那么优秀的。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失败了,而且很惨,可我却感到了一丝轻松。
对手并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可怕,竞争中你们是敌人,可现实生活中又是朋友,雨后的彩虹是美丽的,成功之后的心情自然是愉快的,失败了为什么就不能振作起来呢?失败了也可以有彩虹般的心情,与自己心中的假想敌人成为朋友,也许可以互帮互助。
<案例二>
设计思路: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体验,我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开掘,让他们回忆童年,让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童年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可以是快乐的,也可以是伤感的;可以大到家庭变故,小到下田捉泥鳅;可以回忆一句话,也可以是怀想那一段生活。
这一次,学生也是信手拈来,写出来的作文也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读起来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作文,学生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就完成了,完全没有先前难以下笔的情况了。
学生习作:《儿时情结》
入秋时节的静谧衬托出了更加幽静的河塘。鸣蝉早已无声,它们也懂得沉默,偶尔飘来几丝清风,柳树条儿忍不住好奇,偷偷地跳进了河塘。顿时,涟漪一圈圈儿地荡漾开来,惊动了水草。水草便顺着涟漪微微地跃动了几下,便又安静地睡去。
清晨的朝霞跳跃在湖面上,耳边传来的稚嫩的笑声不禁使我回望,原来是一群挺可爱的小孩儿在河畔嬉戏。他们采湖边的草当鲜花互赠,所传递的不仅是一种天真,更是一种无瑕的情意,诗化了的意境不禁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和微醺的岁月所承载着的美好回忆。可知否,他们此时的乐园埋藏着我永久的回忆。
同样的天空,同样的地点,只是不同的角色。我们会趁着垂钓者走开后,顺着杆,拉起放着的伐,在线的一头捆一只青蛙,就马上偷偷地跑开。挺喜欢看他们空欢喜时的表情,找不到更好的原因来解释,驻足等待着一切的开怀。这感觉太奇异:风温柔而清新,尘土也带点喜气,顺着我们稚嫩的脸庞,连空气也开始弥漫。
每当夜幕降临,湖面上便会泛起阵阵薄雾,笼罩着整个儿河塘。再加上月亮的恒久明亮的幽光,使得河塘显现出整个儿“河塘月色”的场景,给人以一种朦胧、虚幻与缥缈的感觉。
回忆的气息,回忆的地点,再加上这如此美丽的秋景河塘,便构成了我那隐藏着美好的乐园——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而变得透彻与恒久的乐园,记录着那彩虹颜面的乐园。
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迅速又容易地进入作文情境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他们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大家都置身于事中,亲身体验了一回。又因为是亲历的事,同学们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感。上述例证说明体验是学生才思泉涌、下笔有神的关键。这三篇作文有一个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学生都是在写生活本身。这不仅解决了学生作文的“造假”的问题和无话可写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了倾诉的欲望,有了写作的冲动。三篇文章成文时间虽短,但是写得有真情实感,写出了自己心里的话,这正是新课标对学生所要求的。因此,在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加以探索,将这种作文形式的功效更好地发挥出来。
但是,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特别是还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学生。因而,除了观察自己的所见、所闻外,还要主动寻觅。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他告诉我们,在老百姓当中必有可采集的有价值的写作材料。《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这样的实践者,他曾经背着席子到乡间道路旁边摆设茶摊,遇到野老农夫,便请他们说古道今,讲述各种故事他一边听一边记录,广为采撷。学生的作文虽不是进行文学创作,但是同样应该有意识地寻觅材料,开阔视野,趁假日之闲,课余空隙,就某些问题作一些调查,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各类人物,从而超越自己生活的狭小圈子,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体验性作文的写作,应该从生活做起,在生活中构思作文,在作文中体悟生活。不仅要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人;不仅要感悟自我的生活,也要感动于他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