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确了高校育人目标的确定依据,即高校育人目标必须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确定育人目标的现实依据,人的全面发展是确定育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目标具体表现为对高校办学理念的贯彻。
关键词:高校;育人目标;确定依据
高校育人目标是国家和高校根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方针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培养规格标准。它给学生指引学习方向、设计未来,是学校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南。所以,把握高校育人目标的确定依据,可使高校更加明确新形势下育人的基本要求,形成正确的育人理念、育人思路和方法,从而准确把握高校的育人目标,做好育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输送大批高质量专业人才。
一、高校育人目标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引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即育人。高校育人就是培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与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活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各国视人才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本国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观念更新、培养模式创新以及评价制度改革等多个维度提供了开放思路,构成了学校育人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为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亦为高校育人目标的确定依据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服务方向;“立德、树人”规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既是对全体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总体要求;既是国家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根本质量标准,也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客观诉求。同时,上述三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性质和服务方向”是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来实现的,而此目标又必须通过“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来实现。
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确定育人目标的现实依据
高校育人目标定位,应随时关注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经济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高校的育人要求有所不同,所以,高校育人目标也需要随之作相应调整。
精英教育时代,社会曾普遍缺乏具备高等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人们更希望大学生均成为能力和人格顶尖的栋梁级人才。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普遍不具有以往那种就业优势。就普遍意义而言,以往那种大学毕业生就是社会所需“人才”的观点和客观现实,已被大学生只是将来可能成才的“人才”观念和客观现实所取代,所谓稀缺资源“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的卖方市场,已经被作为一般意义的社会就业者看待的买方市场所取代。“多样性原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我们既需要学术研究型人才,又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也需要具有更快、更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表明高校育人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仅仅是培养社会精英,导致育人目标趋同,高校育人目标需要多元和差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相对僵化、死板,缺乏灵活性和个性,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所谓“三中心”,实施整体划一的班级授课制,学生的个性相对受到压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进步、知识日新月异,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这一飞速变化的要求,必须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以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同时,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其更多地学会和具备将来如何进一步学习提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表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是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张王牌,能够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得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同时,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也是其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确定育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发展学生对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人生品位等,使人的道德精神、智力、体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和运用,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个人独创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们确定育人目标最基本的依据,育人目标不能逆文明而动。只有育人目标是全面合理的,人性才会健康,只有育人目标是进步的,人性才会发展。
所以,确定育人目标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深入分析影响人发展的各要素。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之间及其内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关于人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心理学方面,表现在人格和认知的发展;二是社会学方面,表现在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哲学方面,表现在不断否定低层次的自己,使自己进入更高层次。通常意义的发展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它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实践能力。换言之,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新形势下,社会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有所发展,而且还应在社会上能够很好地生活、和谐幸福。因此,大学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确定育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不同资质的大学生强化其薄弱环节的教育和锻炼,鼓励其特长和爱好的发挥和发展,为不同层面和特点的大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将他们培养成在知识结构、业务素质、理性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即具备过硬知识、技能和态度,且三者良性互动、实践能力较强的人。 四、育人目标应充分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综合性大学就是“高水平”大学,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一律被视为低水平学校,致使一些高校为社会认识偏差所左右而无法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因而影响到育人目标的明确定位。比如:有些工科院校本来在一些工学学科上有优势,但为了追求大而全,为了“拔高”学术水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办文理科,结果顾此失彼;有些本科院校本来教学质量不错,但为了“上档次”,不顾本校实际情况争项目,结果科研没上去,教学质量却受到影响;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教师技术职务晋升的空间也越高,预算内经费的拨款标准也会提高,而一些普通高校看到重点高校获得的高于自己几倍、几十倍的财政投入,也不惜巨资争上硕士点、博士点,争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两院院士等,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又纷纷追赶普通本科学校。这种浮躁的办学风气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正确定位,导致的结果是部分高校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按照国内现行做法,将高校办学类型分为三大类: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为主,引领技术发展,以科技创新和基础理论原创为主,培养的是精英人才、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教学研究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占有一定比重,面向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教学型高校可分为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前者以本科教育和一定的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管理、生产、服务等行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应用研究为主,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在第一线从事服务、生产和管理的各种技能型人才。不同录取批次的考生只是知识结构不同,能力侧重点不同,并不代表素质有高低之分。在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只能占据很少的比例,更多的是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高校。事实上,不同类型的高校并没有高、低、好、差之分,“办学类型”和“办学水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办学类型并不代表办学水平。办学水平既是高校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也包括高校在同类型学校中所达到的高度,它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并充分体现其办学特色。
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以求新求变谋发展、充分展现“与众不同”的时代。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充分体现自身的办学传统,打造其办学特色,并以此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社会及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特色就是质量,现代大学只有各具特色,各发其音,高等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高校特色就是其特别优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品质,这种独特品质不仅存在于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它也指在同类型高校中的不同发展模式和特点。国内常有某些大学希望其可以成为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但美国的大学并不如此。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07年他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再看我国某师范院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因其富有特色,学校人才辈出,学校师生载入《辞海》者就达46人,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7人,无产阶级革命家9人……当时,该校只是一所中专学校。如今,该校虽已于2000年3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4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但其早已失去传统办学特色,在国内影响力反不如往昔。可见,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办学类型,而在于特色的培育和发展。
由此可见,为了科学地确定育人目标,高校要研究人的成长、发展规律,要研究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趋势,研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还要研究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生源条件、突出优势、发展历史、外部环境、社会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确定学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有了这些研究作为基础,才能科学地确定学校的育人目标,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体系、育人过程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2:26.
[2] http://www.jiashanedu.net/xinwen/display.php?id=37526,
2012-11-25.
[3] 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9.
[4] 方国才.大学定位与大学特色[EB/oL].理论综合.光
明网(2007-01-04)[2008-8-3]http:/www.grow.
cn/content/2007-0I/04/content-526804.htm.
[5]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概况[EB/OL].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网站.(2008-06-?)[2008-08-12].
http://hnfnc.edu.cn/about-dysf/index.html.
关键词:高校;育人目标;确定依据
高校育人目标是国家和高校根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方针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培养规格标准。它给学生指引学习方向、设计未来,是学校安排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南。所以,把握高校育人目标的确定依据,可使高校更加明确新形势下育人的基本要求,形成正确的育人理念、育人思路和方法,从而准确把握高校的育人目标,做好育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输送大批高质量专业人才。
一、高校育人目标受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引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即育人。高校育人就是培育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与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活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各国视人才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本国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观念更新、培养模式创新以及评价制度改革等多个维度提供了开放思路,构成了学校育人体制改革的整体框架,为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亦为高校育人目标的确定依据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服务方向;“立德、树人”规定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定了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既是对全体受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总体要求;既是国家各类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根本质量标准,也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客观诉求。同时,上述三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的,“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社会性质和服务方向”是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来实现的,而此目标又必须通过“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来实现。
二、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确定育人目标的现实依据
高校育人目标定位,应随时关注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经济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高校的育人要求有所不同,所以,高校育人目标也需要随之作相应调整。
精英教育时代,社会曾普遍缺乏具备高等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人们更希望大学生均成为能力和人格顶尖的栋梁级人才。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普遍不具有以往那种就业优势。就普遍意义而言,以往那种大学毕业生就是社会所需“人才”的观点和客观现实,已被大学生只是将来可能成才的“人才”观念和客观现实所取代,所谓稀缺资源“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的卖方市场,已经被作为一般意义的社会就业者看待的买方市场所取代。“多样性原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我们既需要学术研究型人才,又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也需要具有更快、更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这表明高校育人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仅仅是培养社会精英,导致育人目标趋同,高校育人目标需要多元和差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相对僵化、死板,缺乏灵活性和个性,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所谓“三中心”,实施整体划一的班级授课制,学生的个性相对受到压抑。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进步、知识日新月异,高校的人才培养要适应这一飞速变化的要求,必须尊重和增强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对教育教学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以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同时,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使其更多地学会和具备将来如何进一步学习提高,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己、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表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是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张王牌,能够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得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同时,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也是其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确定育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发展学生对知识追求的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理性精神、人文情怀、人生品位等,使人的道德精神、智力、体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和运用,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个人独创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们确定育人目标最基本的依据,育人目标不能逆文明而动。只有育人目标是全面合理的,人性才会健康,只有育人目标是进步的,人性才会发展。
所以,确定育人目标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深入分析影响人发展的各要素。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之间及其内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关于人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心理学方面,表现在人格和认知的发展;二是社会学方面,表现在对推动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哲学方面,表现在不断否定低层次的自己,使自己进入更高层次。通常意义的发展是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它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实践能力。换言之,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新形势下,社会不仅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有所发展,而且还应在社会上能够很好地生活、和谐幸福。因此,大学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确定育人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不同资质的大学生强化其薄弱环节的教育和锻炼,鼓励其特长和爱好的发挥和发展,为不同层面和特点的大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和环境,将他们培养成在知识结构、业务素质、理性思维和行为方式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即具备过硬知识、技能和态度,且三者良性互动、实践能力较强的人。 四、育人目标应充分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
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综合性大学就是“高水平”大学,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一律被视为低水平学校,致使一些高校为社会认识偏差所左右而无法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因而影响到育人目标的明确定位。比如:有些工科院校本来在一些工学学科上有优势,但为了追求大而全,为了“拔高”学术水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开办文理科,结果顾此失彼;有些本科院校本来教学质量不错,但为了“上档次”,不顾本校实际情况争项目,结果科研没上去,教学质量却受到影响;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教师技术职务晋升的空间也越高,预算内经费的拨款标准也会提高,而一些普通高校看到重点高校获得的高于自己几倍、几十倍的财政投入,也不惜巨资争上硕士点、博士点,争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两院院士等,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又纷纷追赶普通本科学校。这种浮躁的办学风气影响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正确定位,导致的结果是部分高校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按照国内现行做法,将高校办学类型分为三大类: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为主,引领技术发展,以科技创新和基础理论原创为主,培养的是精英人才、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教学研究型高校研究生教育占有一定比重,面向社会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人才;教学型高校可分为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前者以本科教育和一定的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管理、生产、服务等行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应用研究为主,高职高专学校培养在第一线从事服务、生产和管理的各种技能型人才。不同录取批次的考生只是知识结构不同,能力侧重点不同,并不代表素质有高低之分。在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只能占据很少的比例,更多的是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高校。事实上,不同类型的高校并没有高、低、好、差之分,“办学类型”和“办学水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办学类型并不代表办学水平。办学水平既是高校在整个系统中的位置,也包括高校在同类型学校中所达到的高度,它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并充分体现其办学特色。
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以求新求变谋发展、充分展现“与众不同”的时代。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充分体现自身的办学传统,打造其办学特色,并以此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社会及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没有特色的大学是没有生命力的。特色就是质量,现代大学只有各具特色,各发其音,高等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高校特色就是其特别优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品质,这种独特品质不仅存在于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它也指在同类型高校中的不同发展模式和特点。国内常有某些大学希望其可以成为美国的哈佛、耶鲁、斯坦福,但美国的大学并不如此。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1907年他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再看我国某师范院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因其富有特色,学校人才辈出,学校师生载入《辞海》者就达46人,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7人,无产阶级革命家9人……当时,该校只是一所中专学校。如今,该校虽已于2000年3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4月升格为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但其早已失去传统办学特色,在国内影响力反不如往昔。可见,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办学类型,而在于特色的培育和发展。
由此可见,为了科学地确定育人目标,高校要研究人的成长、发展规律,要研究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趋势,研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还要研究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生源条件、突出优势、发展历史、外部环境、社会地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确定学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的位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有了这些研究作为基础,才能科学地确定学校的育人目标,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体系、育人过程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2:26.
[2] http://www.jiashanedu.net/xinwen/display.php?id=37526,
2012-11-25.
[3] 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9.
[4] 方国才.大学定位与大学特色[EB/oL].理论综合.光
明网(2007-01-04)[2008-8-3]http:/www.grow.
cn/content/2007-0I/04/content-526804.htm.
[5]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概况[EB/OL].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网站.(2008-06-?)[2008-08-12].
http://hnfnc.edu.cn/about-dysf/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