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缘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usni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
  千丝万缕的天籁地鸣,滋润着我的河湟大地,回响在更替的四季。
  五月,婆娑的绿柳在沿河尽情吐故纳新。箭手们操箭的声响宛如深冬的西北风,只是在牵强附会寻找民族的一点记忆,我十分理解乡间这仅存的绝响。收羊皮的回族和东乡人无孔不入,摩托车来来往往,从门户里出来进去,不知不觉把村里的旱场变成了市场。一年四季的羊肉腥味,让村里人在如火如荼的正月感受不到年味。
  我在童年放飞的那只风筝已经断线。我渴望一个旷世的盛大节日,用二十四个节气,把我脆弱的乡土滋养。乐都,在我的心尖上长成了一块无法割舍的血肉。
  骨头连肉,难舍难分。
  如火如荼的爱情与庄稼亲密无间,占领了我厚重的领地。
  那些千篇一律的海誓山盟,宛如情场老手老谋深算的甜言蜜语,一夜之间,就化成了海市蜃楼。土地上长出了陌生而虚伪的景观,还说是高科技产品日新月异,我猎狗一样的鼻子日益麻木,无法嗅出五谷的清香,我聪灵的耳朵一天天生锈,已经无法听到忘我的秋声。克隆的怪象蒸蒸日上,所有的人陶醉在其间,做着发财的美梦,唯独真正的圣哲们孤独如千年的惆怅。
  冬天的雷声轰隆隆响过村庄的上空,也不知是下雨还是下雪。乡村的伦理仓皇逃遁,宛如美洲豹追猎的羚羊失魂落魄;约定俗成的法则和秩序七零八落,城市一样的消费和观念空中楼阁,宛如阳光照耀中七彩的水泡。
  编造谎言的诗人们啊,坐在高雅舒适的写字楼里,一边高雅地品着名贵的咖啡,一边鹦鹉学舌般吟唱着“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唐宋田园。我在石头的缝隙里,呼吸泥土的芬芳。
  一次又一次歪歪扭扭的萌芽,把我的春梦和秋歌沉醉。庄稼拨节的声响不同往年,慌慌张张的脚步如春节紧锣密鼓的剪刀,响得让人方寸大乱,响得人们心花怒放。颠三倒四的季节让许多人晕头转向,大地上已经没有了春天的美丽,冷不防就成熟得一塌糊涂。收获五谷的人们,五月里就虎视眈眈磨好了锋利的镰刀。凭农时种植稼禾已是遥远的童话,凭农时收获五谷也同样是遥远的童话。
  忙碌的云雀呀,把秋天搅得眼花缭乱,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落脚。
  孤独的圣哲,只能用沉默和堕落来传达乡村的凋零与疼痛。
  季节深处,我与熟悉的风如影随形。
  我在麻雀们惊慌失措的逃遁中,辨认故乡的经纬,寻觅养育我朴素的村庄,和我栽下的那棵垂柳,不知现在长成了什么样子。村庄的样子和天空面目全非。我左顾右盼,寻觅昔日的芬芳和醇香。西瓜绿得不能再绿了,杏子黄得面黄肌瘦,沙果红得一片惊世骇俗,秋天的叶子红得气喘吁吁,我乡土的梦境里琳琅满目。
  我一次又一次钟情和亲昵于我的乡土,依偎着乡土的芳华和养育之恩,渴望每一缕炊烟能生出云岚的样子,我甚至希望能生出水墨。今生今世,我却无法企及《边城》中那个纯情的水乡女子。
  但我分明看见,乡土的中央,诗意的颂词,被更替的四季盛大地朗诵着。落日的晚霞伤情斑斑,如老半徐娘不合适宜的化妆。是那样地让我伤感。
  乡音
  太平盛世的好年景。
  如火如荼的庄稼,四平八稳地生长在上营下营角营浪营马营,激荡成忘我的秋声,添加剂如化学反应,一夜之间,让养人的庄稼早熟,宛如早熟的少男少女们的穿着打扮不伦不类。镰刀们架在老屋的梁缝里呆头呆脑,锈迹斑斑,不知道自己伟大的职责。
  在秋天快要来临的时日,我看不见田野里耀耀生辉的光芒,我看不见麦场上人们兴奋的目光,但我深知每一把镰刀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陌生的打击和摇滚在乡间四处流蹿,宛如冬天凛冽的西北风,榨油机撕心裂肺的声响,淹没了“花儿”和“少年”脆弱的神经。《诗经》里的国风似天外来音,谁也读不懂里面的诗情画意,天旋地转的人们,找不着东南西北,回家的路一片迷茫。传统的民俗风情变成了遥远的民谣和故事,老生常谈的叙说,说掉了爷爷和奶奶的牙齿。
  母亲的身影在村头若隐若现。
  多少回,妖娆的乡音反反复复,无时不在折磨着我的梦境,宛如注入血液的毒瘾,无法忘却。一些植根于土壤深处的树木和庄稼早已倒下,没有倒下的树木挺拔在离村子很远的地方,我听见喜鹊零碎的叫声,宛如母亲的呼唤。我听见鸽哨从空中滑过,我寻找着消失已久的乡音。
  而此时,一缕缕温情光芒万丈,舒展生命的美丽和芬芳。
  云影。霞色。高歌。流韵。
  穿越繁华,穿越辉煌。蓄盈着惊世的赤诚,我等待着久违的盛世回响,抵达和拥有无尽的收获。
  雨露。风月。丽日。瑞雪。
  在四季忙碌的脚步声里,庄稼却长得不像庄稼。我不知道是种子的原因,是土壤的原因,还是务劳不周到。但我坚守着父亲笨拙的劳动工具,坚守着父亲唠唠叨叨的语言,儿孙们取笑我的愚昧和固执。
  乡情
  我看见出门挣钱的人行色匆匆,男人们宛如夜色中行窃的小偷,女人们宛如东张西望的狐狸。我看见撂荒的土地在呲齿裂嘴中拨起了高楼,宛如海市蜃楼的盛景。
  所有的人都向那个方向踊去。
  走来———,包工头一声长长的吆喝,掀起了一阵大风,把沉积的冬雪吹得无影无踪。村子里空空荡荡,四季的风吹得无奈,想烂了尕妹子的心肝,想干了尕妹子十八年的玉脂。
  四季如歌,八方来风包围了我四野流浪的身心,婉转的乡音泥土一样,多少回,让我的喉咙有了歌唱的欲望。
  一些熟悉的植被和气息底气十足,从故乡慢慢涌来,宛如母亲劳累不堪的喘息。我看见故乡的上空一片星光灿烂。
  渴望抵达的方向,就是父辈们率先进入泥土的地方。
  回乡的路途遥遥可及,我已经听到大地的律动,温暖像水一样潜滋,暗长着故乡亘古的山水。山水之间,疯长着七七八八的欲望,天地之间一片苍茫。我生命中库存的一些原生态(或绿色),在秋天还没有来临之前,已变成了老气横秋的金色。人们都说我未老先衰。   我在如火如荼的杂念中分明听见一声声熟悉的叫声,呼唤着我丑陋的奶名,宛如夜莺的鸣叫。和着乡音,将我沉重的记忆唤醒,多少回,我从梦中惊醒,我生命的烈火熊熊燃烧。
  故乡,我至亲的故乡,泯泯灭灭的万家灯火,宛如夏天的萤火飞蹿在夜色里,在湟水一隅,像生命的花朵,隔河开放。
  疼痛的“花儿”和“少年”啊,在几经变调的摇滚中面黄肌瘦,“花儿”们难舍难分,“少年”们生死疲劳,在混杂的乡愁中婆娑起舞。所有的梦游者都含辛茹苦地收藏在其间,放歌“花儿”的人和家园的守望者,在我的目光中渐渐远逝。
  记忆深处只留下父亲和母亲的背影。
  没有比阳光更美好的事物,没有比乡情更动情的折磨。在阳光中,我的影子无限拉长,成为另一种风景,宛如乡民的身子,忘我的秋色生死存亡。
  劳作的盐分和欢笑在乡路上俯拾即是,母亲的目光啊,让我丝毫不能懒惰。我的乡情鼓鼓囊囊,一路上让的哥讨厌。
  乡曲
  在湟水一隅,在生长花檎和沙果的地方,我的乡村一览无余。五谷的香味经常让我做梦。
  梦境里一片畅亮。我触目伤怀。
  一些南腔北调的语言叽哩咕噜,我很想唱一支童谣,故乡的变奏让我力不从心。
  我倾吐入梦的私语,宛如秋天绵延的时光。明净的秋水含情脉脉,银子般脆响的秋声,在深谷,在人们无法企及的地方,久久回荡,宛如母亲温馨的呼唤。纠结已久的“花儿”和“少年”,被纯正无疑的方言润泽,宛如雨露沐浴着稼禾。
  我抚摸月亮的影子,在你的梦乡,头枕着熟透的稞麦。
  我听到天籁地鸣的绝世流韵,宛如命运的歌唱和来自天宇的梵音。青稞酿成的琼浆,让我醉得稀里糊涂。
  幸福的笛音绵延起伏,四时声色里,庄稼拔节的声响始终比机械的轰鸣脆弱,家园的云雀惊慌失措,在远离村庄的高空喊爹骂娘。
  金色的哲理,不再满至乡野。
  我只能苍白无力地满怀敬意,满怀泥土的芬芳,我穿越旧日的潮声和禅音,倾听乡间四季更替的曲子。我留恋万事万物的茁壮,借助风的力量,让我的诗意走得更远。
  乡恋
  应该到了麦熟的季节,每年的这个季节,后腰里别着的镰刀,把乡间照的四面八方亮堂堂的。而此刻,锈迹斑斑的镰刀还架在屋梁的中央,孤独和惆怅,宛如一只生命殆尽的老猫。
  透过钢筋和混泥土坚硬的质地,散发五谷气息的麦子,来自养育我的故乡。
  我看到生命的光芒闪耀,在火红的正月和腊月,在远离繁华的乡村,遍地的明亮,摇曳成一缕缕炊烟,宛如母亲们风风火火的穿针引线。
  我的乡恋在街市的中央,从《八大光棍》扭成了著名的《四季歌》,山谷里彻夜难眠的“火龙”,被一群渴望五谷丰登的乡民年年岁岁簇拥着,“九曲黄河灯阵”宛如天上的街市,聚集着一场盛大的节日。
  一轮明月,一杯美酒,一句嘘寒问暖的家长话,故乡的款待让我容纳了千万种风情。乡下的农业已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文人怀旧的文章,光影中的父老兄弟让我回首成长的艰辛。
  一些熟悉的歌谣挤满乡野和幽深的村巷,把我如秋的心灵抬举。我寻找童年的纯真,寻找依恋的自然,寻找幸福的向往。
  我的故乡呀,在城市疯长的楼盘中,被一群经济汉奸们见缝插针,被旷世的灯红酒绿凄迷。有一种忧伤,烧灼我悸动的心。
  我拢住内心的烟火,在故乡深远的意境里,把“花儿”和“少年”唱成千年的情歌,还说是我犯了精神病。
  乡愁
  许多年之前,乡土还代表着一种操守和贞洁,被人们像歌颂伟大的母亲一样,在城市的广场,在庄严的讲堂,铮铮朗诵。
  许多年后,乡土成了传统悲剧的一部分,裸挂在冬天的原野里,满目荒凉,我乡土的记忆已经死亡。
  一些朴素的品格,只能从死亡的力量获得记忆的永恒和伟大。
  乡土被强大的城市围剿得密不透风,一群不识操守的男人,疯狂的欲望已经失去人类的理智,无法动摇他们的堕落。
  报喜不报忧的喜鹊在高不可及的杨树上,发出了乌鸦的怪叫,放风嘹哨的青蛙以美洲豹的速度从田里逃之夭夭。悲剧,在乡土的中央,在光天化日之下,像新生和死亡,不停地重复。
  我乡土的梦境一片空白。
  我看见夜幕中的城市一丝不挂,宛如刚刚剥下的羊皮一样骇人。良家女子在金钱的掩映下大大咧咧进了包房,侠胆义肠。千万不要鄙视她们的行为,这一切只为了求得生存。
  在秋天来临的时刻,麦子青黄不接。
  我等待参差不齐的麦子成熟之后,去城里看一趟乡下的女子,却不知道带什么礼物好。
其他文献
老 姨  在我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十几年间,我们家与同住在省委大院中的郭友芳姨姨家的关系一直处得非常好。其实我们两家既非邻居也不是对门,只是由于父亲同郭姨的丈夫同在省委办公厅行政处工作的缘故,两家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和郭姨越走越近,越来越亲密。由于郭姨年长母亲14岁,我们姊妹都亲切地称郭姨为老姨。两家在长达近40年的相处中,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虽然老姨夫妇已过世20年了,我的父母亲也于几年前相继离世,但
期刊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的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也逐步提高并向多元丰富发展。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标志不仅包括富足的物质生活,更包括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现在,在物质文明与技术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形式的文化类型与文化娱乐方式竞相发展,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文化、休闲文化、大众文化等已延伸到了每个人的精神生活领域,丰富并满足着人们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历史渊源和广泛社
期刊
冶存荣,一位默默无闻的民间艺术爱好者,用自己平凡的人生抒写着对美的孜孜追求,辛勤地耕耘在民间艺术这块田园上。  古邑丹城,唐蕃古道,日月山下,药水河畔,一个幽静的山村——湟源县和平村,是冶存荣诞生的地方。家乡的沃土培育了他的天智,使他从小能吮吸民间艺术的营养。心灵手巧的母亲是他最好的老师,一幅幅剪纸,一件件绣品,从母亲手中创作出来,深深印刻在他幼小的心灵。耳濡目染,什么针头线脑,盘绣印版,剪纸花样
期刊
一  世上绝对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特点,正可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我们在什么场合,在干什么、做什么,都应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胸襟,允许别人的与众不同。同样,在学术研究上,你也许会以为别人的观点会与你千差万别,格格不入,尤其当你是某个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你就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希望别人都附和你的观点、你的意思,以使你所在的研究领域成为
期刊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它的意义就在于告诉人们博物馆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为不同观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青海省博物馆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它不单是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和历史文物保管的部门,更是对社会大众的一种宣传教育机构。我馆的“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的内容是我省非遗名录中极具地方特色、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重点项目,长期对外免费开放,
期刊
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在我国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实践中,藏族人民也积累了丰富的饮茶经验,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茶俗、茶礼,是藏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藏胞离不开茶”。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说明了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藏胞喝茶,乐意饮用性温、色浓、味醇、价廉的湖南砖茶,此种茶在紧压制造时,使茶叶发霉,在茶中间有金黄色霉花斑点,藏族同胞就
期刊
出土文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1982年至今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针对海西州都兰县吐谷浑、吐蕃文化墓地进行了长达近3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1982年到1985年间,青海省考古队在都兰县进行了连续4年的考古发掘。1983年,热水血渭一号大墓的上层封堆被揭开,出土了大量的丝织文物,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后,从1994年到199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都兰县又继续3年的考古发掘工
期刊
在青海省乐都、平安两县,绵延着长约40公里,并由大小23座峰峦连成的山脉,宛若一条巨龙从西到东横亘在两县的南部,这就是阿米吉利山脉,人们习惯地统称为南山。南山北麓风光旖丽、景色迷人。这里除了聚居着汉、回、土等民族外,还点缀着两县以“卓巴仓”藏族为主的25个村落。这一带被称之为南山地区。  居住在南山地区的各族群众,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吐蕃人纯正的民俗文化,它的内容特别丰富,既有藏族游牧文化的特征,又有
期刊
身为一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首要纪律就是“保密”两字。笔者为撰写长篇报告文学《宋庆龄与她的保健医生》,在采访曾先后担任过聂荣臻、刘少奇、朱德、罗荣桓、宋庆龄的保健医生顾承敏的时候,深为当年这一代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保健医生的保密历程与故事所感动。现摘要披露如下。  一、特别强调的就是保密纪律  新中国第一任中央首长的保健医生力伯畏,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毕
期刊
当翻开陈仲华女士的《定陵发掘现场指挥———白万玉》这部书时,岁月渐渐远去的往事陡然浮出水面,一条清晰的中国早期考古探索之路立刻展现在我们面前,至少在八十年前,我国考古先驱们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他们高举着探求的火炬,照亮了近现代中国科学考古的黎明前夜。中华历史的探索对考古工作者来说,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抗拒的责任与诱惑,正是这种神圣的责任与诱惑引领着几代考古工作者们为了祖国的考古事业坚韧不拔地苦苦寻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