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非的主持风格看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s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江苏卫视推出了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节目开播不久即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创下国内同类电视节目收视率之最。这档节目为什么能如此吸引眼球、大受欢迎呢?细究其中奥妙,笔者认为,这跟节目主持人孟非高超的主持艺术密不可分,他的主持中无处不融合、渗透了课堂教学艺术的因子,无处不闪耀着课堂教学设计的机智构思,这种智慧对启发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大有裨益。笔者下面就简单归纳一下孟非的主持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设计话题,巧妙导入
  (一)用心理期待的话题导入
  例如,《非诚勿扰》第65期,孟非是这样设计开头的:他先从自己非常想知道牵手成功离开的男女嘉宾感情后续发展情况如何谈起,接着介绍有一对嘉宾把认识以后的生活拍成照片发在博客上和大家分享。这个想法代表了几乎所有观众的共同意愿,抓住了他们的好奇心,让观众得到了很大满足。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导入设计环节上能关注和研究一下学生的心理期待,用贴合学生心理的形式和内容开头,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用贴近生活的话题导入
  例如,《非诚勿扰》第64期节目开始,孟非上台来是这样说的:听说自从《非诚勿扰》热播以来,很多单位工会的单身员工联谊会模仿《非诚勿扰》的形式,让职工在本单位找对象,对于很多单位的领导喜欢《非诚勿扰》这种节目形态,我们表示很高兴。话题进行到此,孟非不失时机地话锋一收,说:但是,如果你们想要更大的选择平台,更大的选择面,还是欢迎你们来《非诚勿扰》。这段开场白,把场外人们的日常生活跟《非诚勿扰》节目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用鲜活的生活实例来说明节目的影响力,贴近受众,贴近生活,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同样,生活也是教育智慧创造的源泉,用学生都熟悉的生活话题导入课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社会热点话题导入
  例如,《非诚勿扰》第70期一开始,孟非就引入一条时事新闻:前几天看《手机报》,第27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少年天才们都在用当下的热门话题做参赛题目,其中南京外国语学校一位高三学生就用了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非诚勿扰》来计算男嘉宾的配对成功概率,最后获得了冠军。这条新闻,主持人在节目和时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结合点,水乳交融地加以设计,乍一看是说科学竞赛,但是最后主持人的话题支点却落在了对《非诚勿扰》的夸赞上,这种赞美处理得恰到好处又天衣无缝,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好好领会、学习。
  试想,如果《非诚勿扰》每期节目的开头,孟非总是说:“大家好,这里是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我是主持人孟非,有请24位美丽的女嘉宾”,这种重复将会是多么单调乏味。如果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久而久之,不但大煞风景,而且一开始就抑制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荡然无存,有多少人还愿意继续听下去呢?所以,一档精彩的节目,要用心打造每一个环节,同样,一堂精彩的课,也要用心打造每一个环节。其中,导入设计艺术尤为重要,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就能变“万事开头难”为“万事开头易”。
  二、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例如,《非诚勿扰》第63期,第一位男嘉宾罗跃骏非常活跃,且一口浓重的东北腔,说话幽默像小品演员,使得现场爆笑不断。面对这么有“气场”的男嘉宾,主持人必须能适时把控局面,操控话题,才能不偏离这档节目的“中心目标”。当罗跃骏正聊得起劲时,孟非有意配合他提了两个问题,这位男嘉宾立刻进入孟非设定的话题,兴奋起来,又想海阔天空地聊了,一看这情形,孟非不失时机地插上一句“哎呀,我都有点舍不得让你走了”,随机话锋一转“在这儿多站一会儿啊!再放下一条片子”,既表达了对这位男嘉宾的尊重,又机巧地把话题转到了节目进度上。
  我们做老师的,应该学习这种对节奏的掌控艺术。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几种情形:有的问题一时难以理出头绪是非,大家放开了思维的野马而难以抑制,为此争论不休直至下课尚无定论;有的问题跟本堂课没多大关系,但这个问题是大家都感兴趣的,因而群情亢奋,很多老师往往深陷其中,忘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而任学生热热闹闹争论下去而收不住场,结果一个无关紧要的话题浪费了一节课,教学任务被喧宾夺主;还有一种情形,班级中总不乏一些“话痨”型、搞怪型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或者常常问题连篇,或者搞出一些怪言怪语、怪声怪气,甚至搞怪动作,我们很多老师总是想用自己的身份企图压制他们却每每总不奏效。当这些行为偏离了正常的教学主题,当课堂秩序被搅乱时,我们老师不能乱了阵脚,要保持冷静机智的头脑。要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巧妙地引开话题,言归正传;或者适当顺着学生的话题引导一下,看准时机,顺势再将学生带回到课堂主题上来。总之,要么迅速收束无关话题,要么适度放开,再见机收回,不管哪种方法,都要借助一个巧劲儿,而不能生逼硬堵,否则即使硬把学生拉回来了,学生的心思也不会跟着你走下去,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好。
  三、瞻前顾后,去伪存真
  例如,《非诚勿扰》第106期中5号男嘉宾巫凯从事城管工作。在节目中谈到城管和商贩们发生矛盾该怎么办时,巫凯坚定地说,即使商贩动手打城管,城管也决不能还手,而且即使“打断腿也不逃跑”。这一说法显然颠覆了之前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城管的印象。那么,面对如此大相径庭的表述,孟非应该怎么引导观众的认识呢?本期节目的最后,孟非不忘就节目中讨论热烈的城管与商贩的关系问题,针对多年来媒体对公众的导向加以拨乱反正:可能是我们在生活看了相当多的新闻,尤其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和城管有关的新闻特别多,我们会形成某种刻板印象。但是我希望的是,就像刚才我说的那样,无论城管对我们那些商贩们,还是商贩们怎么评价我们的城管,我们特别希望看到,今后在这两种职业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局面,这是我们大家希望看到的,而不是我们反复在脑海中加深印象的那些新闻。在这里,孟非老师就对多年来媒体的不良导向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同时表达了希望建设和谐社会的意愿。这种处理手法,充分挖掘了节目素材的潜在价值,对前面节目中暴露的问题,在节目的最后能有意识地向着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引导,瞻前顾后,去伪存真,更加凸显了节目的意义。
  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会遇到各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非主流思想意识,在课堂上学生也常有不同的价值观冲突与碰撞,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在纷繁芜杂的论调中理出个是非头绪,或拨乱反正,或拨冗存简、去奢归朴,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这也是实现新课标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教育任务。
  孟非的电视舞台是个大课堂,教师的学校课堂是个小舞台,不管大舞台还是小舞台,都需要用艺术来驾驭,每一次上演的节目才能游刃有余而多姿多彩。讲求教育的艺术,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每一次的精彩课堂中完成精彩的教育,成就精彩的人生。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