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驻马店驿城位于河南的南部,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近年来对这里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进行调查、勘探及发掘,掌握了大量古人类活动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研究,将驿城古代人类活动的轨迹、区域、生存环境及文化面貌进行梳理、探讨。
【关键词】驻马店;驿城;古代人类;活动区域;研究
【中图分类号】K854 【文献标识码】A
驻马店驿城位于河南的南部,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一条古老的练江河自西至东贯穿全境,注入宿鸭湖,哺育着勤劳的驿城人民。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物。通过近年来对这些遗迹、遗物的调查、勘探及发掘,掌握了大量古人类活动的信息,现就此对驿城古人类的出现及活动区域进行初步探讨。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国家,早在170万年以前,便出现了原始人群,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类的国家之一。驿城区位于中国腹地,根据大量的调查发掘资料查明,驿城最早的人类出现是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刘阁一带。从板桥供水一期工程施工中,发现了大量的湖相沉积层及水生物的残骸,证明当时本地的气候温和,河湖面积大,水源充足,很适宜人类的生存。从对刘阁杨庄遗址的调查中发现了“鞋”形石磨盘、石磨棒及三足钵等器,均属典型的裴里冈文化遗存,但从堆积层的浅薄以及出土陶片较少分析,人类在此居住的时间不是很长,活动的范围较小,这个时期的遗存在驿城区的其他地方尚未发现。
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是在自然环境的约制下,在客观条件的促使下进行生存活动的,到了五千多年前的杨韶时代至三千多年前的龙山时代,驿城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水热条件优异,森林水系较为发育,河谷大规模下并存的畜养业及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的收获量都远比过去提高,故人口骤增,部落扩大,出现了驿城人类史上的高潮期。通过从驿城橡林杨庄、刘阁高明楼、党楼、高槐等遗址的发掘获得大量的古代人类活动的信息,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可知龙山时期主要种植水稻的最北点在驿城以南,通过杨庄遗址的发掘证明在驿城,而且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当时的农业活动以种植水稻为主,栽培的作物为芝麻、蓼、芋豆等,并发现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工具及猪、牛、马、羊等家畜的骨骼,证明当时的畜牧业也有一定的比例,大量石簇和轴鹿骨骼的出现,则证明狩猎活动的存在,但从发掘及调查的遗物中极缺少捕捞工具,只有少数的蚌壳及田螺等水生动物的遗骸存在。这个时期的遗存在驿城较多,尤其到了龙山晚期,部落分部不但密集而且文化堆积较厚,内涵较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本阶段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大幅度增加。但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产力发展仍十分缓慢,人们为了生存,虽然不以捕捞为主,但为了生活生产的用水,依然寻找水源充足且向阳的地方居住。这个时期驿城的人类均活动在练江河的两岸及其支流附近,铁路以东只发现刘楼遗址一处。从调查拣选的遗物及钻探、发掘的资料可以看出,该遗址分布范围较广,文化内涵较丰富,延续的时间较长,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仰韶及龙山时期的堆积,而且还有二里头时期的遗存。铁路以西大部分在刘阁及橡林两个乡,有郭楼、薛庄、党楼、高明楼、河里王等遗址。从出土的器物分析,有些遗址不仅仅是典型中的中原类型,而且有些遗址发现有典型的屈家岭文化的鸭嘴状鼎足、石家河文化的红陶杯,以及大汶口文化的红陶残片等。充分显示本阶段驿城区为中国南北文化的分界,又是融合交流带,很多遗存不但涵盖有典型的中原文化还融合苗蛮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因素,及东夷的大汶口文化因素,形成了特有的土著文化。这个时期,驿城为三大文化的交汇点,反映出各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环境的转变,到了二里头晚期及商代,该区的气候开始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性气候期。从板桥供水一期工程工地的断面上看出,当时的河谷更浅,森林植被退化,河流湖泊淤塞,洪水灾害也更易发生。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土地肥力的限制,当时的农业生产只能采取刀耕火种、撂荒轮作一类的粗方式进行,人们不得不另择“满意生境”,造成人口的下降,成为本区域人类活动的低潮。
由于自然区位优势有利于其生态系统良性状态的逆转,随着时代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总结,人们开始掌握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畜牧养殖,并开始使用自掘的水井,使人类从河谷走向平原迈进了一大步。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驿城再度迎来了人类生存活动的高潮,这时的人类主要活动在铁路以西的单高楼、大苗庄、马庄及郭庄一带,发掘的有郭庄游泳池、银校、水纹地质三队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高柄豆、宽折沿盆、鬲、鱼钩、蚁鼻钱、铜簇等器,此次的发掘填补了驿城区春秋战国遗存的空白。
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通使用,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掌握了相当高的生产技术及畜养技术。大量水井的出现,证明人们已完全适应了平原生活,生活有了保证,人口随之大量增加,由于战争较频繁,人口流动性较大,这时期的人类活动范围虽广,但从文化堆积浅薄分析,居住的时间不是很长。主要活动在铁路以西。像杨庄、马庄、郭庄、等遗址,均有汉代人类的踪迹。近年来发掘的香山汉墓、四中汉墓、市物价所汉墓及文明路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器物,有东汉时期的陶罐、陶瓮、陶瓿、陶盒、陶楼、陶厕所猪圈、陶灶、绿釉陶壶、陶案,以及栩栩如生的乐舞陶俑、陶狗、车马饰件、汉五铢、货泉等,遗址面积较大。从解放路以南,饮料厂以北,乐山路以西,107国道附近均有,且文化堆积较厚,出土有汉代的板瓦、简瓦、罐、盆等器,并发掘清理出几座汉代水井。这个时期的墓葬多属中下层统治者及贫民的墓葬,从墓地形制及墓内出土的随葬品反映出汉代中下层统治者及贫民的生活及社会形态。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王朝更替,造成人口稀少,经济衰落。到目前只在文明路与中华路的交叉口发现一座晋代墓葬,由于被盗掘,只出土一件瓷罐,其他地方还未找到本时期人类的遗迹。
隋、唐、宋、元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量的史料记载驿城区在当时是人类活动的频繁区,但由于战争不断,天灾人祸时有发生,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真正的遗迹只在地区棉纺织厂后发现一处宋代遗址,文化堆积较浅薄,出土有宋代陶瓷、瓷盘等器。另在园艺林附近发现元代遗迹,出土有元代的白釉黑花瓷碗、瓷罐等。发掘的墓葬有顺河大雷沟唐墓、文化路中段市交警队家属院隋唐墓、市物资局院内宋墓,以及刘楼唐墓等,出土有唐代铜镜、铜箸、银簪、瓷盘、白釉瓷碗等,宋代铜镜、黑釉瓷碗、铁锸、铁犁铧等,这些墓葬多为平民百姓的墓,且均被盗挖。这些器物的出土既丰富了馆藏文物,又填补了空白。
明、清时期,驿城已设驿站,人类居住区域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对老街现在的范围进行勘探、发掘时,清理出明、清时期的房基及生活用具。文化层厚度高达3米以上,遗迹丰富,叠压关系相当复杂。另出土有瓷碗、瓷瓶、瓷灯等器,不难看出,驿城在设驿站之时,老街一带已为当时的居住区,并且居住时间长久。老街杜岗发现有明代墓葬,出土的有瓷罐、瓷碗及陶质买地券、铜钱等器。
通过对驿城区大量调查、勘探及发掘材料的整理不难看出,驿城区由于辖区范围小,缺乏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目前还未发现旧石器时代先民的遗迹。但到新石器时代以后,驿城的古人类活动区域十分活跃,这时期的遗址数量多,且文化内涵丰富、不但有黄河中游的裴里冈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原龙山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并且兼有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及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这里相互影响、交流、渗透,形成自身的土著特点。从这些文化的变异分析,或与有关文献记载的尧服南蛮、舜苗族和禹征三苗有关。商代以后一直到汉,遗迹多分布在市区内,遗址面积较大且有一定的规模,现已查明文明路一带为墓葬区,第一人民医院附近为居民区,两区分开处置。随着环境的变迁、王朝的更替,驿城的古代先民走过坎坷,凭借勤劳的双手、勇敢的智慧,战胜困难,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胡军强,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助理馆员,从事考古发掘12年;齐雪义,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馆员,从事考古发掘27年。
【关键词】驻马店;驿城;古代人类;活动区域;研究
【中图分类号】K854 【文献标识码】A
驻马店驿城位于河南的南部,是一座新兴的发展城市,一条古老的练江河自西至东贯穿全境,注入宿鸭湖,哺育着勤劳的驿城人民。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留下了大量的遗迹、遗物。通过近年来对这些遗迹、遗物的调查、勘探及发掘,掌握了大量古人类活动的信息,现就此对驿城古人类的出现及活动区域进行初步探讨。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国家,早在170万年以前,便出现了原始人群,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类的国家之一。驿城区位于中国腹地,根据大量的调查发掘资料查明,驿城最早的人类出现是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刘阁一带。从板桥供水一期工程施工中,发现了大量的湖相沉积层及水生物的残骸,证明当时本地的气候温和,河湖面积大,水源充足,很适宜人类的生存。从对刘阁杨庄遗址的调查中发现了“鞋”形石磨盘、石磨棒及三足钵等器,均属典型的裴里冈文化遗存,但从堆积层的浅薄以及出土陶片较少分析,人类在此居住的时间不是很长,活动的范围较小,这个时期的遗存在驿城区的其他地方尚未发现。
新石器时代的居民是在自然环境的约制下,在客观条件的促使下进行生存活动的,到了五千多年前的杨韶时代至三千多年前的龙山时代,驿城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水热条件优异,森林水系较为发育,河谷大规模下并存的畜养业及渔猎为主的氏族部落的收获量都远比过去提高,故人口骤增,部落扩大,出现了驿城人类史上的高潮期。通过从驿城橡林杨庄、刘阁高明楼、党楼、高槐等遗址的发掘获得大量的古代人类活动的信息,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可知龙山时期主要种植水稻的最北点在驿城以南,通过杨庄遗址的发掘证明在驿城,而且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当时的农业活动以种植水稻为主,栽培的作物为芝麻、蓼、芋豆等,并发现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工具及猪、牛、马、羊等家畜的骨骼,证明当时的畜牧业也有一定的比例,大量石簇和轴鹿骨骼的出现,则证明狩猎活动的存在,但从发掘及调查的遗物中极缺少捕捞工具,只有少数的蚌壳及田螺等水生动物的遗骸存在。这个时期的遗存在驿城较多,尤其到了龙山晚期,部落分部不但密集而且文化堆积较厚,内涵较丰富,由此可以看出本阶段的人口数量和密度大幅度增加。但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生产力发展仍十分缓慢,人们为了生存,虽然不以捕捞为主,但为了生活生产的用水,依然寻找水源充足且向阳的地方居住。这个时期驿城的人类均活动在练江河的两岸及其支流附近,铁路以东只发现刘楼遗址一处。从调查拣选的遗物及钻探、发掘的资料可以看出,该遗址分布范围较广,文化内涵较丰富,延续的时间较长,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仰韶及龙山时期的堆积,而且还有二里头时期的遗存。铁路以西大部分在刘阁及橡林两个乡,有郭楼、薛庄、党楼、高明楼、河里王等遗址。从出土的器物分析,有些遗址不仅仅是典型中的中原类型,而且有些遗址发现有典型的屈家岭文化的鸭嘴状鼎足、石家河文化的红陶杯,以及大汶口文化的红陶残片等。充分显示本阶段驿城区为中国南北文化的分界,又是融合交流带,很多遗存不但涵盖有典型的中原文化还融合苗蛮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因素,及东夷的大汶口文化因素,形成了特有的土著文化。这个时期,驿城为三大文化的交汇点,反映出各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随着环境的转变,到了二里头晚期及商代,该区的气候开始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向温暖带过渡性气候期。从板桥供水一期工程工地的断面上看出,当时的河谷更浅,森林植被退化,河流湖泊淤塞,洪水灾害也更易发生。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土地肥力的限制,当时的农业生产只能采取刀耕火种、撂荒轮作一类的粗方式进行,人们不得不另择“满意生境”,造成人口的下降,成为本区域人类活动的低潮。
由于自然区位优势有利于其生态系统良性状态的逆转,随着时代的推移,经验的积累、总结,人们开始掌握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畜牧养殖,并开始使用自掘的水井,使人类从河谷走向平原迈进了一大步。因此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驿城再度迎来了人类生存活动的高潮,这时的人类主要活动在铁路以西的单高楼、大苗庄、马庄及郭庄一带,发掘的有郭庄游泳池、银校、水纹地质三队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高柄豆、宽折沿盆、鬲、鱼钩、蚁鼻钱、铜簇等器,此次的发掘填补了驿城区春秋战国遗存的空白。
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通使用,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到了汉代,人们已经掌握了相当高的生产技术及畜养技术。大量水井的出现,证明人们已完全适应了平原生活,生活有了保证,人口随之大量增加,由于战争较频繁,人口流动性较大,这时期的人类活动范围虽广,但从文化堆积浅薄分析,居住的时间不是很长。主要活动在铁路以西。像杨庄、马庄、郭庄、等遗址,均有汉代人类的踪迹。近年来发掘的香山汉墓、四中汉墓、市物价所汉墓及文明路汉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器物,有东汉时期的陶罐、陶瓮、陶瓿、陶盒、陶楼、陶厕所猪圈、陶灶、绿釉陶壶、陶案,以及栩栩如生的乐舞陶俑、陶狗、车马饰件、汉五铢、货泉等,遗址面积较大。从解放路以南,饮料厂以北,乐山路以西,107国道附近均有,且文化堆积较厚,出土有汉代的板瓦、简瓦、罐、盆等器,并发掘清理出几座汉代水井。这个时期的墓葬多属中下层统治者及贫民的墓葬,从墓地形制及墓内出土的随葬品反映出汉代中下层统治者及贫民的生活及社会形态。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王朝更替,造成人口稀少,经济衰落。到目前只在文明路与中华路的交叉口发现一座晋代墓葬,由于被盗掘,只出土一件瓷罐,其他地方还未找到本时期人类的遗迹。
隋、唐、宋、元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量的史料记载驿城区在当时是人类活动的频繁区,但由于战争不断,天灾人祸时有发生,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真正的遗迹只在地区棉纺织厂后发现一处宋代遗址,文化堆积较浅薄,出土有宋代陶瓷、瓷盘等器。另在园艺林附近发现元代遗迹,出土有元代的白釉黑花瓷碗、瓷罐等。发掘的墓葬有顺河大雷沟唐墓、文化路中段市交警队家属院隋唐墓、市物资局院内宋墓,以及刘楼唐墓等,出土有唐代铜镜、铜箸、银簪、瓷盘、白釉瓷碗等,宋代铜镜、黑釉瓷碗、铁锸、铁犁铧等,这些墓葬多为平民百姓的墓,且均被盗挖。这些器物的出土既丰富了馆藏文物,又填补了空白。
明、清时期,驿城已设驿站,人类居住区域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对老街现在的范围进行勘探、发掘时,清理出明、清时期的房基及生活用具。文化层厚度高达3米以上,遗迹丰富,叠压关系相当复杂。另出土有瓷碗、瓷瓶、瓷灯等器,不难看出,驿城在设驿站之时,老街一带已为当时的居住区,并且居住时间长久。老街杜岗发现有明代墓葬,出土的有瓷罐、瓷碗及陶质买地券、铜钱等器。
通过对驿城区大量调查、勘探及发掘材料的整理不难看出,驿城区由于辖区范围小,缺乏早期人类的生存环境,目前还未发现旧石器时代先民的遗迹。但到新石器时代以后,驿城的古人类活动区域十分活跃,这时期的遗址数量多,且文化内涵丰富、不但有黄河中游的裴里冈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原龙山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并且兼有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及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这里相互影响、交流、渗透,形成自身的土著特点。从这些文化的变异分析,或与有关文献记载的尧服南蛮、舜苗族和禹征三苗有关。商代以后一直到汉,遗迹多分布在市区内,遗址面积较大且有一定的规模,现已查明文明路一带为墓葬区,第一人民医院附近为居民区,两区分开处置。随着环境的变迁、王朝的更替,驿城的古代先民走过坎坷,凭借勤劳的双手、勇敢的智慧,战胜困难,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胡军强,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助理馆员,从事考古发掘12年;齐雪义,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馆员,从事考古发掘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