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 循序纾解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483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王某因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不恰当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心理问题。在对内外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该生所在学院辅导员搭建起以一对一谈话为主,家庭、班级、宿舍共同关注为辅的干预和帮扶机制,在这一机制的顺利运行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王某的心理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该案例为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及帮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44-03    
   一 案例情况
   王某是本校大三的一名女生,该生大一大二期间学习、生活状态并无异常,学习成绩良好。这样一名在各方面看似正常的学生起初并未引起笔者的特别关注,直到某天该生通过QQ临时对话向笔者描述自己感到身心俱疲、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兴趣时,笔者才意识到该生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此前对她的了解也许只停留在表面,通过一段时间的正面谈心与侧面了解,笔者掌握到以下情况。
   1 学习压力大,有完美主义倾向
   根据王某自己表述,其在高考中发挥失常,进入大学后认为自己的基础相比其他同学较好,因此必须在学习成绩方面名列前茅,从而对每次考试和成绩都格外重视,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就会感到非常难过,考试之前也会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和焦虑情绪,平时除学习外缺少其他娱乐活动,很难产生沉浸式的愉悦感,对自身要求过高,有完美主义倾向。
   2 家庭环境特殊,有童年阴影
   王某父母双方都是中学教师,从小就对其学习和生活严格要求,特别是其母亲过分严苛,对王某不规范的行为习惯,其母亲有过施加身体和精神暴力的现象,对其内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因而逐渐将自己封闭起来,遇到问题也不愿与父母沟通,周末和假期在家时也总是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回避与父母的正面接触,甚至大一入校也是在其他亲戚的陪同之下来学校报到。
   3 心理敏感,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
   该生心理敏感度较高,在谈话过程中很少与笔者发生直接的眼神交流,目光似乎充满疑虑,对于外界产生的动静十分警觉,交谈时注意力不集中,似乎总是在思考其他问题,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在宿舍生活方面,该生也容易受到环境干扰,时常出现失眠,不戴眼罩和耳塞就难以入眠,睡眠质量较差,而且每当休息不好的时候身体也会感到不适,脾气会变差,偶尔会因此同室友发生口角。
   4 看待问题片面,表达方式欠妥
   对于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该生习惯性将原因单方面归结为自身或外界,很少能同时看到一个问题的两面性,在表达方式上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缺乏理性精神,比如谈及班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时,该生只是单方面指出班级工作中的各种不足,却无法认识到班级同学在各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其看待一些社会和学校热点问题也存在类似不足,部分观点有失偏颇。
   5 外热内冷,来面阳光内心抑郁
   在日常生活中,王某习惯于将自己的不满和郁闷埋藏在内心深处,很少主动对人提起自己的困难,在人前总是尽可能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但内心的痛苦失落感却与日激增,但又不愿与朋友和家人提起,担心别人认为自己不够坚强。久而久之,该生形成了压抑自己真实感受的性格,以一种表面的阳光假象掩盖本质的抑郁倾向。
  
   二 案例分析
   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生阶段,王某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绝非个例。面对这类学生,首先要明确其产生问题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及时采取合理的措施,通过有效干预进行正确疏导,以防问题加剧,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进一步伤害。针對上述案例,笔者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将人生的意义建立在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这类外因上,而忽视了作为内因的身心健康。
   2 习得性无助,经常试图控制自身能力范围以外的事物,反复产生失控的消极体验,陷入低动机状态,丧失生活兴趣。
   3 根据艾伦·贝克的理论,注意并夸大消极事件会逐渐导致抑郁症状,这也是案例中学生常用的情景解释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十分不利于心理健康。
   4 女生较男生情绪更为敏感,也更倾向于将困扰藏在内心,缺乏与外界坦诚的沟通和分享,未能建立起有益的亲密关系。
   5 常用因果性归因,习惯于用内在、稳定的因素来解释自己面临的消极事件,加剧自身的无助和绝望情绪。
   6 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其未能形成积极、独立的理性思考精神,依赖线性的思维方式,看待与处理问题倾向片面和情绪化。
  
   三 辅导过程
   1 分阶段进行约谈,实时掌握其心理动态
   笔者在不干扰王某正常上课的情况下,与其进行多次深入的谈话。谈话分为三阶段,根据对其情况的把握,逐渐加深谈话力度,延长谈话时间,并根据其反应适当调整谈话方式。各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倾听为主):在王某主动通过QQ求助之后,笔者在当天晚上与其进行了第一次谈话,为了保护其隐私,便于谈话顺利进行,特将地点安排在学院心理咨询室内。第一次谈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王某打开心防,初步了解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目前的精神状况。谈话采取一对一聊天方式,起初王某较为沉默,不愿意提起过去的经历,为避免谈话陷入僵局,笔者采取主动出击,首先从自己的经历谈起,通过阐述本人经历过的挫折和消极体验,让王某理解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心情低落也属于正常状况,关键在于自身调整,应当正确面对挫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通过笔者对自身经历的介绍,王某逐渐降低了戒备心理,话匣子也终于打开,将自己近来的感受及过往的经历详实地告诉笔者,在其进行陈述的过程中,笔者认真倾听,并对其表示同情和理解,初步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后,笔者对当天的谈话内容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后续的谈话做准备。    第二阶段(提出建议):在初次谈话之后,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请教相关领域专家,对心理问题特别是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了解,在具备了一定理论储备的基础上,笔者同王某进行了第二阶段的两次谈话。在本阶段的谈话中,笔者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技巧,结合王某的情绪状态和反馈,从专业角度对其提出了建议,并引用生活中和历史上的各种人和事的案例对相关理论进行诠释,本阶段王某反应良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示会尝试做出改变。
   第三阶段(持续跟进):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谈话,王某已基本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主动向笔者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表示睡眠质量和学习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与其进行了最后阶段的两次谈话,旨在掌握其心理动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前期谈话取得的成效。相比前期谈话,本阶段王某显得更加积极,并意识到自己此前在思维方式上的缺陷,表示将继续努力调整自己。王某在主动思考方面已取得明显进步,不足之处在于尚未与家长实现有效的互动和沟通,难以克服童年时期留下的阴影。
   2 及时联系家长,就该生状况进行沟通
   在第一次谈话之后,笔者认为需要让家长了解王某出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使家长及时知情,另一方面可以就王某的问题交换信息和意见,以利于对该生后期的教育引导,实现家校联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交流,笔者掌握了更加丰富的信息,切实了解到王某童年时期的特殊经历,及其成长过程中长时段的心理状态,从家长方面获取到很多学生本人遗忘或不愿提及的信息,对后续与其进行谈话和相关干预提供了参考。在了解情况之外,笔者也建议家长调整对王某过高的期望值,给予其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空间,并积极配合学校,及时反映学生在家时的表现和心理状况。
   3 通过班级和宿舍成员了解情况,进行干预
   班级和宿舍是在校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其中的成员了解情况,可以从侧面增加对王某的了解,与一对一谈话相辅相成,全面掌握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心理动向。根据王某所在班级和宿舍成员反映,笔者了解到以下情况:
   (1)王某学习刻苦,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抽出时间自习,即便是周末也不例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
   (2)情绪容易紧张,考试之前会出现明显焦虑,考试前后的一两周情绪较差,时常独来独往,避免与人接触;
   (3)与家长沟通很少,几乎从未听到其在宿舍与家长通电话;
   (4)对周围的人和事缺少关心,言行主要围绕与自己有关的事情。
   上述情况基本上与单独谈话和家长反映的情况相类似,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王某所在班级班干部和宿舍成员对其进行关注,并强调应以正常的方式与其交流和相处,避免造成抵触,加剧心理问题,在确保其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适当帮扶,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班干部留意王某日常上课出勤情况,如有未经请假缺勤的情况须及时跟老师和笔者反映;
   (2)宿舍长关注其就寝情况,如有夜不归宿情况须及时向笔者反映;
   (3)安排班级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与其一起自习,如有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帮扶;
   (4)班干部和宿舍成员关注其身心状况,如有身体不适、心情长期低落、沉默寡言的情况及时反映,主动关心其生活,有困难积极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学生王某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搭建起以一对一谈心谈话为主,家庭、班级、宿舍共同关注为辅的干预和帮扶机制,在这一机制的顺利运行下,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王某的心理状况出现了明显好转,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从以往的持续低落转变为开朗愉悦,会时常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間发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
   (2)从以往的被动回应转变为主动接触,会主动跟笔者汇报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积极参与班级事务;
   (3)从对家长的排斥和不理解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理解,认识到家长对自己的良苦用心,尝试多与家长进行良性沟通;
   (4)从以往对自己的过高要求转变为适度的劳逸结合,尝试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计划广泛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在放松心情的同时丰富自身精神世界,进而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
  
   四 启示与思考
   1 建立健全机制,加强顶层设计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过程中,建立一套合理的工作机制必不可少,健全的机制既能保证信息的有效互通,又能为相关工作提供有力抓手。在本案例中,针对学生王某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搭建起以谈心谈话为主,家庭、班级、宿舍共同关注为辅的干预和帮扶机制,从横向和纵向双维度实现了有效干预和帮扶,在这一机制的运作下,完成了对王某的心理疏导,并取得良好成效。
   2 关注重点群体,普及常识教育。
   理工科院校男女比例悬殊,特别是工科学院更为明显,女生所占比例过小,导致其容易被学生群体边缘化,尤其是与家长关系较疏离的女生,更容易感受到孤独和不被关心,应当给予重点关注。此外,工科专业的学生大多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在专业之外不喜欢读书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生命观、爱情观等常识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理念,遇事不钻牛角尖,保持良性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3 深入了解情况,因势进行疏导
   进行心理干预和帮扶也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经历都大不相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各种形式,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方能“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状况采取相应的干预和帮扶措施。在具体疏导过程中,也要遵循人的心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因为过急过猛和一刀切式的言行激化矛盾和问题,阻碍干预和帮扶的有效进行。    4 全面追踪跟进,坚持三全育人
   在心理干预和帮扶过程中,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心理问题具有内隐性和反复性,需要进行长期的关注和跟踪。同时又不能单打独斗,要借助相关人员和群体的力量,共同进行干预和帮扶,对心理问题也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当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介入。这也是对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具体贯彻和落实。
   5 夯实专业基础,提升职业素养
   心理问题干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若不具备相关心理学知识很难顺利开展工作,盲目进行干预有时会适得其反,加剧心理危机,这就要求辅导员自觉学习相关理论,增强知识储备,主动向相关领域专家和老师请教,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指导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此相辅相成的还有各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本的文化常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心理干预和帮扶工作的顺利进行,也都是辅导员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及时总结反思,创新工作模式
   每个重点关注的学生和长线开展的工作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善于总结和反思,才能从其中汲取营养,吸取教训,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和借鉴。在本次干预和帮扶工作后,笔者发觉新媒体在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诸如QQ、微信等新媒体工具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宝,当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全面而及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新媒体的作用。此外,对于问题学生也可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引导,除谈心谈话外,可以尝试鼓励其参与班级事务和年级活动,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宣泄情绪的平台。新的方式可能会实现新的效果,只有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日常工作的理论升华和模式创新。
  
   參考文献:
   [1][美] Gilliland B E, James R K.危机干预策略[M].高申春,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吴九君.“佛系”现象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视角[J]. 教育评论,2019(01):91-94.
   [3]邓黎崇.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8(49):174-175.
   [4]吴亚子. 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 教育评论,2015(07):98-101.
   [5]甘霖.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优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3(10):94-98.
   [6]朱美燕.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 教育评论,2011(02):70-73.
  
   (责任编辑:张宏玉)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辅导员的成长状况关系到学校教育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以及辅导员自身职业的发展等,理应引起重视进而规避成长中的问题。而规避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要了解“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调查访谈表明“00后”大学生主要有以下群体特征:“00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特征、“0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征、“00后”大学生的学业生活状况及特征。实践和研究发现新辅导员成长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工作中缺乏沟通
期刊
[摘 要] 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文章结合闽江师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建设的具体实践,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社建设概况、建设功能,总结读书社建设特色,探索读书社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期刊
[摘 要] 立足于广东海洋大学“会展策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以OBE-PBL综合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具有地理区域特征的会展项目情境、会展项目学习目标、会展项目学习方法、会展项目学习形式及内容、会展项目学习汇报与评价的“五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广东海洋大学乃至全国高校会展策划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模式参考与经验借鉴。   [关键词] OBE-PBL;会展;策划;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英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初步系统研究与写作的重要手段。目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对学位论文是一个系统研究过程认识不清,往往忽略了这一过程中如确定选题、文献综述、理论框架、搜集确定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分析研究对象、得出结论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从而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将以翻译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为例,
期刊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根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与精神内涵。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H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较低,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缺乏理性判断以及践行传统文化自觉性不高等问题。为此,需要高校为大学生积极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加强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同
期刊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站在“三全”育人的高度,坚持既要育才,更要育人的原则,筑牢思想阵地,抢占理论高地,建强保障基地。本文重点从人格魅力、形象魅力、语言魅力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艺术课堂教师所应具备的魅力。   [关键词] 立德树人;魅力;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33-03
期刊
[摘 要]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高度体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备融入人文关怀元素的条件。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人文关怀,不仅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大有裨益,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塑造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教学中可融入凸显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引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素材,树立引领价值导向的历史观。   [关键词] 人文关怀;
期刊
[摘 要] 以习总书记提出的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为指引,基于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徽商文化融入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教学为例,阐明徽商文化融入公共关系课程思政教学的缘起及意义,探索徽商文化融入公共关系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和教学实施路径。切实增强公共关系学教学的思想性、时代性,提升专业课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同时增强师生对徽商文化的亲近与理解,提升文化自
期刊
[摘 要] 为顺应“三全育人”要求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青岛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近年来有计划地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文章首先分析了该校市场营销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的现行措施,指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与先决条件,并从教师与制度两方面给出了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三全育人;市场营销;课程思
期刊
[摘 要]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管理思想史”通识课教育的特点、内容设定及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 通识课;常识与通识;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9-0095-03   本科生的通识课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