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学期伊始,杭州拱墅区教育局连同全体初中校长给家长发了一封倡议书:“如果您的孩子晚十点后还没完成作业,我们建议选择不做,只要您郑重签字,第二天递交给老师即可。”拱墅区全体初中教师也发出了一封“晚十点、不作业”承诺书。二者意在改变“熬夜=勤奋”的观念,给孩子一个正常睡眠。(3月1日《钱江晚报》)
让中小学生正常“睡饱”就能上热闻,就能成为人性化教育的表达,这如同冷笑话,但真的一点不奇怪。两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十个省份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近6成中小学生(近1亿)睡眠达不到国家规定的9小时标准,或因作业太多或因课外班占时。深夜的城市,透過一扇扇点着灯火的窗子,会看到多少伏案的孩子?会看到多少在旁边焦灼指点的父母?这一幕,恐怕也是今天中国故事的一个侧面。
一亿的数量,可能能和饥饿年代吃不饱的孩子数量比肩。当年,不知有多少孩子在追求“吃饱”的路上“嗷嗷待哺”,直到成年之后都难以忘记饥饿的滋味。现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巨大的历史跨越后,貌似同样在马斯洛需求层次底层的“睡饱”问题却成了让孩子家长普遍头疼、让教育者反复求解的问题,甚至可能也在这一代人身上打下烙印,这种现象很值得探究。
如果说,当年能不能吃饱的诘问,源自于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最终催生了一种以物资丰盛、经济向好为目标的发展眼光,催生了一种物重于人的生活态度;那么今天能否“睡饱”的问题,则是来自于对上述态度的反省,即,应以寻求人的自由度、舒适性、丰富性为最大目标,而不是把人当作换取目标(比如GDP,比如成绩,比如升学)的手段。上述反省和价值观的重塑,客观上要求教育重新厘定自己的角色功能。
所以人们看到,除了不要让作业争夺睡眠外,教育领域还有很多普遍性的反省。比如,教育不是逼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要带孩子跑一场马拉松;比如,学校不是要规训出一样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不一样的孩子;比如,孩子不应被当做批量、可复制的工业品,而应该被看作具有瑕疵和唯一性的艺术品;一个社会不是只有普通人和“人上人”的分别,而是有“个性”和“活法”的差异,等等。这些反省,已经进入大众讨论的层面,实际上正是需要“睡饱”的时代对追求“吃饱”的时代的批判。
一个人有合理睡眠,才是健康的生活,才能成长和发展,才有能力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还给孩子合理睡眠,正是回归常识。实际上,不只是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所达成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让社会运转的规则回归常识,回归人本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在漫长时间中的巩固,让今天的孩子能理直气壮地喊出“睡眠最重要”,并不必再担心回到求“吃饱”而不得的年头。
让中小学生正常“睡饱”就能上热闻,就能成为人性化教育的表达,这如同冷笑话,但真的一点不奇怪。两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十个省份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近6成中小学生(近1亿)睡眠达不到国家规定的9小时标准,或因作业太多或因课外班占时。深夜的城市,透過一扇扇点着灯火的窗子,会看到多少伏案的孩子?会看到多少在旁边焦灼指点的父母?这一幕,恐怕也是今天中国故事的一个侧面。
一亿的数量,可能能和饥饿年代吃不饱的孩子数量比肩。当年,不知有多少孩子在追求“吃饱”的路上“嗷嗷待哺”,直到成年之后都难以忘记饥饿的滋味。现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巨大的历史跨越后,貌似同样在马斯洛需求层次底层的“睡饱”问题却成了让孩子家长普遍头疼、让教育者反复求解的问题,甚至可能也在这一代人身上打下烙印,这种现象很值得探究。
如果说,当年能不能吃饱的诘问,源自于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的社会现实,最终催生了一种以物资丰盛、经济向好为目标的发展眼光,催生了一种物重于人的生活态度;那么今天能否“睡饱”的问题,则是来自于对上述态度的反省,即,应以寻求人的自由度、舒适性、丰富性为最大目标,而不是把人当作换取目标(比如GDP,比如成绩,比如升学)的手段。上述反省和价值观的重塑,客观上要求教育重新厘定自己的角色功能。
所以人们看到,除了不要让作业争夺睡眠外,教育领域还有很多普遍性的反省。比如,教育不是逼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要带孩子跑一场马拉松;比如,学校不是要规训出一样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不一样的孩子;比如,孩子不应被当做批量、可复制的工业品,而应该被看作具有瑕疵和唯一性的艺术品;一个社会不是只有普通人和“人上人”的分别,而是有“个性”和“活法”的差异,等等。这些反省,已经进入大众讨论的层面,实际上正是需要“睡饱”的时代对追求“吃饱”的时代的批判。
一个人有合理睡眠,才是健康的生活,才能成长和发展,才有能力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还给孩子合理睡眠,正是回归常识。实际上,不只是教育,改革开放四十年所达成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让社会运转的规则回归常识,回归人本态度。正是这种态度在漫长时间中的巩固,让今天的孩子能理直气壮地喊出“睡眠最重要”,并不必再担心回到求“吃饱”而不得的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