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儿童手工教育与绘画教育一样,是儿童美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儿童身心发展、思维发展及其审美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每个儿童在美术课程中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潜力,他们根据美术教师的引导,利用身边的美术材料,经过自己的想象联想进行再创造,最终形成最新颖的美术作品。在成人看来一些可笑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作品正是儿童大胆神奇的创造力的体现。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相对于绘画活动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应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类型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既要尊重儿童能力的发展,又要尊重儿童的创造和表达。本文通过观察幼儿的美术手工课,探索手工课对于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性,总结出教师在指导幼儿手工创作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针对性的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造力;手工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这充分说明了手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的手工课程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发展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一、手工课是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他们利用物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并加以重新组合,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新颖的、有价值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手工活动过程中,幼儿接触不同形态的物质材料,对这些具有可變性的材料进行想象,创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对手眼协调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小班儿童的手工造型能力一般要高于绘画造型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中大班儿童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手工技能,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能从多方面反映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在看看、想想、做做、说说的过程中,把各种抽象的想象运用于具体的操作中,充分满足了儿童爱探索、爱模仿的心理要求。
手工创作过程一般包含意图、构思与设计、制作与装饰三个阶段。意图就是动机,即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意图的出现是创作的前提和开端。从此刻起,儿童的创造力开始表现出来,这个阶段的儿童只是单纯的对手工制作过程本身感兴趣,所以没有预先的目标,随着学习的深入,才会逐渐从无目的转成有目的的创作。儿童的创造力真正展现出来,是在第二阶段,他们通过想象考虑选什么材料、如何使用材料以及完成后作品的用途。学前儿童受其思维方式的制约,在手工创作过程中,很少存在独立设计的步骤,因此,美术教师这一角色起到引导的关键作用,这也充分体现了幼儿思维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大,学前儿童能逐渐地先构思、再制作,制作过程中自始至终有构思的陪伴。装饰是手工制作的最后一个阶段,幼儿会把塑造好的作品添上装饰,使作品更完整更美观。这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幼儿丰富的创造力。
在手工课程《自然物粘贴》中,教师引导幼儿用树叶、豆子、蛋壳等进行创作,教师引导儿童画出图形的轮廓,根据造型需要,用这些材料进行粘贴,并根据造型用刷子涂抹颜色也可以画出花纹。经过孩子们的创造,有的树叶变成了鱼,有的把豆子变成了房子。在创造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和感受物体的造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充分的表现了他们的独特的创造力。
二、教师在指导幼儿手工创作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提供给学前儿童的手工材料要丰富多样
材料是进行手工创作的基础,教师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把这些材料放在一起,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选择,这样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不断尝试创作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并对不同的材料举一反三,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要把手工活动的基本技法教给学前儿童
手工活动一般是要有顺序地进行操作,教师的讲解十分重要。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反应速度来进行,对于比较难的步骤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反复讲清楚。简练、规范的演示讲解对儿童手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儿童
相对于手工活动后的作品,在学前儿童进行手工活动时,完成手工作品不是儿童手工活动的目的,动手操作工程更重要。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不是一味地让儿童按照教师的示范去完成作品,手工课堂中在启发儿童大胆创造。
(四)充分重视和妥善处理儿童的作品
儿童的手工作品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深刻意义,虽然他们的作品看上去不那么完美,但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用的恰当,就算是好的作品。教师应该避免以作品的好坏来衡量儿童手工作品的水平。处理儿童作品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作为玩具使用,也可以装饰环境,甚至可以当做礼物送给其他小朋友、家人。
总结:在手工活动中,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欲望,提升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也能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龄前儿童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的手工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重视手工课的教授,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更有利于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美术活动。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造力;手工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这充分说明了手工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的手工课程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发展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一、手工课是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他们利用物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并加以重新组合,制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新颖的、有价值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手工活动过程中,幼儿接触不同形态的物质材料,对这些具有可變性的材料进行想象,创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对手眼协调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小班儿童的手工造型能力一般要高于绘画造型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中大班儿童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手工技能,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能从多方面反映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在看看、想想、做做、说说的过程中,把各种抽象的想象运用于具体的操作中,充分满足了儿童爱探索、爱模仿的心理要求。
手工创作过程一般包含意图、构思与设计、制作与装饰三个阶段。意图就是动机,即制作一件手工作品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意图的出现是创作的前提和开端。从此刻起,儿童的创造力开始表现出来,这个阶段的儿童只是单纯的对手工制作过程本身感兴趣,所以没有预先的目标,随着学习的深入,才会逐渐从无目的转成有目的的创作。儿童的创造力真正展现出来,是在第二阶段,他们通过想象考虑选什么材料、如何使用材料以及完成后作品的用途。学前儿童受其思维方式的制约,在手工创作过程中,很少存在独立设计的步骤,因此,美术教师这一角色起到引导的关键作用,这也充分体现了幼儿思维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大,学前儿童能逐渐地先构思、再制作,制作过程中自始至终有构思的陪伴。装饰是手工制作的最后一个阶段,幼儿会把塑造好的作品添上装饰,使作品更完整更美观。这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幼儿丰富的创造力。
在手工课程《自然物粘贴》中,教师引导幼儿用树叶、豆子、蛋壳等进行创作,教师引导儿童画出图形的轮廓,根据造型需要,用这些材料进行粘贴,并根据造型用刷子涂抹颜色也可以画出花纹。经过孩子们的创造,有的树叶变成了鱼,有的把豆子变成了房子。在创造过程中,教师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和感受物体的造型,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充分的表现了他们的独特的创造力。
二、教师在指导幼儿手工创作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提供给学前儿童的手工材料要丰富多样
材料是进行手工创作的基础,教师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把这些材料放在一起,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选择,这样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不断尝试创作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并对不同的材料举一反三,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二)要把手工活动的基本技法教给学前儿童
手工活动一般是要有顺序地进行操作,教师的讲解十分重要。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要根据儿童的反应速度来进行,对于比较难的步骤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反复讲清楚。简练、规范的演示讲解对儿童手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儿童
相对于手工活动后的作品,在学前儿童进行手工活动时,完成手工作品不是儿童手工活动的目的,动手操作工程更重要。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但不是一味地让儿童按照教师的示范去完成作品,手工课堂中在启发儿童大胆创造。
(四)充分重视和妥善处理儿童的作品
儿童的手工作品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深刻意义,虽然他们的作品看上去不那么完美,但只要构思新颖,有创造性,材料用的恰当,就算是好的作品。教师应该避免以作品的好坏来衡量儿童手工作品的水平。处理儿童作品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可以作为玩具使用,也可以装饰环境,甚至可以当做礼物送给其他小朋友、家人。
总结:在手工活动中,丰富多样的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欲望,提升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发展儿童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也能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龄前儿童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的手工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学前儿童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重视手工课的教授,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更有利于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美术活动。